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22.com,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二百一十二章 钦差大臣
开元二十一年分全国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处置使,简称采访使,掌管检查刑狱和监察州县官吏,在某种程度上,它并不算一种官职,在大唐职官表上也没有它的品衔,它和边疆节度使一样,是大唐皇帝派往各地的钦差大臣。
河南道采访治所位于汴州,汴州也就是今天的开封,位于水陆的要津,四通八达,北通魏搏、东入江淮、南接荆楚,为大唐的漕运中心,长安及洛阳通向东方的道路就是经过汴州,汴州人口众多,漕运发达,自古便为中原重镇,历代王朝都在此逐鹿中原,再加上它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因此它在大唐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从天宝九年年初开始,河南道的汴、宋、濮、陈、许、滑、曹等七州足足四个月滴雨未下,河床干涸、冬麦枯死,灾情已经开始初现,朝廷下旨,各州县开仓放粮,正因为开仓放粮,天灾引发了人祸,一个月前,旱情最严重的宋州谷熟县爆发了饥民哄抢粮库、杀死县令的惨剧,三千饥民在宋城人杨志的率领下逃往宋州南面的磨山,占山为王,与此同时,汴州漕运码头的数万挑夫因连续三个月无工可做,开始聚众闹事,汴州转运支使衙门被砸烂,漕运民夫的骚乱开始有向各地蔓延的趋势。
一名退仕在家的老官员终于忍无可忍,上书朝廷,指出有官员贪污赈灾粮,四月下旬,大唐天子李隆基终于下旨,封原北庭节度使李庆安为河南道采访使,前来巡查河南各地。
夜里,汴州州治所在的开封县内,大街上冷冷清清,一队队衙役三五成群地在大街上巡逻,但走来走去,巡逻范围总是以几家青楼为圆心打着圈儿,更夫懒精无神地敲打着竹筒,那快断气的声音给睡眠中的人们平添了几个噩梦。
‘梆!梆!梆!注意火烛.....门窗关闭!’
这时一辆马车奔驰而来,在州府衙门的后宅门前停下,一名官员从马车上下来,敲了敲门,片刻,门开了一条缝,“你找谁?”一名老家人问道。
“请转告吴太守,就说宋州司马杨汝宁求见。”
“哦!是杨司马,请先进来吧!”
官员闪身进了门,问道:“这么晚来打扰,吴太守睡了吗?”
“还没有呢!在书房看书,杨司马请在这里稍候,我去通报老爷。”
汴州太守姓吴,叫吴清,五十余岁,开元七年进士,为官近三十年,他曾做过户部郎中、门下给事中,宋州长史等职,天宝四年起出任汴州太守,至今已快五年。
吴清出身贫寒,但他很会钻营,他妻子便是户部尚书张筠之姐,有了张家这个靠山,吴清仕途一帆风顺,去年底的朝廷扩相,他最终被张筠提名为候选人,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但他却躲过了太子党的清洗风暴,吴清也不由感到一阵庆幸。
不过这次河南道的旱灾又把他推到了大唐的热点之中,他前几天接到张筠的快信,圣上已经决定任命北庭节度使李庆安为河南道采访使,提醒他注意。
此时,吴清并不在看书,而是在考虑如何应对李庆安可能的稽查,李庆安是太子党中的唯一幸存者,太子已废,太子党被清洗一空,而他的后台高力士也被罢黜,可以说李庆安后台尽失,而自己却有张筠为后台,从实力上他要高上一筹,而且天宝二年圣上下旨,严禁采访使干涉地方政务,这样一来,自己更有了对付他的手段。
“老爷,宋州杨司马求见,说是奉崔太守之命来送一封信!”门外传来管家的禀报声。
吴清立刻想到了宋州太守崔廉,原来是相国党人,不过现在已经不是了,他兄长崔翘成为杨党,崔廉也改换了门庭。
朝中有人好做官,这是地方官们的至理名言,因此依附朝中高官成为地方官们前仆后继的动力,有儿子的想着联姻,有女儿的想着嫁女,或者拜作门生,或者转弯抹角引为父亲们旧日同窗,或者母亲们的针线好友,种种理由,总之能想到的都要用到。
太守也算高官了,上州太守是从三品,中州太守是正四品,有的时候,这些三品四品的高官,也会拜一个四品侍郎为后台,没办法,全国有六百多个太守,却只有十几个侍郎。
吴清有些想远了,他收回思路笑道:“请他进来吧!”
片刻,杨汝宁快步走进,拱手笑道:“刚刚才赶到,打扰吴使君了。”
“不用客气,杨司马请坐!”
吴清请杨汝宁坐下,又命侍女上了一杯茶,这才笑问道:“听说杨司马有信送我?”
杨汝宁连忙笑了笑道:“其实是口信,我家崔太守命我送口信给吴太守。”
“哦!什么口信呢?”吴清端起茶,不露声色地看了他一眼。
“吴太守,向圣上告密之人,我们已经查到了,您看....”
杨汝宁一边说,一边观察着吴清的反应,如果吴清反应震惊,那他就可以据此和吴清商量对策,他见吴清端着茶杯若无其事地喝茶,眼皮都不眨一下,手也丝毫不抖,心中不由一阵失望。
“吴太守莫非已经知道是谁?”
吴清不屑地笑了笑,莫说是告密之人,连告密信的内容他都知道了,他知道崔廉命杨汝宁来找自己的用意,宋州出现饥民造反,情况十分严重,那崔廉心中害怕了,便想和自己结成联盟,以求共同对付李庆安,若大家都是张党,还可以有商量的余地,可他们是杨党,道不同不与之谋,即使要合作也是张筠和杨国忠去谈,这个崔太守,还是有点幼稚啊!
吴清倒不好明着拒绝,他微微一笑道:“我刚刚接到的消息,李庆安已经进了许州,最迟后天他就到汴州了,杨司马还是赶紧回去,让崔太守抓紧时间,好好准备吧!”
言外之意就是告诉他,他们合作的时间已经没有了,杨汝宁听懂了吴清的婉拒,心中十分沮丧,只得起身道:“那好吧!希望我们还有合作的机会。”
杨汝宁告辞走了,吴清喝了口茶,又继续刚才的思路,李庆安已到许州,这倒提醒了自己,时间已经不多了。
官道上尘土飞扬,几个月滴雨未下,两边的树木都被尘土染成了黄色,已经不见一丝绿意,路边的小河干涸见底,土地皲裂有一指宽,官道是两县的分界,东面是许昌县,西面则是长葛县。
官道长葛县一侧的不远处有一座龙王庙,庙前数百农民正在举行祈雨仪式,桌上摆放着三牲供果,一名白发苍苍的老者正执香向上苍祷告,在他身后,数百名农民跪在地上,虔诚地匍匐磕头。
这天下午,官道上远远走来一队人马,约三百名青壮男子,他们的服装与众不同,清一色的黑色长袍,腰束革带,挎着横刀,后背弓箭,个个身材魁梧,气势威严,这便是从襄阳过来的李庆安和他的亲兵们了。
李庆安虽然知道他那封西域战略书会有效果,但他却没有想到竟是来做河南采访使,或许这就是李隆基的矛盾所在,既想重新启用自己,但又感觉时机不对,便把自己派来河南巡查。
查什么?李隆基的圣旨中说得很清楚,查官粮是否短缺,查地方官是否枉法,难道李隆基不免掉自己的御史大夫一职,就是为了今天吗?
“使君,你看那边!”
几名亲卫笑着指向龙王庙求雨的民众,大家心情都十分畅快,不用再去柳州了,而且主公的官职又得到恢复,近一个月积在心中的憋屈被一扫而空。
李庆安饶有兴致地看了看龙王庙前的祈雨仪式,他倒是第一次看见民众祈雨,安西北庭都是靠冰山融水,不靠天下雨,没有什么龙王庙,不过他一路走来,并没有感觉旱情有多严重,尤其是许昌县,基乎没看见逃难的饥民,而且也并不是所有的河流都干枯,像颖水虽... -->>
第二百一十二章 钦差大臣
开元二十一年分全国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处置使,简称采访使,掌管检查刑狱和监察州县官吏,在某种程度上,它并不算一种官职,在大唐职官表上也没有它的品衔,它和边疆节度使一样,是大唐皇帝派往各地的钦差大臣。
河南道采访治所位于汴州,汴州也就是今天的开封,位于水陆的要津,四通八达,北通魏搏、东入江淮、南接荆楚,为大唐的漕运中心,长安及洛阳通向东方的道路就是经过汴州,汴州人口众多,漕运发达,自古便为中原重镇,历代王朝都在此逐鹿中原,再加上它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因此它在大唐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从天宝九年年初开始,河南道的汴、宋、濮、陈、许、滑、曹等七州足足四个月滴雨未下,河床干涸、冬麦枯死,灾情已经开始初现,朝廷下旨,各州县开仓放粮,正因为开仓放粮,天灾引发了人祸,一个月前,旱情最严重的宋州谷熟县爆发了饥民哄抢粮库、杀死县令的惨剧,三千饥民在宋城人杨志的率领下逃往宋州南面的磨山,占山为王,与此同时,汴州漕运码头的数万挑夫因连续三个月无工可做,开始聚众闹事,汴州转运支使衙门被砸烂,漕运民夫的骚乱开始有向各地蔓延的趋势。
一名退仕在家的老官员终于忍无可忍,上书朝廷,指出有官员贪污赈灾粮,四月下旬,大唐天子李隆基终于下旨,封原北庭节度使李庆安为河南道采访使,前来巡查河南各地。
夜里,汴州州治所在的开封县内,大街上冷冷清清,一队队衙役三五成群地在大街上巡逻,但走来走去,巡逻范围总是以几家青楼为圆心打着圈儿,更夫懒精无神地敲打着竹筒,那快断气的声音给睡眠中的人们平添了几个噩梦。
‘梆!梆!梆!注意火烛.....门窗关闭!’
这时一辆马车奔驰而来,在州府衙门的后宅门前停下,一名官员从马车上下来,敲了敲门,片刻,门开了一条缝,“你找谁?”一名老家人问道。
“请转告吴太守,就说宋州司马杨汝宁求见。”
“哦!是杨司马,请先进来吧!”
官员闪身进了门,问道:“这么晚来打扰,吴太守睡了吗?”
“还没有呢!在书房看书,杨司马请在这里稍候,我去通报老爷。”
汴州太守姓吴,叫吴清,五十余岁,开元七年进士,为官近三十年,他曾做过户部郎中、门下给事中,宋州长史等职,天宝四年起出任汴州太守,至今已快五年。
吴清出身贫寒,但他很会钻营,他妻子便是户部尚书张筠之姐,有了张家这个靠山,吴清仕途一帆风顺,去年底的朝廷扩相,他最终被张筠提名为候选人,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但他却躲过了太子党的清洗风暴,吴清也不由感到一阵庆幸。
不过这次河南道的旱灾又把他推到了大唐的热点之中,他前几天接到张筠的快信,圣上已经决定任命北庭节度使李庆安为河南道采访使,提醒他注意。
此时,吴清并不在看书,而是在考虑如何应对李庆安可能的稽查,李庆安是太子党中的唯一幸存者,太子已废,太子党被清洗一空,而他的后台高力士也被罢黜,可以说李庆安后台尽失,而自己却有张筠为后台,从实力上他要高上一筹,而且天宝二年圣上下旨,严禁采访使干涉地方政务,这样一来,自己更有了对付他的手段。
“老爷,宋州杨司马求见,说是奉崔太守之命来送一封信!”门外传来管家的禀报声。
吴清立刻想到了宋州太守崔廉,原来是相国党人,不过现在已经不是了,他兄长崔翘成为杨党,崔廉也改换了门庭。
朝中有人好做官,这是地方官们的至理名言,因此依附朝中高官成为地方官们前仆后继的动力,有儿子的想着联姻,有女儿的想着嫁女,或者拜作门生,或者转弯抹角引为父亲们旧日同窗,或者母亲们的针线好友,种种理由,总之能想到的都要用到。
太守也算高官了,上州太守是从三品,中州太守是正四品,有的时候,这些三品四品的高官,也会拜一个四品侍郎为后台,没办法,全国有六百多个太守,却只有十几个侍郎。
吴清有些想远了,他收回思路笑道:“请他进来吧!”
片刻,杨汝宁快步走进,拱手笑道:“刚刚才赶到,打扰吴使君了。”
“不用客气,杨司马请坐!”
吴清请杨汝宁坐下,又命侍女上了一杯茶,这才笑问道:“听说杨司马有信送我?”
杨汝宁连忙笑了笑道:“其实是口信,我家崔太守命我送口信给吴太守。”
“哦!什么口信呢?”吴清端起茶,不露声色地看了他一眼。
“吴太守,向圣上告密之人,我们已经查到了,您看....”
杨汝宁一边说,一边观察着吴清的反应,如果吴清反应震惊,那他就可以据此和吴清商量对策,他见吴清端着茶杯若无其事地喝茶,眼皮都不眨一下,手也丝毫不抖,心中不由一阵失望。
“吴太守莫非已经知道是谁?”
吴清不屑地笑了笑,莫说是告密之人,连告密信的内容他都知道了,他知道崔廉命杨汝宁来找自己的用意,宋州出现饥民造反,情况十分严重,那崔廉心中害怕了,便想和自己结成联盟,以求共同对付李庆安,若大家都是张党,还可以有商量的余地,可他们是杨党,道不同不与之谋,即使要合作也是张筠和杨国忠去谈,这个崔太守,还是有点幼稚啊!
吴清倒不好明着拒绝,他微微一笑道:“我刚刚接到的消息,李庆安已经进了许州,最迟后天他就到汴州了,杨司马还是赶紧回去,让崔太守抓紧时间,好好准备吧!”
言外之意就是告诉他,他们合作的时间已经没有了,杨汝宁听懂了吴清的婉拒,心中十分沮丧,只得起身道:“那好吧!希望我们还有合作的机会。”
杨汝宁告辞走了,吴清喝了口茶,又继续刚才的思路,李庆安已到许州,这倒提醒了自己,时间已经不多了。
官道上尘土飞扬,几个月滴雨未下,两边的树木都被尘土染成了黄色,已经不见一丝绿意,路边的小河干涸见底,土地皲裂有一指宽,官道是两县的分界,东面是许昌县,西面则是长葛县。
官道长葛县一侧的不远处有一座龙王庙,庙前数百农民正在举行祈雨仪式,桌上摆放着三牲供果,一名白发苍苍的老者正执香向上苍祷告,在他身后,数百名农民跪在地上,虔诚地匍匐磕头。
这天下午,官道上远远走来一队人马,约三百名青壮男子,他们的服装与众不同,清一色的黑色长袍,腰束革带,挎着横刀,后背弓箭,个个身材魁梧,气势威严,这便是从襄阳过来的李庆安和他的亲兵们了。
李庆安虽然知道他那封西域战略书会有效果,但他却没有想到竟是来做河南采访使,或许这就是李隆基的矛盾所在,既想重新启用自己,但又感觉时机不对,便把自己派来河南巡查。
查什么?李隆基的圣旨中说得很清楚,查官粮是否短缺,查地方官是否枉法,难道李隆基不免掉自己的御史大夫一职,就是为了今天吗?
“使君,你看那边!”
几名亲卫笑着指向龙王庙求雨的民众,大家心情都十分畅快,不用再去柳州了,而且主公的官职又得到恢复,近一个月积在心中的憋屈被一扫而空。
李庆安饶有兴致地看了看龙王庙前的祈雨仪式,他倒是第一次看见民众祈雨,安西北庭都是靠冰山融水,不靠天下雨,没有什么龙王庙,不过他一路走来,并没有感觉旱情有多严重,尤其是许昌县,基乎没看见逃难的饥民,而且也并不是所有的河流都干枯,像颖水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