800小说网 bqg22.com,3步赢得人心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没关系,我买东西也常常货比三家,曾经有很多客户像你一样,都觉得我们的产品挺好,他们出去转转,后来,还是觉得我们这里的产品最好,所以,他们最后都转回来了。这样,小姐,这个产品我给你保留着,你到别的地方看看,比较一下,觉得合适,你再回来。
客户到别的商场去看看,此时,满脑子都是那句话“都转回来了”,她转着转着,也就回来了。
这其中有两个心理暗示很重要:
一是将客户肯定的部分重新强调一下--“你看,我们这款产品的性能你很满意,外形和颜色也是你喜欢的……”这样,当客户到别的商家去的时候,刚才强调的内容会在他的脑海中浮现,让他觉得眼前的产品无论性能、外形还是颜色都不如前面的。
二是用多数人的行为来引导--“很多人最后还是觉得我们的产品好,他们都回来了……”如此,让他觉得再回来是正常的。
再加上那句“我给你保留着”,会让对方觉得不回来都有点不好意思。
当然,这种方法也不能保证顾客百分之百地回来,可是,这种顺向语言能够极大地增大成交的倾向。
赞同法--与对方站在同一战壕
运用赞同心理,与对方站在同一战壕,消除敌对。
参考语言:
我也这么想过……,后来……
“我也这么想过”,听到这句话,给对方的感觉是你站到他的身边,搂着他的肩膀对他说:“兄弟,我和你想的一样。”对!就是这种感觉。此时,他会反对自己身边的、和自己立场一样的兄弟朋友吗?不会,他愿意听你继续说下去。
举例来说,客户欲购买一款便宜的低端品牌手机,销售员想推荐一款价格高的高端手机,客户说:“现在手机更新换代这么快,我买那么贵的干吗?先买个便宜的用着,将来那款降价我再买……”你可以这样应对:
你说得有道理,我也这么想过,电子产品更新太快,最新款过几年就变成旧款了。后来,我妈妈买彩电的事给了我一个启示。当时,我希望她买个大屏幕的,她说:“电视更新快,先买个小屏幕,将来那个大屏幕便宜了,咱再换。”结果,电视看了将近10年,大屏幕早已降价了,可我妈一直不舍得换,现在,还在看小屏幕。她也承认,还不如当初就下决心买个大屏幕的,最起码提前享受了。像手机更是如此,它不仅用来打电话,也是个装饰品,小姐,你这么前卫时尚,这款高端手机与你多相配,你用起来在朋友面前有面子,心情也好,女人心情好,那可比用化妆品管用多了!你不妨再考虑一下这款?
忠言顺耳--批评的艺术
在工作或生活的过程中,有时我们需要指出他人的不足,帮助他人改正错误。此时,批评不可避免,没有批评就没有进步。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批评不当,极易给对方造成心灵上的伤害,所以,批评时要慎之又慎,而且要掌握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
不要逼别人认错
批评一个人的目的是为了让对方改变,可是,改变一个人的观点是艰难的,因为每个人都不愿意否定自己,“我的”这两个字在一个人的心目中有很重的分量。
让我们来听听哈佛大学的罗宾森教授说过的一段富有启示性的话:
我们有时会在毫无抗拒或被热情淹没的情形下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说我们错了,反而会使我们迁怒对方,更加固执己见。我们会毫无根据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如果有人不同意我们的想法时,我们反而会全心全意地维护自己的想法。显然不是那些想法对我们有多珍贵,而是我们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
“我的”这简单的两个字,是为人处世中最重要的,妥善运用这两个字才是智慧之源。不论说“我的”晚餐、“我的”狗、“我的”房子、“我的”父亲、“我的”国家或“我的”上帝,都具有相同的力量。我们不但不喜欢别人说我的表不准或我的车太破旧,也讨厌别人纠正我们对火车的知识、青霉素的药效或拿破仑一世生卒年月的错误……
我们愿意继续相信以往惯于相信的事,而如果我们所相信的事遭到了怀疑,我们就会找尽借口为自己的信念辩护。结果呢,多数我们所谓的推理,变成找借口来继续相信我们早已相信的事物。
卡耐基先生的亲身经历也证明了上述观点。
有一次,卡耐基请一位室内设计师布置一些窗帘。等到账单送来后,他大吃一惊--费用远远超过了他的预计。过了几天,一位朋友去拜访卡耐基,当听闻窗帘的价格后,他说:“什么?这太过分了!他占了你的便宜了!你怎么会上当的呢?”
卡耐基吃了亏吗?是的,他的朋友说的是实话。可是,没有人愿意听别人否定自己判断力的实话。于是,卡耐基开始为自己辩护:“好货总有好货的价钱,你不可能以便宜的价钱买到高质量的东西。”
第二天,另一位朋友也来拜访,他赞扬那些窗帘,表现得很有兴趣,并说要是负担得起的话,也希望在自己的家里布置上这样的窗帘。这时,卡耐基的反应完全不一样了,他说:“说实话,价钱太高了,我后悔订了这些窗帘。”
卡耐基总结说:“如果对方处理得巧妙而且和善可亲,我们也会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如果对方把难以下咽的事实硬塞进我们的食道里,结果就适得其反了。”
事实上,每个人都不喜欢改变自己的决定,更不愿意在强迫和威胁下同意别人的观点,但是,人们愿意接受态度和蔼而又友善的开导。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生活中就有一些人把别人说“我错了”视为美妙的音乐,经常为了批评而批评,不注意说话的语气,强按牛头逼人家认错,结果遭遇对方的抵制。此时,有的人甚至火冒三丈:“我这都是为了你好!”对方却并不领情,心想:“你为了我好,那更应该好好说啊。”
西方管理学家认为“怎样干往往比干什么更重要”,说话也是如此,有时怎么说的重要性并不亚于说什么。
有人提出疑问:“我们老话不是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吗?只要是为了对方好,态度差点又有何妨?”其实,这是个误会,忠言不必逆耳,好话可以好说,忠言可以顺耳。
唐朝有个大臣魏征,他经常直言劝谏。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大怒,扬言要杀掉敢于触犯龙颜的魏征。长孙皇后闻后十分着急,此时,如果用逆耳的忠言劝说李世民,李世民不仅不容易接受,反而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能说会道的长孙皇后采用顺耳之忠言来规劝李世民,她说:“自古以来主贤臣直,只有君主贤明,当臣子的才敢直抒胸臆、有话就讲,今魏征敢于直言劝谏,全赖圣上贤明。”李世民闻后龙颜大悦,打消了杀魏征的念头。
“良药苦口利于病”,可如果良药既甜口还利于病,是不是更受欢迎?许多小孩生病都不爱吃药,因为药苦难以下咽。可是,有些药的外面裹了一层糖衣,小孩就爱吃了,这样,既甜了口又治了病,岂不更好?
“忠言逆耳利于行”,可如果你能像长孙皇后那样,用顺耳的忠言,对方是不是更容易接受?毕竟,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对方接受忠言,不是吗?
批评要对事不对人
要指出,不要指责
世界上人人都会犯错,董事长的“铅笔”也带有“橡皮擦”,那就是为改正错误而准备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尽量减少失误,及时发现和改正错误,这就需要他人的提醒和帮助。
我们可以接受别人诚恳地指出自己的错误,但没有人希望别人指责自己。“指出”是就事论事,不涉及情绪和人格:“这个方案需要再改进,预算要控制在10万以内……”这是指出要改进的地方;而“指责”是情绪的反映,是态度问题:“你这个人怎么总是这个样子?”这是抱怨对方,显示自己的不满情绪。有效的批评应该是指出,不是指责,指出错误的事实,但不要涉及人格,也就是“对事不对人”。
比如,你开车时,有一位小伙子突然在你的车前快速跑过,你一个急刹车,吓出一身冷汗。此时,如果你对小伙子说:“你刚才没走人行横道,多危险啊!”你指出他没有遵守交通规则这一事实,我相信,小伙子能够接受,... -->>
没关系,我买东西也常常货比三家,曾经有很多客户像你一样,都觉得我们的产品挺好,他们出去转转,后来,还是觉得我们这里的产品最好,所以,他们最后都转回来了。这样,小姐,这个产品我给你保留着,你到别的地方看看,比较一下,觉得合适,你再回来。
客户到别的商场去看看,此时,满脑子都是那句话“都转回来了”,她转着转着,也就回来了。
这其中有两个心理暗示很重要:
一是将客户肯定的部分重新强调一下--“你看,我们这款产品的性能你很满意,外形和颜色也是你喜欢的……”这样,当客户到别的商家去的时候,刚才强调的内容会在他的脑海中浮现,让他觉得眼前的产品无论性能、外形还是颜色都不如前面的。
二是用多数人的行为来引导--“很多人最后还是觉得我们的产品好,他们都回来了……”如此,让他觉得再回来是正常的。
再加上那句“我给你保留着”,会让对方觉得不回来都有点不好意思。
当然,这种方法也不能保证顾客百分之百地回来,可是,这种顺向语言能够极大地增大成交的倾向。
赞同法--与对方站在同一战壕
运用赞同心理,与对方站在同一战壕,消除敌对。
参考语言:
我也这么想过……,后来……
“我也这么想过”,听到这句话,给对方的感觉是你站到他的身边,搂着他的肩膀对他说:“兄弟,我和你想的一样。”对!就是这种感觉。此时,他会反对自己身边的、和自己立场一样的兄弟朋友吗?不会,他愿意听你继续说下去。
举例来说,客户欲购买一款便宜的低端品牌手机,销售员想推荐一款价格高的高端手机,客户说:“现在手机更新换代这么快,我买那么贵的干吗?先买个便宜的用着,将来那款降价我再买……”你可以这样应对:
你说得有道理,我也这么想过,电子产品更新太快,最新款过几年就变成旧款了。后来,我妈妈买彩电的事给了我一个启示。当时,我希望她买个大屏幕的,她说:“电视更新快,先买个小屏幕,将来那个大屏幕便宜了,咱再换。”结果,电视看了将近10年,大屏幕早已降价了,可我妈一直不舍得换,现在,还在看小屏幕。她也承认,还不如当初就下决心买个大屏幕的,最起码提前享受了。像手机更是如此,它不仅用来打电话,也是个装饰品,小姐,你这么前卫时尚,这款高端手机与你多相配,你用起来在朋友面前有面子,心情也好,女人心情好,那可比用化妆品管用多了!你不妨再考虑一下这款?
忠言顺耳--批评的艺术
在工作或生活的过程中,有时我们需要指出他人的不足,帮助他人改正错误。此时,批评不可避免,没有批评就没有进步。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批评不当,极易给对方造成心灵上的伤害,所以,批评时要慎之又慎,而且要掌握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
不要逼别人认错
批评一个人的目的是为了让对方改变,可是,改变一个人的观点是艰难的,因为每个人都不愿意否定自己,“我的”这两个字在一个人的心目中有很重的分量。
让我们来听听哈佛大学的罗宾森教授说过的一段富有启示性的话:
我们有时会在毫无抗拒或被热情淹没的情形下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说我们错了,反而会使我们迁怒对方,更加固执己见。我们会毫无根据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如果有人不同意我们的想法时,我们反而会全心全意地维护自己的想法。显然不是那些想法对我们有多珍贵,而是我们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
“我的”这简单的两个字,是为人处世中最重要的,妥善运用这两个字才是智慧之源。不论说“我的”晚餐、“我的”狗、“我的”房子、“我的”父亲、“我的”国家或“我的”上帝,都具有相同的力量。我们不但不喜欢别人说我的表不准或我的车太破旧,也讨厌别人纠正我们对火车的知识、青霉素的药效或拿破仑一世生卒年月的错误……
我们愿意继续相信以往惯于相信的事,而如果我们所相信的事遭到了怀疑,我们就会找尽借口为自己的信念辩护。结果呢,多数我们所谓的推理,变成找借口来继续相信我们早已相信的事物。
卡耐基先生的亲身经历也证明了上述观点。
有一次,卡耐基请一位室内设计师布置一些窗帘。等到账单送来后,他大吃一惊--费用远远超过了他的预计。过了几天,一位朋友去拜访卡耐基,当听闻窗帘的价格后,他说:“什么?这太过分了!他占了你的便宜了!你怎么会上当的呢?”
卡耐基吃了亏吗?是的,他的朋友说的是实话。可是,没有人愿意听别人否定自己判断力的实话。于是,卡耐基开始为自己辩护:“好货总有好货的价钱,你不可能以便宜的价钱买到高质量的东西。”
第二天,另一位朋友也来拜访,他赞扬那些窗帘,表现得很有兴趣,并说要是负担得起的话,也希望在自己的家里布置上这样的窗帘。这时,卡耐基的反应完全不一样了,他说:“说实话,价钱太高了,我后悔订了这些窗帘。”
卡耐基总结说:“如果对方处理得巧妙而且和善可亲,我们也会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如果对方把难以下咽的事实硬塞进我们的食道里,结果就适得其反了。”
事实上,每个人都不喜欢改变自己的决定,更不愿意在强迫和威胁下同意别人的观点,但是,人们愿意接受态度和蔼而又友善的开导。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生活中就有一些人把别人说“我错了”视为美妙的音乐,经常为了批评而批评,不注意说话的语气,强按牛头逼人家认错,结果遭遇对方的抵制。此时,有的人甚至火冒三丈:“我这都是为了你好!”对方却并不领情,心想:“你为了我好,那更应该好好说啊。”
西方管理学家认为“怎样干往往比干什么更重要”,说话也是如此,有时怎么说的重要性并不亚于说什么。
有人提出疑问:“我们老话不是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吗?只要是为了对方好,态度差点又有何妨?”其实,这是个误会,忠言不必逆耳,好话可以好说,忠言可以顺耳。
唐朝有个大臣魏征,他经常直言劝谏。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大怒,扬言要杀掉敢于触犯龙颜的魏征。长孙皇后闻后十分着急,此时,如果用逆耳的忠言劝说李世民,李世民不仅不容易接受,反而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能说会道的长孙皇后采用顺耳之忠言来规劝李世民,她说:“自古以来主贤臣直,只有君主贤明,当臣子的才敢直抒胸臆、有话就讲,今魏征敢于直言劝谏,全赖圣上贤明。”李世民闻后龙颜大悦,打消了杀魏征的念头。
“良药苦口利于病”,可如果良药既甜口还利于病,是不是更受欢迎?许多小孩生病都不爱吃药,因为药苦难以下咽。可是,有些药的外面裹了一层糖衣,小孩就爱吃了,这样,既甜了口又治了病,岂不更好?
“忠言逆耳利于行”,可如果你能像长孙皇后那样,用顺耳的忠言,对方是不是更容易接受?毕竟,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对方接受忠言,不是吗?
批评要对事不对人
要指出,不要指责
世界上人人都会犯错,董事长的“铅笔”也带有“橡皮擦”,那就是为改正错误而准备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尽量减少失误,及时发现和改正错误,这就需要他人的提醒和帮助。
我们可以接受别人诚恳地指出自己的错误,但没有人希望别人指责自己。“指出”是就事论事,不涉及情绪和人格:“这个方案需要再改进,预算要控制在10万以内……”这是指出要改进的地方;而“指责”是情绪的反映,是态度问题:“你这个人怎么总是这个样子?”这是抱怨对方,显示自己的不满情绪。有效的批评应该是指出,不是指责,指出错误的事实,但不要涉及人格,也就是“对事不对人”。
比如,你开车时,有一位小伙子突然在你的车前快速跑过,你一个急刹车,吓出一身冷汗。此时,如果你对小伙子说:“你刚才没走人行横道,多危险啊!”你指出他没有遵守交通规则这一事实,我相信,小伙子能够接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