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22.com,回到明朝当太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她还在乱想,就听见外头打帘子,老爷少爷们回来了。
果然,便宜爹带着三个汉子进来,就是她三个叔叔;还有两个少年,估计就是五叔和大弟弟志平。
一屋子的女眷们一番熙攘,就听便宜爹说:“今儿风雪,圣上回宫早,不过他们去得早,一人都得了本钦赐的历书。”
老太太翻了翻:“圣上改元都快十年了,真快。”
她似乎很有些感叹:“自永乐爷迁都北京,都25年了。”
便宜爹接了上去:“自从当年先祖跟着永乐爷来到北京,都65年了。”
老太太点头:“可不,当年你爹就出生了。那时候你爷爷在王府里当差,王妃徐娘娘知道消息,还赏了些布帛。听说那时候的北平,荒凉的很。”
找到了话题,大家也就积极讨论起来。洪武元年,中山王徐达攻克元大都,改称北平。将城中部分居民迁往开封,毁了元朝宫殿,在旧址堆土筑成景山;为了便于防守,将北面城垣南移。由于运河淤塞,南方的物资主要改由海运和陆运转运。原本繁华的大都城变成了一座冷清的边城。
洪武三年,太祖四子朱棣受封燕王。十年后,燕王就国。徐达去世后,华北边防部队多由燕王节制,北平也就成为明朝北部边防的中心。
然而此时,北平也不过是区域中心,直到永乐元年(1403年),太宗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为行在,迁发各地流民、江南富户和山西商人充实北平;永乐四年,动工兴建北平皇宫和城垣;直到永乐十八年,北平皇宫和北平城建成,太宗下诏正式迁都,并于次年正月初一,正式宣布北京为都城。
但就在当年夏天,紫禁城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遭雷击,尽皆焚毁。朝野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诸事不便,且弃绝皇脉与孝陵,有违天意。太宗大怒,立即处死反对派。
——果然,现在还是太宗,成祖是戏精嘉靖改的。朱棣很仰慕唐太宗,估计会很喜欢太宗文皇帝这个谥号,据说这是古代皇帝最渴望的谥号了。这两位也确实很有共同点:都是以武功起家,结果文治不遑多让甚至更出色;都是以非常手段拿到的皇位;都有一位青史留名的超级好老婆,岳家也很给力,当然唐太宗是大舅子长孙无忌出名,明太宗是岳父徐达开国第一功臣;晚年儿子也都闹出了争位的事,死后的谥号都被改过,唐太宗的宝贝儿子黑莲九是戏精,明太宗则在百十年后遇到了没事找事的嘉靖。
一边吐槽,谥号那么长,你们真的大丈夫?一口气能念下来?
当然这不是重点,太宗病故以后,仁宗即位。仁宗长期作为太子在南京监国,即位后,面对残破的北平皇宫,立刻有还都南京的打算,下令修葺南京宫殿。但他享国日短,未满一年即驾崩,此时还都的实际行动尚未展开。继位的明宣宗暂缓了还都的计划,宣宗的儿子今上,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明英宗,汪舜华在心里默默的加了一句,继位后,正式确定北平为京师,不再称行在。
这些事情汪舜华都知道,只是具体时间、皇帝在位年限还真记不住,最多记得明朝开国是1368年,亡国是1644年,毕竟是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历史课是重点;土木堡是正统十四年,1449年——拍过电视,而且年份很特殊,所以记下来。这时候在心里默默拨算盘,免得以后说错了。
感叹完北京的变化,又说起南京和江南的繁盛。虽然都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但是显然烟雨江南才是这些人向往的地方——那里是鱼米之乡,富庶繁华,汪舜华心说:“难怪土木堡之变后,一些人急急吼吼的想要迁回南京,原来还有这个原因,只是你们没有想过宋朝南迁的下场吗?”
——这会儿有点庆幸仁宗皇帝死得早,否则再多在位几年,没准真的要迁回南京,他爹的一腔苦心全泡了汤,估计用不着土木堡之变,北边半壁山河就守不住。
——可惜,太宗苦心栽培的好圣孙也远远赶不上他爷爷的眼光,居然把吃到嘴里的辽东越南全吐了!简直该打死!至于教太监读书之类的就算了,都是给皇帝办事,你可以说某人比某人强,但谁也别说哪个群体比哪个群体更高贵。王振之类的固然不是东西,钱谦益之类的同样不是玩意,哦,黄宗羲等人也没少给自己涂脂抹粉。
不过这也不关她的事,确切的说不关这一屋子人的事,毕竟他们也不能做决定,只是感叹“南京真好,江南真好”,虽然都没去过。
说完这些,已经很晚了,自她穿越过来没有见过的爷爷也回来了。老头国字脸,浓眉大眼,和儿子一个模子里刻出来。
应该说,汪家的人相貌都不错,能生出汪舜华这样的漂亮姑娘,应该不是遗传变异,而是家族基因。
老头挥手,你们都回去,晚上一起吃饭。
一家人这才各自散了。姑姑已经出嫁,几个妹妹都还小,跟着各自的父母,偌大的后院,就汪舜华独自住着。她有些庆幸,毕竟接触多了,很怕露出马脚;但其实也有点失落,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然而容不得她多想,没过多一会儿,桂香就来催她早点去候着吃饭。这回到的时候就还早,也不敢入座,就在廊下立着。
过了一会,大家这才三三两两的来。
这碗饭,是汪舜华穿越以来吃的第一顿饭,缺多少有点食之无味的感受。倒不是没有盐味,也不是因为没有蔬菜,就是看着大... -->>
她还在乱想,就听见外头打帘子,老爷少爷们回来了。
果然,便宜爹带着三个汉子进来,就是她三个叔叔;还有两个少年,估计就是五叔和大弟弟志平。
一屋子的女眷们一番熙攘,就听便宜爹说:“今儿风雪,圣上回宫早,不过他们去得早,一人都得了本钦赐的历书。”
老太太翻了翻:“圣上改元都快十年了,真快。”
她似乎很有些感叹:“自永乐爷迁都北京,都25年了。”
便宜爹接了上去:“自从当年先祖跟着永乐爷来到北京,都65年了。”
老太太点头:“可不,当年你爹就出生了。那时候你爷爷在王府里当差,王妃徐娘娘知道消息,还赏了些布帛。听说那时候的北平,荒凉的很。”
找到了话题,大家也就积极讨论起来。洪武元年,中山王徐达攻克元大都,改称北平。将城中部分居民迁往开封,毁了元朝宫殿,在旧址堆土筑成景山;为了便于防守,将北面城垣南移。由于运河淤塞,南方的物资主要改由海运和陆运转运。原本繁华的大都城变成了一座冷清的边城。
洪武三年,太祖四子朱棣受封燕王。十年后,燕王就国。徐达去世后,华北边防部队多由燕王节制,北平也就成为明朝北部边防的中心。
然而此时,北平也不过是区域中心,直到永乐元年(1403年),太宗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为行在,迁发各地流民、江南富户和山西商人充实北平;永乐四年,动工兴建北平皇宫和城垣;直到永乐十八年,北平皇宫和北平城建成,太宗下诏正式迁都,并于次年正月初一,正式宣布北京为都城。
但就在当年夏天,紫禁城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遭雷击,尽皆焚毁。朝野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诸事不便,且弃绝皇脉与孝陵,有违天意。太宗大怒,立即处死反对派。
——果然,现在还是太宗,成祖是戏精嘉靖改的。朱棣很仰慕唐太宗,估计会很喜欢太宗文皇帝这个谥号,据说这是古代皇帝最渴望的谥号了。这两位也确实很有共同点:都是以武功起家,结果文治不遑多让甚至更出色;都是以非常手段拿到的皇位;都有一位青史留名的超级好老婆,岳家也很给力,当然唐太宗是大舅子长孙无忌出名,明太宗是岳父徐达开国第一功臣;晚年儿子也都闹出了争位的事,死后的谥号都被改过,唐太宗的宝贝儿子黑莲九是戏精,明太宗则在百十年后遇到了没事找事的嘉靖。
一边吐槽,谥号那么长,你们真的大丈夫?一口气能念下来?
当然这不是重点,太宗病故以后,仁宗即位。仁宗长期作为太子在南京监国,即位后,面对残破的北平皇宫,立刻有还都南京的打算,下令修葺南京宫殿。但他享国日短,未满一年即驾崩,此时还都的实际行动尚未展开。继位的明宣宗暂缓了还都的计划,宣宗的儿子今上,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明英宗,汪舜华在心里默默的加了一句,继位后,正式确定北平为京师,不再称行在。
这些事情汪舜华都知道,只是具体时间、皇帝在位年限还真记不住,最多记得明朝开国是1368年,亡国是1644年,毕竟是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历史课是重点;土木堡是正统十四年,1449年——拍过电视,而且年份很特殊,所以记下来。这时候在心里默默拨算盘,免得以后说错了。
感叹完北京的变化,又说起南京和江南的繁盛。虽然都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但是显然烟雨江南才是这些人向往的地方——那里是鱼米之乡,富庶繁华,汪舜华心说:“难怪土木堡之变后,一些人急急吼吼的想要迁回南京,原来还有这个原因,只是你们没有想过宋朝南迁的下场吗?”
——这会儿有点庆幸仁宗皇帝死得早,否则再多在位几年,没准真的要迁回南京,他爹的一腔苦心全泡了汤,估计用不着土木堡之变,北边半壁山河就守不住。
——可惜,太宗苦心栽培的好圣孙也远远赶不上他爷爷的眼光,居然把吃到嘴里的辽东越南全吐了!简直该打死!至于教太监读书之类的就算了,都是给皇帝办事,你可以说某人比某人强,但谁也别说哪个群体比哪个群体更高贵。王振之类的固然不是东西,钱谦益之类的同样不是玩意,哦,黄宗羲等人也没少给自己涂脂抹粉。
不过这也不关她的事,确切的说不关这一屋子人的事,毕竟他们也不能做决定,只是感叹“南京真好,江南真好”,虽然都没去过。
说完这些,已经很晚了,自她穿越过来没有见过的爷爷也回来了。老头国字脸,浓眉大眼,和儿子一个模子里刻出来。
应该说,汪家的人相貌都不错,能生出汪舜华这样的漂亮姑娘,应该不是遗传变异,而是家族基因。
老头挥手,你们都回去,晚上一起吃饭。
一家人这才各自散了。姑姑已经出嫁,几个妹妹都还小,跟着各自的父母,偌大的后院,就汪舜华独自住着。她有些庆幸,毕竟接触多了,很怕露出马脚;但其实也有点失落,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然而容不得她多想,没过多一会儿,桂香就来催她早点去候着吃饭。这回到的时候就还早,也不敢入座,就在廊下立着。
过了一会,大家这才三三两两的来。
这碗饭,是汪舜华穿越以来吃的第一顿饭,缺多少有点食之无味的感受。倒不是没有盐味,也不是因为没有蔬菜,就是看着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