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22.com,崇祯八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周王朱恭枵基本答应了朱由检开出的条件,但提出要进京面圣后详谈。
在奏本中,路隽将怎么和周王府长史孙三省联系上,如何说服对方站在朝廷一面劝说周王,以及自己如何摆事实讲道理、将周王彻底打动等等行为做了详尽说明。
朱由检对路隽之举大为激赏,虽然里面的内容稍显夸张。
能动脑子具体办事的官员在大明属于凤毛麟角,夸张一些是可以接受的。
整个大明官场的官员很少有具备行政能力之人,简单说就是,缺乏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
他们虽然自幼便熟读四书五经,通晓各类典故,但缺乏基本的逻辑判断能力,以及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基本分析的能力。
因为经书里并没教他们如何具体做事,顶多是一些微言大义之类的唯心思想,基本都是高大上、形而上的东西,百无一用是书生貌似就这么来的。
绝大多数官员平日把心思都花在了敛财贪色、吟诗作对、与当地士绅官绅处理好关系、如何找靠山往上爬这几方面上。
总起来讲就是,不会做事,只会空谈。只牟私利,无视民间。
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缩手缩脚。
像路隽这种遇事能通过一些手段去解决问题的人实在太少了。不管此事最终结果如何,但至少路隽是努力了,这就非常值得肯定。
此类官员应该予以拔擢升赏,以便激励更多官员多做实事,少些空谈。
不是都说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吗?
该怎么升赏呢?
朱由检心里忽然一动。
郧阳巡抚宋某年老体衰,圣上悯其年迈不易,特准致仕。
臣虽年迈,但精力远胜同辈,尚愿为圣上分忧,为朝廷效力。
俺没说要致仕啊,为何准俺致仕?有没有搞错?俺银子还没捞够呢。
是,你是没上本请求致仕,你是被致仕了。
回家养老去吧,再啰嗦小心锦衣上门。
开封府知府路某于任上体恤子民,勇于任事,擢其为郧阳巡抚,望该员不负圣望,戒骄戒满,勤勉职事,效陕西屯田安民之例用心任事,以待后来。
嗯。
就这么着。
以待后来这句话不难理解,就差明着说:路隽你好好做,将来的前程不止于巡抚,朕看好你哟。
有希望才会有动力,相信路隽知道如何去做,孙传庭于陕西屯田大获成功一事已有圣旨明发天下,照着去做就行了。
郧阳穷点,但人口也少,根据当地情况再决定如何着手就可。
路隽奏本中提到的孙三省引起了朱由检的注意。他和路隽在此事上一内一外,竭尽全力劝说朱恭枵后终于让其态度松动,这属于合作共赢的典范。
孙三省不具备给皇帝上本的资格,朱由检对其与周王如何交谈一无所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孙三省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路隽是主谋,那么孙三省就是执行者。
看来应该是个执行力不错的人物。
朱由检唤过李二喜,让他打发人去吏部调取孙三省的档案。再就是去知会骆养性,派人连夜前往开封,暗中与孙三省见一面,详细询问具体过程。
至于朱恭枵想进京面圣,那就来吧,让勇卫营派遣三百人前往开封护卫周王,叫李二喜带队走一趟。
朱由检唤过李二喜来,将事情交代下去,并特意叮嘱他:前往开封时先考察好,记住哪里的州县穷困;将来陪着周王返京时就带着他去看一下,让一辈子没出城的这位亲王看看,民间的百姓是如何的凄惨,自己这个皇帝是多么的不容易。
反正这事又不急,周王也不是进京有要紧事,眼看着春暖花开的时节快到了,一路上好好欣赏一下自家祖宗打下的大好河山也好。
李二喜出差这段时日,让王承恩回来伺候就成,东厂那边有他大侄子掌控着,不会出什么问题。
王承恩明里暗里的叨叨了多少次,还去懿安皇后、周后那边哭哭啼啼的,就是一心一意想回到皇帝身边,说是站在皇爷身边心里踏实,搞得朱由检都有点怕见到他了,这老家伙不会有别的爱好吧?朱由检不由得打了个激灵。
王承恩的忠心让朱由检心里感到暖暖的,要是大臣们能这般贴心就好了。
坐在这个位子上注定了一辈子就是孤家寡人,不可能有朋友,想找人说说心里话都找不到,巨大的孤独感有时会让朱由检感到茫然和压抑。
就算孙传庭、卢象升再忠心,双方的位置决定也无法成为朋友。
这辈子注定孤独终老了,精神上。
现在国内基本安定了,剩下的小毛贼们不足挂齿,让勇卫营和京营轮流派遣小股队伍出去练手就好。
遗憾的是京营建成有点晚,无法通过与大股流贼作战积累经验,寻找自身的不足,这个只能通过多多操训来加以弥补了。
洪承畴的五省总督以及卢象升的五省总理之职都已卸任,现在应该找个合适的位置安置二人了。
>
周王朱恭枵基本答应了朱由检开出的条件,但提出要进京面圣后详谈。
在奏本中,路隽将怎么和周王府长史孙三省联系上,如何说服对方站在朝廷一面劝说周王,以及自己如何摆事实讲道理、将周王彻底打动等等行为做了详尽说明。
朱由检对路隽之举大为激赏,虽然里面的内容稍显夸张。
能动脑子具体办事的官员在大明属于凤毛麟角,夸张一些是可以接受的。
整个大明官场的官员很少有具备行政能力之人,简单说就是,缺乏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
他们虽然自幼便熟读四书五经,通晓各类典故,但缺乏基本的逻辑判断能力,以及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基本分析的能力。
因为经书里并没教他们如何具体做事,顶多是一些微言大义之类的唯心思想,基本都是高大上、形而上的东西,百无一用是书生貌似就这么来的。
绝大多数官员平日把心思都花在了敛财贪色、吟诗作对、与当地士绅官绅处理好关系、如何找靠山往上爬这几方面上。
总起来讲就是,不会做事,只会空谈。只牟私利,无视民间。
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缩手缩脚。
像路隽这种遇事能通过一些手段去解决问题的人实在太少了。不管此事最终结果如何,但至少路隽是努力了,这就非常值得肯定。
此类官员应该予以拔擢升赏,以便激励更多官员多做实事,少些空谈。
不是都说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吗?
该怎么升赏呢?
朱由检心里忽然一动。
郧阳巡抚宋某年老体衰,圣上悯其年迈不易,特准致仕。
臣虽年迈,但精力远胜同辈,尚愿为圣上分忧,为朝廷效力。
俺没说要致仕啊,为何准俺致仕?有没有搞错?俺银子还没捞够呢。
是,你是没上本请求致仕,你是被致仕了。
回家养老去吧,再啰嗦小心锦衣上门。
开封府知府路某于任上体恤子民,勇于任事,擢其为郧阳巡抚,望该员不负圣望,戒骄戒满,勤勉职事,效陕西屯田安民之例用心任事,以待后来。
嗯。
就这么着。
以待后来这句话不难理解,就差明着说:路隽你好好做,将来的前程不止于巡抚,朕看好你哟。
有希望才会有动力,相信路隽知道如何去做,孙传庭于陕西屯田大获成功一事已有圣旨明发天下,照着去做就行了。
郧阳穷点,但人口也少,根据当地情况再决定如何着手就可。
路隽奏本中提到的孙三省引起了朱由检的注意。他和路隽在此事上一内一外,竭尽全力劝说朱恭枵后终于让其态度松动,这属于合作共赢的典范。
孙三省不具备给皇帝上本的资格,朱由检对其与周王如何交谈一无所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孙三省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路隽是主谋,那么孙三省就是执行者。
看来应该是个执行力不错的人物。
朱由检唤过李二喜,让他打发人去吏部调取孙三省的档案。再就是去知会骆养性,派人连夜前往开封,暗中与孙三省见一面,详细询问具体过程。
至于朱恭枵想进京面圣,那就来吧,让勇卫营派遣三百人前往开封护卫周王,叫李二喜带队走一趟。
朱由检唤过李二喜来,将事情交代下去,并特意叮嘱他:前往开封时先考察好,记住哪里的州县穷困;将来陪着周王返京时就带着他去看一下,让一辈子没出城的这位亲王看看,民间的百姓是如何的凄惨,自己这个皇帝是多么的不容易。
反正这事又不急,周王也不是进京有要紧事,眼看着春暖花开的时节快到了,一路上好好欣赏一下自家祖宗打下的大好河山也好。
李二喜出差这段时日,让王承恩回来伺候就成,东厂那边有他大侄子掌控着,不会出什么问题。
王承恩明里暗里的叨叨了多少次,还去懿安皇后、周后那边哭哭啼啼的,就是一心一意想回到皇帝身边,说是站在皇爷身边心里踏实,搞得朱由检都有点怕见到他了,这老家伙不会有别的爱好吧?朱由检不由得打了个激灵。
王承恩的忠心让朱由检心里感到暖暖的,要是大臣们能这般贴心就好了。
坐在这个位子上注定了一辈子就是孤家寡人,不可能有朋友,想找人说说心里话都找不到,巨大的孤独感有时会让朱由检感到茫然和压抑。
就算孙传庭、卢象升再忠心,双方的位置决定也无法成为朋友。
这辈子注定孤独终老了,精神上。
现在国内基本安定了,剩下的小毛贼们不足挂齿,让勇卫营和京营轮流派遣小股队伍出去练手就好。
遗憾的是京营建成有点晚,无法通过与大股流贼作战积累经验,寻找自身的不足,这个只能通过多多操训来加以弥补了。
洪承畴的五省总督以及卢象升的五省总理之职都已卸任,现在应该找个合适的位置安置二人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