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22.com,允冠百王刘秀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26-5
此时朝中正为檀乡大捷各执己见,刘秀意欲厚赏将士,朝臣们却一致反对。
博士丁恭奏道:“古代帝王封诸侯不过百里,即使多加赏赐,也能保证中央强大而诸侯弱小,所以能大治。现在陛下要封赏诸侯四县,实在是不合法制,请陛下三思。”
刘秀道:“博士之言,虽是有理,其实不然。古之亡国,无不亡于无道,还不曾听说是因为给功臣厚赏而灭亡的。国家强弱,不是取决于地方大小,而是取决于民心多寡,何况封赏之地也是国家之领地,又哪里需要患得患失?”
丁恭又道:“今日大捷便封赏四县,明日大捷,陛下又何以封赏?”
朝臣们赞同丁恭之忧,都犹疑地看着刘秀。
刘秀笑道:“朕非贪婪之君,岂会有无厌之臣。”
尚书伏湛道:“古无不学之天子,后世却仍有不学之臣民,臣怕将来有人滥用陛下之宽厚。”
伏湛是琅琊大儒,伏家世代为名儒,九世祖伏胜是孔子弟子的后裔,以博学闻名天下,人称其为“济南伏生”,后被秦始皇选为朝中博士,遭遇焚书坑儒时侥幸活命,并暗自将《尚书》藏在墙壁夹层之中,因墙土之故,《尚书》损毁不少。文帝时,派晁错去伏生处学习《尚书》,伏生年已九十,难以言语,由伏生女儿帮着转述,《尚书》才得以重新整理传世。伏湛的高祖父伏孺曾在汉武帝时为武帝讲学,伏湛的父亲伏理为高密太傅,曾为汉成帝讲授《诗经》。伏湛是汉成帝时的博士弟子,在王莽时为绣衣执法,在更始称帝时被任为平原太守,当时天下纷乱,伏湛泰然自安,教授弟子,勤奋不辍。伏湛吃用简朴,却将俸禄赈济乡里,来往伏湛家的人不下百余户。伏湛下属中有一人勇猛有力,图谋起兵,伏湛便将其收监斩杀,然后悬首示众,于是,郡中官民,都信服安定,无人滋事。刘秀定都洛阳后,征召伏湛,拜为尚书。刘秀见其才德双全,又拜为司直,行大司徒事。后有出征,便令伏湛镇守京师,总领群臣。
刘秀听了伏湛之言,微微一笑。刘秀理解这些朝臣之意,他们都是贤才名流,不屑于朝廷用厚赏去犒劳作战的将士。如今平定天下的序幕才刚刚开启,哪里能用一时功绩对等一世的荣耀。刘秀曾和将士们出生入死朝夕相处,比起文臣们更理解将士之心,将士效命固然是因为荣华富贵,但有什么荣华富贵能够与生命相比呢,他们需要的不是刘秀的厚赏,而是刘秀之心。刘秀信赖并了解自己的这些将军们,他们绝非贪生怕死,也绝非贪得无厌。有些荣耀,会让人一生追求,有些荣耀,会让人一生珍惜,唯有信赖相加,方可彼此一生相依。
刘秀朗声道:“众卿之意,朕已明白,将士在外征战平乱,朝臣在内治国安民,都是建立千秋功业之事,这样的荣耀,谁不愿努力争取并传之子孙。大家担心人心不足,易于放纵,而一旦欲念膨胀,必将忘却善德大义。其实不然,人生苦苦奋斗而来的功业与荣耀,只要懂得约束,无人不会珍惜。在得失面前,人人都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对于有志之士,一次厚重的封赏,足以用一生去追求与珍惜,而对于无德之人,纵赐以天下,也不会珍惜。朕不仅要封赏诸位将军与大臣们的功绩,还要记录在册,永志不忘。让人担心的从来不是封赏过甚,而是能不能永保功业。”
朝中诸臣对刘秀所言,多不认同,但见刘秀心意已定,也无可奈何,只是对刘秀的决定暗自担心。
26-6
洛阳使者到达吴汉大营。
吴汉率领将士列队漳河之畔,以军中礼仪迎接。
使者在几名小黄门陪同下走到阵前,将士们神情庄严,凝神注目。只见使者郑重地从小黄门手中接过一卷金黄彩帛,一名小黄门拖着长声喊道:“大司马吴汉受诏。”
“喏。”吴汉一边应声一边出... -->>
26-5
此时朝中正为檀乡大捷各执己见,刘秀意欲厚赏将士,朝臣们却一致反对。
博士丁恭奏道:“古代帝王封诸侯不过百里,即使多加赏赐,也能保证中央强大而诸侯弱小,所以能大治。现在陛下要封赏诸侯四县,实在是不合法制,请陛下三思。”
刘秀道:“博士之言,虽是有理,其实不然。古之亡国,无不亡于无道,还不曾听说是因为给功臣厚赏而灭亡的。国家强弱,不是取决于地方大小,而是取决于民心多寡,何况封赏之地也是国家之领地,又哪里需要患得患失?”
丁恭又道:“今日大捷便封赏四县,明日大捷,陛下又何以封赏?”
朝臣们赞同丁恭之忧,都犹疑地看着刘秀。
刘秀笑道:“朕非贪婪之君,岂会有无厌之臣。”
尚书伏湛道:“古无不学之天子,后世却仍有不学之臣民,臣怕将来有人滥用陛下之宽厚。”
伏湛是琅琊大儒,伏家世代为名儒,九世祖伏胜是孔子弟子的后裔,以博学闻名天下,人称其为“济南伏生”,后被秦始皇选为朝中博士,遭遇焚书坑儒时侥幸活命,并暗自将《尚书》藏在墙壁夹层之中,因墙土之故,《尚书》损毁不少。文帝时,派晁错去伏生处学习《尚书》,伏生年已九十,难以言语,由伏生女儿帮着转述,《尚书》才得以重新整理传世。伏湛的高祖父伏孺曾在汉武帝时为武帝讲学,伏湛的父亲伏理为高密太傅,曾为汉成帝讲授《诗经》。伏湛是汉成帝时的博士弟子,在王莽时为绣衣执法,在更始称帝时被任为平原太守,当时天下纷乱,伏湛泰然自安,教授弟子,勤奋不辍。伏湛吃用简朴,却将俸禄赈济乡里,来往伏湛家的人不下百余户。伏湛下属中有一人勇猛有力,图谋起兵,伏湛便将其收监斩杀,然后悬首示众,于是,郡中官民,都信服安定,无人滋事。刘秀定都洛阳后,征召伏湛,拜为尚书。刘秀见其才德双全,又拜为司直,行大司徒事。后有出征,便令伏湛镇守京师,总领群臣。
刘秀听了伏湛之言,微微一笑。刘秀理解这些朝臣之意,他们都是贤才名流,不屑于朝廷用厚赏去犒劳作战的将士。如今平定天下的序幕才刚刚开启,哪里能用一时功绩对等一世的荣耀。刘秀曾和将士们出生入死朝夕相处,比起文臣们更理解将士之心,将士效命固然是因为荣华富贵,但有什么荣华富贵能够与生命相比呢,他们需要的不是刘秀的厚赏,而是刘秀之心。刘秀信赖并了解自己的这些将军们,他们绝非贪生怕死,也绝非贪得无厌。有些荣耀,会让人一生追求,有些荣耀,会让人一生珍惜,唯有信赖相加,方可彼此一生相依。
刘秀朗声道:“众卿之意,朕已明白,将士在外征战平乱,朝臣在内治国安民,都是建立千秋功业之事,这样的荣耀,谁不愿努力争取并传之子孙。大家担心人心不足,易于放纵,而一旦欲念膨胀,必将忘却善德大义。其实不然,人生苦苦奋斗而来的功业与荣耀,只要懂得约束,无人不会珍惜。在得失面前,人人都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对于有志之士,一次厚重的封赏,足以用一生去追求与珍惜,而对于无德之人,纵赐以天下,也不会珍惜。朕不仅要封赏诸位将军与大臣们的功绩,还要记录在册,永志不忘。让人担心的从来不是封赏过甚,而是能不能永保功业。”
朝中诸臣对刘秀所言,多不认同,但见刘秀心意已定,也无可奈何,只是对刘秀的决定暗自担心。
26-6
洛阳使者到达吴汉大营。
吴汉率领将士列队漳河之畔,以军中礼仪迎接。
使者在几名小黄门陪同下走到阵前,将士们神情庄严,凝神注目。只见使者郑重地从小黄门手中接过一卷金黄彩帛,一名小黄门拖着长声喊道:“大司马吴汉受诏。”
“喏。”吴汉一边应声一边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