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22.com,回到明朝当太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北京雨水相当集中,防洪也是个大问题。甚至可以说,防洪比抗旱来的更重要,毕竟现在没有大规模工业用水,人口也不过百万,有太液池在那里,怎么着也有办法。
北京历代治水,都围绕着开发利用永定河与潮白河水资源,并防治其洪水灾害。
徐埕继续发扬调查研究的好作风,到处实地勘察,提出要疏浚通惠河、新构香山引河、兴建永定河堤岸工程等一整套方案。
对照沙盘,汪舜华和群臣听取和审议了徐埕的方案。
很多人认为工程规模太过巨大,建议缓行,但是汪舜华摆手:“别的包括城墙、道路都可以缓,独水利工程不可以,这是关乎百姓生死、农业生产的基础工程,耽误不得。”
于是命徐埕为河道总督,总领京城河道治理。
徐埕率领学生们和五万工匠,用了五年时间,干了几件大事。
一是修浚通惠河。
北京作为北方重镇,尤其成为首都之后,航运就成重要的着力点;京杭大运河建成后,如何确保航道畅通,则是历代官府的必修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由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修建的通惠河,解决了大运河的最后结症,使货船可以直接运到大都城里的积水潭。
明初,徐达修建北京城时,北京城的南城墙向南移。因为通惠河与积水潭的联系被切断,积水潭也与京杭大运河失去了关系。如今很多大宗货物,一般都到通州便弃舟,改用马车运进朝阳门,极大了增加了运力成本。
对此,历朝都想过疏通,直到嘉靖七年,在巡仓御史吴仲的主持下,才又真正疏通通惠河。
徐埕的想法和吴仲不谋而合,就是按照郭守敬的遗迹进行疏通,再次引水入北京城。
汪舜华同意了这个方案,郭守敬在历史课本上是大书特书的一笔,跟着他走没错!——何况徐埕说的很有道理。
于是徐埕按照元人故迹,以凿以疏,从昌平县的白浮村神仙泉引水,向西流再折向南,一路上汇集了一亩、榆河、玉泉等众泉,再截取沙河、清河的上游,共流入瓮山泊;再经长河(高梁河)流入西直门的水关到积水潭;从积水潭东的万宁桥(步粮桥、后门桥)经皇城的东墙外流过沙滩、北河沿、南河沿,经御河桥南,出丽正门东水关,再转向东南流入文明门外的金闸河;再从金闸河往东40里流到通州区张家湾西的高丽庄,入白河。全长一百六十里,为节约水量保障漕运,对原有的闸坝进行改造,只保留五闸二坝;同时,漕粮运输实行剥船,船只不再过闸,由人工从闸下搬运粮食到闸上游停泊的船上,以适应在水少的情况下仍可保持通航。
这项工程历时八个月,第二年春三月竣工投入使用,当年就运粮500万石,省脚价银50万两,朝野官商一致赞扬。时值会试,天下士子云集京师,纷纷作诗称颂。
这项工程施工上最大的难点,是瓮山泊。
瓮山泊就是后代常说的昆明湖,在明朝是一处绝佳的风景胜地。湖中多植荷花,周围水田种植稻谷,湖旁又有寺院、亭台之胜,酷似江南风景。
要防洪蓄水,瓮山泊必须彻底整治,不仅要退耕还湖,附近的民居以及公共设施都要拆迁;汪舜华批准,招募20万民夫,利用中秋后三个月时间,疏浚河道,凿深湖床,拓展水域,达到原有面积的五倍。
同时进行的,就是什刹海退耕还湖和疏通工程。
什刹海与太液池水域一脉相连,是北京重要的蓄水地。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又称积水潭)三个水域及临近地区,与前三海相呼应,俗称后三海,有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之美。
元朝曾依托这一片水域在东岸确定了都城建设的中轴线,什刹海始成为元明清三代城市规划和水系的核心。但到了明朝,什刹海水面稻田增加而湖面锐减。
汪舜华当然重视农业,但是土地再紧张,不能打什刹海这一片地方的主意,否则真遇上了百年不遇的洪水,把北京城淹了,损失的那就不只是几千石稻米;更何况,在什刹海圈地的,不可能是普通农民,重点也不是种稻,而是权贵们贪恋这里的好风景,抢占河道,修建园榭。
于是降旨,将所有跨河修建的楼台、花园、水榭全部拆毁,同时,将河道狭窄处的居民拆迁,拓宽河道,让什刹海真正成为一片完整、宽阔的水域。
这自然要得罪很多人,也不是徐埕一人能够解决的,汪舜华让右都御史钟同协助他,有敢挑事的,一律拿下;当然,该给的补偿还是要给的——尤其日中坊拆了一大片,都要给安置费。
这项工程持续直到建极十三年春全部完工。
重点是永定河的治理。这条河洪枯变化大,河水含沙量大,下游河身多淤善徙,俗称小黄河,是北京防洪的重点。金代开始修筑堤防,元代建大都新城,向东北方向迁移,可避开一般洪水。现在修筑外城,必须加固堤防,否则一旦决堤,死伤将相当惨重。
徐埕拿着蒯祥的外城设计图纸,经过实地考察,设定了永定河在北京地区的河道,左岸石景山以下大堤成为防洪的重要屏障。这项工程更多借助自然之功,只用了三个月就完成了。
地下管网工程同样十分重要。
北京城地理位置优越,不但可以从西北和西南2个方向供水,而且可以向东、南、北3个方向排水,可避免永定河水泛溢直接冲入内城。明代排水系统逐渐完善,内城一级排水干沟有玉河、泡子河、大明濠(沟沿)、东沟等汇人前三门护城河,东出通惠河;外城有三里河、旧沟、郊坛后河等。二级排沟分布在各大街两侧,一般宽3尺、深5尺,三级小沟在偏街小巷分布更密。
这些和外城街道建设时,按照内城标准同步进行地下管网建设。
光是这些远远不够。西山方面来水不能不防,尤其现在城西建设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如果不把这个治理好,以后西山洪水汹涌而来,外城建设将毁于一旦,京城也将直接受到威胁。必须要有充分的泄洪渠道。
徐埕提议彻底治理西郊水道时,疏挖北旱河、南旱河及高水湖、养水湖、泄水湖。
从香山沿金山山根东下,经玉泉山北麓至青龙桥的泄水沟渠,即北旱河,全长7.2公里,流域面积16.4公里。
再自四王府起,往东南经小屯、西石桥、平坡庄、东石桥、双槐树、东经八里庄入玉渊潭,是为南旱河。全长7公里,上口宽约30米,流域面积29公里。
这两条河有河床、河堤。没有雨的季节,河床干涸,可以行车走马,还可以开辟田地,种植麦田,产些粮食以糊口。一旦雨势过大,山洪暴发,决堤淹村,便由此泄洪。
同时,还要开凿香山引河,疏浚古钓鱼台前的小湖,将水引向护城河。
徐埕说的那个小湖,其实就是后代说的玉渊潭。他要求将此浚治成湖,以受香山新开引河上水;又在下口建闸,俾资蓄泄湖水,合引河水由三里河达阜成门之护城河。
汪舜华准了。其中水域面积达到120公顷,工程量实在不小。这里将作为京城重要的景观带,湖里种上荷花,放养水鸟,周围园囿辟出道路,种上桃李杏牡丹月季等各种树木。
整项工程在建极十三年秋动工,建极十五年底完工。
京城水系治理工程前后历时五年,最多时动用人工30万,总耗资达2000万两。
工程完工后,不仅京城的航运功能大大增强,商贸极大繁盛;防治洪水的能力也极大提升,徐埕拿到清河伯世袭的铁券,成为建极年间唯一一个非军功封爵的公侯,白昂则从工部侍郎升为尚书。
这样的工程,按说应该调动军队,但是这一次没有,因为京营正在真正属于他们的战场上,奋勇杀敌。
,北京雨水相当集中,防洪也是个大问题。甚至可以说,防洪比抗旱来的更重要,毕竟现在没有大规模工业用水,人口也不过百万,有太液池在那里,怎么着也有办法。
北京历代治水,都围绕着开发利用永定河与潮白河水资源,并防治其洪水灾害。
徐埕继续发扬调查研究的好作风,到处实地勘察,提出要疏浚通惠河、新构香山引河、兴建永定河堤岸工程等一整套方案。
对照沙盘,汪舜华和群臣听取和审议了徐埕的方案。
很多人认为工程规模太过巨大,建议缓行,但是汪舜华摆手:“别的包括城墙、道路都可以缓,独水利工程不可以,这是关乎百姓生死、农业生产的基础工程,耽误不得。”
于是命徐埕为河道总督,总领京城河道治理。
徐埕率领学生们和五万工匠,用了五年时间,干了几件大事。
一是修浚通惠河。
北京作为北方重镇,尤其成为首都之后,航运就成重要的着力点;京杭大运河建成后,如何确保航道畅通,则是历代官府的必修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由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修建的通惠河,解决了大运河的最后结症,使货船可以直接运到大都城里的积水潭。
明初,徐达修建北京城时,北京城的南城墙向南移。因为通惠河与积水潭的联系被切断,积水潭也与京杭大运河失去了关系。如今很多大宗货物,一般都到通州便弃舟,改用马车运进朝阳门,极大了增加了运力成本。
对此,历朝都想过疏通,直到嘉靖七年,在巡仓御史吴仲的主持下,才又真正疏通通惠河。
徐埕的想法和吴仲不谋而合,就是按照郭守敬的遗迹进行疏通,再次引水入北京城。
汪舜华同意了这个方案,郭守敬在历史课本上是大书特书的一笔,跟着他走没错!——何况徐埕说的很有道理。
于是徐埕按照元人故迹,以凿以疏,从昌平县的白浮村神仙泉引水,向西流再折向南,一路上汇集了一亩、榆河、玉泉等众泉,再截取沙河、清河的上游,共流入瓮山泊;再经长河(高梁河)流入西直门的水关到积水潭;从积水潭东的万宁桥(步粮桥、后门桥)经皇城的东墙外流过沙滩、北河沿、南河沿,经御河桥南,出丽正门东水关,再转向东南流入文明门外的金闸河;再从金闸河往东40里流到通州区张家湾西的高丽庄,入白河。全长一百六十里,为节约水量保障漕运,对原有的闸坝进行改造,只保留五闸二坝;同时,漕粮运输实行剥船,船只不再过闸,由人工从闸下搬运粮食到闸上游停泊的船上,以适应在水少的情况下仍可保持通航。
这项工程历时八个月,第二年春三月竣工投入使用,当年就运粮500万石,省脚价银50万两,朝野官商一致赞扬。时值会试,天下士子云集京师,纷纷作诗称颂。
这项工程施工上最大的难点,是瓮山泊。
瓮山泊就是后代常说的昆明湖,在明朝是一处绝佳的风景胜地。湖中多植荷花,周围水田种植稻谷,湖旁又有寺院、亭台之胜,酷似江南风景。
要防洪蓄水,瓮山泊必须彻底整治,不仅要退耕还湖,附近的民居以及公共设施都要拆迁;汪舜华批准,招募20万民夫,利用中秋后三个月时间,疏浚河道,凿深湖床,拓展水域,达到原有面积的五倍。
同时进行的,就是什刹海退耕还湖和疏通工程。
什刹海与太液池水域一脉相连,是北京重要的蓄水地。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又称积水潭)三个水域及临近地区,与前三海相呼应,俗称后三海,有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之美。
元朝曾依托这一片水域在东岸确定了都城建设的中轴线,什刹海始成为元明清三代城市规划和水系的核心。但到了明朝,什刹海水面稻田增加而湖面锐减。
汪舜华当然重视农业,但是土地再紧张,不能打什刹海这一片地方的主意,否则真遇上了百年不遇的洪水,把北京城淹了,损失的那就不只是几千石稻米;更何况,在什刹海圈地的,不可能是普通农民,重点也不是种稻,而是权贵们贪恋这里的好风景,抢占河道,修建园榭。
于是降旨,将所有跨河修建的楼台、花园、水榭全部拆毁,同时,将河道狭窄处的居民拆迁,拓宽河道,让什刹海真正成为一片完整、宽阔的水域。
这自然要得罪很多人,也不是徐埕一人能够解决的,汪舜华让右都御史钟同协助他,有敢挑事的,一律拿下;当然,该给的补偿还是要给的——尤其日中坊拆了一大片,都要给安置费。
这项工程持续直到建极十三年春全部完工。
重点是永定河的治理。这条河洪枯变化大,河水含沙量大,下游河身多淤善徙,俗称小黄河,是北京防洪的重点。金代开始修筑堤防,元代建大都新城,向东北方向迁移,可避开一般洪水。现在修筑外城,必须加固堤防,否则一旦决堤,死伤将相当惨重。
徐埕拿着蒯祥的外城设计图纸,经过实地考察,设定了永定河在北京地区的河道,左岸石景山以下大堤成为防洪的重要屏障。这项工程更多借助自然之功,只用了三个月就完成了。
地下管网工程同样十分重要。
北京城地理位置优越,不但可以从西北和西南2个方向供水,而且可以向东、南、北3个方向排水,可避免永定河水泛溢直接冲入内城。明代排水系统逐渐完善,内城一级排水干沟有玉河、泡子河、大明濠(沟沿)、东沟等汇人前三门护城河,东出通惠河;外城有三里河、旧沟、郊坛后河等。二级排沟分布在各大街两侧,一般宽3尺、深5尺,三级小沟在偏街小巷分布更密。
这些和外城街道建设时,按照内城标准同步进行地下管网建设。
光是这些远远不够。西山方面来水不能不防,尤其现在城西建设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如果不把这个治理好,以后西山洪水汹涌而来,外城建设将毁于一旦,京城也将直接受到威胁。必须要有充分的泄洪渠道。
徐埕提议彻底治理西郊水道时,疏挖北旱河、南旱河及高水湖、养水湖、泄水湖。
从香山沿金山山根东下,经玉泉山北麓至青龙桥的泄水沟渠,即北旱河,全长7.2公里,流域面积16.4公里。
再自四王府起,往东南经小屯、西石桥、平坡庄、东石桥、双槐树、东经八里庄入玉渊潭,是为南旱河。全长7公里,上口宽约30米,流域面积29公里。
这两条河有河床、河堤。没有雨的季节,河床干涸,可以行车走马,还可以开辟田地,种植麦田,产些粮食以糊口。一旦雨势过大,山洪暴发,决堤淹村,便由此泄洪。
同时,还要开凿香山引河,疏浚古钓鱼台前的小湖,将水引向护城河。
徐埕说的那个小湖,其实就是后代说的玉渊潭。他要求将此浚治成湖,以受香山新开引河上水;又在下口建闸,俾资蓄泄湖水,合引河水由三里河达阜成门之护城河。
汪舜华准了。其中水域面积达到120公顷,工程量实在不小。这里将作为京城重要的景观带,湖里种上荷花,放养水鸟,周围园囿辟出道路,种上桃李杏牡丹月季等各种树木。
整项工程在建极十三年秋动工,建极十五年底完工。
京城水系治理工程前后历时五年,最多时动用人工30万,总耗资达2000万两。
工程完工后,不仅京城的航运功能大大增强,商贸极大繁盛;防治洪水的能力也极大提升,徐埕拿到清河伯世袭的铁券,成为建极年间唯一一个非军功封爵的公侯,白昂则从工部侍郎升为尚书。
这样的工程,按说应该调动军队,但是这一次没有,因为京营正在真正属于他们的战场上,奋勇杀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