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22.com,琼海腾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远,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唐朝李德裕这首诗,把海南岛描写成鬼门关那样可怕的地方,到了宋朝,这种观念仍然没有改变。苏东坡眨到海南之后,他的谢表中就有“并鬼门而东鳌,浮瘴海以南迁,孤老无托,瘴疠交攻,子孙痛哭江边,魑魅逢迎海上。”的怪句。因为海南远离中国大陆,古时是“雕题”“凿齿”之国,汉武帝命伏波将军路博德平南粤,遣兵经略海州之地,北置珠崖,南置雇耳等部而叫做琼崖,后经马援、李德裕、李纲、苏轼、赵忠简等人,陆续开发,这四时有不谢之花,八节有长青之草的海外乐园,人间琼岛,渐渐被中原人士所知,不过囿于北人轻南的观念,仍认为海南是蛮荒不毛之地。明宪宗时,海南邱-高中了传腕,历任太子少保,着了“幼学故专琼林”;
明世宗嘉靖时,海南的海瑞扳倒严嵩,中原人士歧视海南的成念,缓稍为改受过来,可是,仍以海南作为充军逃捕之地,把大好河山,委弃不用,正是令人浩叹不已了。
尤其历代昏君庸臣,把朝内的忠贞人士,眨的眨,遂的逐,充军的充军,这些被眨被逐的人物,不少大智大慧、刚毅不拔之士,他们到了海南之后,开辟蛮荒,教育黎庶,振兴文化,所以明朝中叶之后,中原虽然鼎沸,北方遍地烽姻,而处于海外一晌被歧视为“不毛之地”的海南,却因为有了些孤臣孽子的经营,不但留得一片净土,反而保存了民族的气节,使文物蒸蒸日上,现在海南约五公祠,挂有朱道台撰“唐嗟末造,宋恨偏安,天地几人才,置之海外;道契前贤,教与后学,乾坤有正气,在此楼中。”的对联,短短几十个字,已经写尽历代昏臣庸臣的嘴脸,写尽先贤拓荒奋斗的功绩了。
却说明朝第六代的英宗皇帝即位时,还是九岁的孩子,所以被侯臣王振揽权,不论是匹夫贩卒,只要走王振的门槛,无一不是高官显爵,如果胸怀磊落,不愿向奸佞低头的,那管你是圣贤豪杰,忠臣义士,不但没有进身的机会,甚至于还要被刺配充军,或秘密处死。在“君子道消,小人道长”的情形下,勃内群奸争利,朝外连年杀伐,已经是崔符啼聚,遍地烽烟了。但是王振那管国家是否丧失元气,只图个人权利,最后还要挟英宗皇帝,御驾亲往瓦剌,激起“土木之变”连到皇帝也做了也先的俘虏,后来朝内拥立景帝,国内大冶,奉英宗为上皇,可是并没有多久,又被曹吉祥、石亨等奸臣,迎上皇复位,造成“夺门之变”按着就大大的杀戮一番,因此,朝廷也焦头烂额。
就在“夺门之变”这一年的深秋,海南岛清澜港附近向沟材的村民,看到最近几天风色不好,不敢驾舟出海捕鱼,只好藉着这个闲暇的日子集结在沙滩上,有的补破纲,有的在闲坐聊天,在这满天红霞之下,又涌起黑色棉花似的块云,虽然是大好的黄昏,但在有经验的海边渔民眼里,知道暴风雨快要来临了,因为沙滩离开村子很近,同时,海南的暴风每年总要起好几次,当地的人们已经过惯了风暴,并不觉得它怎样可怕,所以沙滩上除了几位老人家看看天色,盘算着暴风来临和遇境的时刻之外,其馀的村众,谁也不把它当做一回事,沙摊上仍然充满了笑声,黄昏的凉风,更增加了人们的快感。
风势越来越紧,黑棉花似的乌云越涌越多了,没有半顿饭的时光,红霞已经淹没在浓黑的云层里,海面上的巨浪,一个接一个地向海岸冲来,并且夹着凄厉的骄啸。
沙滩上的人群,这里再也不能保持宁静了,老婆婆和一些女人们赶紧抱着,拉着她们的孩子向村里跑去,呼唤声、哭嚷声,响遍了沙滩上的空间。正在这个混乱的时候,忽然响起又尖又锐的声音,这个盘音在呼着:“大伯!大伯,你快看那海里漂着什么?”沙滩上还有少数的男人顺着那呼唤的小孩所指的方向看去,不禁吓了一大跳。
原来那方向离开海岸约一里多路的海面上,正漂流着一艘小船,一个滔天的巨浪把那般小船推上浪的顶端,突然又把它吞没了,按着另一个浪头又把它推上去,这样一隐一现地在海沟里荡着,滔天的巨浪,昏黑的天空,包围着一叶的小舟,岸上的人们虽然不知道船上是否还载有人,可是都为了那艘小船担心,替那船上的人捏一把汗,谁也希望那艘小船能够被浪花推近岸边,让船上的人们得救,这个时候,沙滩上的老人也在岸上替那艘船合十祈祷,在喃喃不绝地祈祷。
可是,尽管巨浪一个接一个向岸上猛袭,但那艘小船却慢吞吞地并没有移动多少,泼墨似的天空反而迅速地泻下一缕乌云,海水夹着啸声卷起一条巨大的水柱“完了!完了!”
被称为大伯的那位五十多岁的老人,猛搓着双手在喊着,沙滩上的人眼睁睁地看着龙卷风就要把那般小船带到天上去,最少也会把它撕成无数的碎片,因此,个个都失常地大喊起来,慈祥的老人们轻轻地辍泣,两手掩住脸孔而不敢再看这幅悲惨的情景。
说到这种“龙卷风”真是非同小可,它来的时候常常是没有预兆,陡然间,飞沙走石,天上的云脚垂到地上,地面上的树木,房屋,人畜,统统被它吸到云端里去,而成为太空的旅行客,这些旅行客再临到地面的时候,没有一件不是百孔千疮,支离破碎,这是陆地上龙卷风的威力;如果龙卷风发生在海上,那就更有奇景可观,开始由云端下迅速成为柱状下垂,将到海面的时候,海水狂啸,巨浪滔天,同时海水也被吸成一条巨型的水柱上升入云,在这条水柱附近半里内的鱼虾、船舶,无一幸免,随着风势旅行了千数百里之后,风势渐渐衰落,鱼虾、船舶、海水,都成了阵雨下降,造成了水灾,海南岛每年总要经几次龙卷风和台风的袭击,而龙卷风造成的灾害更大,因为台风有预兆使人畜能够事先躲避起来,而龙卷风是没有方法预防的,它光临的时候。快如雷电,连躲也来不及,难怪向涛村的人,赌得不敢看那摇曳在龙卷风中心附近的小船了。
但实际上的情形并不像涛村人意想那么坏,约莫过了半顿饭的时光,远处的天空显露出一线的曙光,那根巨型的水柱渐渐移向东北角,倾盆的大雨挟着排山倒海之势,从远处向海岸袭来,虽然这些情况不过是瞬间的事。但经验告诉海岸的居门,是龙卷风已经掉头而去了这时侯,呆在海滩上的人,却发现了奇迹||那一艘小船并没有因这次台风而破碎,也不因为巨大的海浪而沉没,相反地,它已经顺着风雨的来势,而慢慢地更接近了岸边,使得向涛村民起了小小的骚动,并且收同了刚缓紧张的心情。
向涛村的人,有的立在沙滩上,有的站在屋檐下,但几乎每人都翘望着海里漂流着的小船,每一对眼睛都向那船上搜索,希望发现船上是否还载有人,而船上的人是否还能够活着?虽然仍旧是黄昏的时刻,小船离岸不过是只有半里,可是因为天上的乌云还没有完全散去,海面上仍然是一片模糊,普通人的目力,当然不可能发现什么,但由小船的型态看来,已经可以确定不是本岛的船舶,因为向涛村住的十有八九都是渔民,他们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驾着他们的渔船,绕着海南岛捕鱼、捉虾、取蚌,甚至于还到过东沙、西沙、团沙、围川、浮水洲等岛屿作业,所以这一带的各型渔船、货船,只要经他们的眼里,他们立刻可以指出那一种是潮州船,那一种是围洲船,绝对不会有毫厘的错误。
但是,这一艘小船的外型是那样地陌生,显然不是邻近各地的船,更不是本岛的船,所以他们在辩论着那般小船,到底是福建的、或是浙江的。不管那艘船是否有人,但渔民大都有互助的义气,尤其是意味着海上遇难的苦况,而对小船上的一切都寄以同情,这时候竟有几位年轻的小伙子,脱光了上衣,携带了绳索,准备冒着风浪的危险,游泳到船上,希望能够迅速把那般小船解救,如果不是有些较为持重的老人阻挡他们,那末他们必然这样做了。
在向涛村里所有的人,都已经知道有一艘外地的小船漂来本岛,经过了暴风龙卷风的袭击,仿安然无恙向他们的村子接近,他们离开海岸较远更不能看到船上有什么人物,可是他们却体会到,那艘小船必然还另外载有人,不然,它就不可能漂流那么远的路,而且能保持它的方向接近岸边,而不被海潮和潮和湾流冲走,不过船上的人经这次风暴的袭击之后,能否保持活命,倒是一个疑问了,不过这次风暴的时间很短,船上的人可能只是晕了过去,如果没有完全死去,那么还可以施行急救,这个村里以前也有过救助被难人的经验。所以王大伯的家里,得知小船还没有沉没的消息之后,立刻就奏好了姜汤、稀粥,等待在沙滩的村众救人归来,同时还预备了几块门板、油布,叫来几位精壮的村民带往沙滩。
正在村民把门板带到沙滩的时候,小船距离岸边也只有四五十丈远近了,如果在平日,再远一点也可以看得清楚,但这个时候已经是夜幕低垂,天空仍是一片漆黑,如果不是岸上的人老早注视着小船,那末可能连小船的影子也找不到了因为这样,原来已脱了衣服的小伙子再也不能忍耐了,他们早就把一段一段的绳子连接成百多丈的长绳,盘推在沙滩上。
这时,一位二十来岁的青年奋勇地把麻绳的一端,缚着自己的腰,他对王大伯说一句:
“大伯!请你叫人招呼这堆绳子。”之后。来不及向别人招呼,就很快地跑到海边,一个“惊蛙入水”但听到“扑通!”一声,白浪滚滚,他头顶前面的海水,分成两道斜缕,汹汹涌涌地向他的后面直泻,人已经离岸五人丈开外了,盘在沙滩上的绳堆、很快就只剩下一小捆,一会儿,听到船上一声长啸,守着绳子的壮汉们,用熟练的手法,很快地收回绳子,小船如箭般向岸上直射,因为人多力足,小船竟被他们拉上一半搁在沙滩上,及是一阵欢呼“王大伯船上有三个人哩,都晕过去了!”
这时人们急急地涌到船边,王大伯迅速地分配人手把船上晕倒的一个老人和两个孩子,抬到门板上,按着抬起来向王大伯家里飞跑,归途中,王大伯牵着那首先上船的青年,很激动地说:“世成,今天真亏你,不然,那船上的一老二少还要再捱上半个时辰,就恐怕没有救了!”
世成说:“那没有什么,但是,大伯“你看这几个人能不能救呢?”
王大伯说:“现在我还说不定,我们赶快回去看看吧,你也不要回家了,就在我家里和我喝几杯酒,赶赶身上的湿气吧!”
王大伯的屋子是前后二间正屋,正屋两旁各有一间侧屋,当中是一个很大的天井,这时屋里屋外都黑压压地挤满了人,一老二少躺在侧屋的床上,经过王大伯和村民紧急的救治,那两个小孩子首先就醒过来,因为他们根木没有什么伤他没有什么病,不过是饥了肚子,再经海里面的大风浪冲击而晕了过去,经过了施救和灌给热的姜糖水,很快就醒过来,但是,那老人就不同了,他比那两个小孩子更要出力镇住那般小船,不然很快地就会被龙卷风卷去,他用尽了力量去和风力搏斗,但是人力怎能够和大自然的力去比拟呢?
如果不是他一生来练有过身的武功,那么老早就被风力打晕了,就这样,他也在拼命摇着船脱离了暴风中心之后,轨失去一切体力而晕倒在船上,等到村民把他抬到村上的时候,已经是奄奄一息了,经过了王大伯亲自对他施行“人工呼吸法”而且不时灌给旧汤、稀粥,费了一个多时辰的功夫,这一个垂死的老人,也被救醒过来:他睁开双目,看到周围的情形之后,知道这条命是给人家救过来了,他一翻身就想爬起来,但王大伯用强力把他按下去,一面用目光制止他,当他看到他旁边躺着的孩子已经清醒之后,他也静静地由着王大伯摆布了,这时王大伯亲自给他们添了三碗稀粥之后,便对村众说明人已经得救了,因为还需要调养一下,不便打扰他们三人的精神,要村众各自回家,村民也觉得这三人既是从外地而来,和自己人的言语必定不能相通,一切事情有王大伯办理,一定会令人满意了,所以都答应一声就想各自散去。
这时王大伯忽又想起一件事来,赶快喊回村众,并对他们说:“本村忽然来了三个人,虽然不知道是好人坏人,但可不是邻近的人了,由那般船看来,必定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也许是被海盗抢劫后,把他们赶下小船,任他们自生自灭;也许是逃避仇人的追踪,而驾着小船,逃亡海外,不论是那一方面的原因,泄漏了消息,不但对一老二少不利,甚至于还要害及本村,所以要本村的子弟,统统保守秘密,不得泄漏。”顿了一下,接着说:“过一会任方带几个人,到海边把那般船拉上岸来,免得被潮水冲走,而露了眼线。”那个叫住方的中年人答应了一声,就和村众各自散去,只剩有世成留在王大伯家里,陪着招呼那三位不速之客。
村众散去之后,王大伯拿出几套乾的衣服,给那一老二少换了,这时一老二少,已经能够略为行动,他们本来没有什么病,不过是因饥渴交道,加上暴风的袭击而昏倒,现在日得到了休息,解决了饥渴,精神也就得到无上安慰,同时两个是小孩子,元气充足,一位老人是身怀绝学武功的人,所以在安定下来之后,很快地就恢复了体力,他们换好了衣服之后,由那老人率领着那二个小孩向王老伯一揖到地,口里说不尽地“谢谢救命之恩”大家客气了一会,正屋里已摆上一桌丰盛的晚餐,在渔村里虽然没有什么好菜,但是贝干、苟子、乾鱼之类,却也另有风味,酒是自己做的,虽没有山西份酒、天津五加皮,那般醇烈,可是也经过一蒸二蒸,味道还算不错,大家入席之后,便就浅斟低酌起来,王大伯向老人继续斟第三杯酒之后,问:“老哥这次经这么大的风险,漂到敝地,必有原因,能否告知一二?”
老人先望望左右,长叹了一声,眼泪已泊泊的流下来,半晌才说:“老哥上此次得蒙救命之恩,是我们三人的大幸,你老哥不问,我也要对你老哥详尽说明,才不辜负你老哥救我们一场,不过,说来话长,同时,我还没有请教你老,和这位老弟的称呼呢?”
王大伯把自己的头一拍“该死!我真也忘记告诉你!”他这一来,如把旁边那两个小孩子逗得笑了起来,然后王大伯自我介绍一番!原来王大伯名字叫做仲泉,居住在向涛村已经是三代了,五年前他的老伴死后,就很寂寞地守着这么一间大屋,另外由他的侄儿邦宁,和侄媳任王贞来招呼,邦宁在十天前,带了一批乾鱼咸鱼到府城丢卖还没有回来。
说起这王大伯,他在清澜这一带原也是有名的人物,尤其是水里面的工夫,便可以说是独步一时,十五年前海盗林少英率了十几条大楼船,进犯清澜港,那时王大伯绩是四十二岁,他的水功正在馈峰状态。同时,年轻时到过迟罗、南洋、广州、钦川、越南等地,贝多识广,当下听说海盗进犯,就集合了向涛九村的精壮,驾着小舢板出海迎击,王大伯便潜到水底,还不到一个时辰,就把海盗船凿沉入艘,还把护舶的水鬼杀死了三四十个,林少英的船如果不是逃得快,而小舢板不利于仰攻的话,可能使海盗船全部都毁在海里。可是这一仗,却也打得林少英再不敢正视清澜港一带,十几年来得以平安无事。
从这次之后王仲泉就获得了“海底蛟”的混名,清澜附近的人,把王仲泉从“大哥”而喊到“大伯”
说起“海底蛟王大伯”已是老少皆知的人物,而“王仲泉”这个原来的毛子,反少人知道了。那个青年世成性丁,是王大伯的徒弟,水里工夫煞是惊人,不论海里风浪怎样险恶,他也能游土十里八里的水里,遇到十分大的海浪,不利游泳的时候,他就潜入水底,一口气可在水底潜行二三十丈,所以也得了“浪里鲨”的绰号。这个向涛村有七八十家人口,就是“王”、“任”、“丁”三姓,多数以捕鱼为生,王大伯更是村里的领袖,村里的事,不论是大事小事,只要是王大伯一句话吩咐下来,无不遵照办理。
王大伯把这些情形,对老人大概说了一遍并且说:“老哥!我看你的情形,也知道你必然有无限的隐痛,不过,你知道,这里已是海外,也可说是人间的乐园,向沟村的人全是讲义气的人,天大的事我们全可以接上去,你老哥如果有什么困难,可以告诉我小弟想办法,我小弟和你认识不过绕是一会儿,可是我内心似乎告诉我,你老哥绝不是什么坏人,所以我敢向你老哥保证,你可以长久住在这里,和我们共同生活,也许彼此都有个好处。”那老人好容易等到王大伯指手划脚讲完这一篇话,虽然觉得王大伯话里稍为有点自负,但也是瑚海好汉直率的本性,他在江湖宦海走了几十年,也觉得这种直率的好汉,比较奸滑浮华的小人容易相处,这几个月来自己带着两个小孩子到处漂泊,经历了多少艰辛和危险,尤其是在泉州府几乎被奸贼邓全兴诱卖,如果不是自己有武功和及时抢到小船逃走的话,现在已不知葬身何处?
那料到经过十几天的漂流,却到了人地生疏的海岛,老小三条命又被人家救了起来,总算有了报答故主恩情的机会,两个小孩子也有了昭雪血海深仇的希望了,虽然这里未必能逃避昏君的掌握,可堤既已远隔重洋,敌人一时也不会追查到这里来,更难得的是主人的深情,竟敢提出安全的保证,可见也是响铮铮的一条铁血汉子,回忆过去一切的遭遇本真是“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谊书人”了。现在已经是家破人亡,倒不如暂时住下来再作打算,不然在举目无亲的异地,又到什么地方找这么一个有血性,有肝胆的人作为托根之地呢!
所以,稍为考虑一会,就答应注下来了,而且对王大伯说出这次来到海岛的原因大伯更把桌子重重一拍,气愤不已!
那知不说犹可,一说起来卸把在卜的王大伯和丁世成气得须眉似战,面目喷姻,王原来这个老人名字叫做骆中明,是个武夫出身,但他的马上马下功夫,得自高人传授,兀是不俗。
英宗皇帝蒙尘之后,国内苗乱迭起,第二年瓦剌也先挟制英宗回国,攻破紫荆关,直达京师,这时朝中文武仓皇失措,要打吗,英宗上皇在敌人手里;不打吗?
看看敌人就要利用英宗,而攻陷京师,举国君臣都要变成俘虏,幸有兵部员外郎于谦力排众议,极力主战,临时把兵权夺了过来、立刻派兵埋伏在城内各要道旁边,准备瓦剌兵入城之后,就杀他一个措手不及。果然瓦刺兵上了大当,他们以为用大明的皇帝作为人质,是最安全的了,那里想到朝内拥立新皇邬王之后,英宗的地位,已是可有可无呢?
当瓦剌兵浩浩荡荡入城将达大半的时候,午门的炮声隆隆响了起来,瓦剌兵还以为朝廷欢迎的礼炮哩。可是炮声响过后,忽见一股一股全付武装的兵士,从横巷里杀出来,一霎间就把瓦剌兵截成几十小段,每一段都被包围着厮杀,二万多的瓦剌兵,几乎全折在城里,幸亏上皇仍末入城,否则这一仗就可以把英宗夺孜过来,而且使瓦剌的宰相也先和那些瓦剌兵,一个也没有生还的希望。在这一仗里,县中明身先士卒杀死了也先的弟弟华罗,杀得瓦剌兵心惊腿栗,而升到偏将的地位。
后来也先议和送还英宗,两国也就罢兵了,不久,西南苗乱又起,于谦奉命为平南都督,挑选了二十几员勇将带了两万多精兵出发,于都督慧眼识人,把骆中明升为游击将军,命他先行探路,县中明果然不负期望,先后追随于都督平定了福建的邓茂七,浙江的弃宗留,广东的黄萧震和湖广、贵州,广西等地的苗、摇、撞、撩各族的叛乱,但是,班师之后,国家干城的于都督,卸被御史罗通等人弹刻,说他的功劳簿记载不实,县中明这时虽已升到正印将军,刮破这一刻而降了下来,千都督也被剥夺了兵权,而出任那有职无权的兵部尚书。
经过这一次的突变,骆中明也知道官场险恶,并不是只凭着能力功勋就可以上达,必需要和权奸勾结,缓能够有上达的机会了,但他跟随了于都督五六年,又是于都督一手提拔的人,不但不能向权奸靠拢,而且自己那耿直的个性,也无法和那些小人为伍,与其留在官场冒着风险,倒不如啸傲姻霞,悠游岁月,自己从二十岁开始吃皇根到现在,已经整整四十年,自己无家室于女拖累,何必向群奸低头,就像于都督那么大的功勋,一心为国,他居住的地方甚至于不能遮风雨,这样一个忠臣还要被打到冷宫褪去,自己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参将,岂不是随时都要失掉性命的危险?
因此,立即上呈请辞,虽然于兵部再三挽留,请他为国尽力,但他辞以年老力衰,再不能侧身行伍,去志已泱,千兵部只得由他,但仍再三叮嘱,要他时常来家里走动,当骆中明临行的时候,于兵部家里还特别为他置酒饯行;使骆中明更感激得涕泪满衣襟,主客两方都对朝政被宦官阁党弄权而咨晓良久。
骆中行拜别了于兵部离京之后,自感心地洞明“人生如寄,但此行的目的地,将在什么地方呢?古话说:“叶落归根土,人老同故乡”可是他离开家乡的时节,父母已是亡故,了然一身,四十年来的戎马控佣,根本就没有时间同故乡去,究竟故乡的人事如何?当然要成了“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笑柄,虽然故乡对他很是淡漠,但故乡依然是先人庐墓的所在,同时也是小时活动的场所,那里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可引起他无限的留连,都可以引起他无限的回忆和兴趣,因此他第一步决心还是走向一别四十年的荆州。在荆州的故乡住了个多月,扫庐墓,访故交,抚摩一些儿时游戏的事物之后,觉得又没有什么依恋,所谓“静极思动”又沿奢长江而下,通游苏杭,这时,他忽想起于兵部的故里就在杭州,现在既然到了杭州来,自然不能不前往拜访一下,等到他找到兵部的故里时,却是一片竹篱围着矮矮约三间瓦屋,屋旁种些蔬菜,养些鹅鸡,如果不是带路的孩子告诉他说!
“于伯伯的家到了”那么谁也不信这简陋的地方,就是当朝一品大员的住宅,虽然有带路的小孩子告诉他,但他仍然怀疑是带错了路,他反问那小孩子“这就于尚书的家吗”?
这时候,居中那间屋子“呀”的卡盘打开门了,走出来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手里面还拿着一卷书,很快地走到柴门来,那带路的孩子指着骆中明对出来那位青年说:“于三哥,这位伯伯要找你们,我带他来到了,他却不信呢”
骆中明连忙对那青年一损,接着说:“请问台端与于尚书于谦,是什么称呼?”
那青年连忙答礼并说:“于尚书是家伯,老先生来找家伯吗?他还在京未回呢!”
骆中明把来意和身分关系说明了,那青年连忙打开柴门让县中明同进屋子,并自我介绍,这时不由得骆中明不信了,他由那青年的口中知道那青年名叫于硫,是于谦的亲侄,因为他伯父一家人都上了住所,所以就率领着一个苍头和一个远房的兄弟住在于谦的家里,原因是于谦房于早已陈旧欠修,仅能遮蔽风雨,于谦虽然曾握一方面的兵权,堂全国的兵符,但是居官清廉,毫无积蓄,不但不能添置田产,甚至于连祖先留下来的屋子,都没有办法加以整修,倒是族内兄弟和一些热心的邻人,大家出钱出力稍为修蔓起来,不然早就倾屯不堪了,于硫所以住到于谦家里,也是代为照管的意思。
骆中明在杭州和于硫盘桓几日之后,又觉得无事可做,深受到浪迹萍踪的烦恼,心灵上似乎有了无尽的空虚,于是辞别了于硫,专程北上,在路上不断地想到于谦的忠贞和廉洁,礼贤下士,对自己又是那样关心,完全不把自己当做外人看待,即掌于硫来说吧,他知道自己是于谦的部属之后,就伯伯长伯伯短地尊崇着自己,这一份修养工夫,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造就,可见人家的家教良好,养成了谦恭礼让的习惯。
骆中明又想到自己,因为得不到升官,就脱离了宦海,不问国事,固然也是因为年老,但历史上廉颇黄忠,岂不也是老将,尤其因为这而脱离了追随十多年的长官,更觉心中不安,同时,目前朝内奸党不少,这些奸党如联合起来对付于谦,万一发生什么不幸,岂不是使自己遗憾终身?他真是不敢再想下去,只有加紧赶上北京,能够早一天见到于谦,纵然跟于谦当一名走卒也十分满意了,因为于谦那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精神,和那样谦恭礼让的风度,使一晌来染傲不群的骆中明感化过来了。
尽管骆中明是那样心急,但从杭州到北京这一段路程却也不近,好容易赶到北京的时候却恰好是年底,骆中明本意是立刻就到于谦的寓所去,可是一想,年底人家正是忙碌的时候,怎好意思去打扰,倒不如等到新年初一他老人家上朝贺祝回来之后再去拜年,比较适宜,横竖不急在这一天,所以就在于府附近找到一家整洁的客栈住下来,明天到于府去贺祝新年也要方便些,骆中明自以为这是十全十美的打算,那知人算不如天算,几乎使他遗恨终天呢大年初一的早晨,约莫是寅时光景,京师的爆竹已响遍了每一个角落,有官有职的人,急忙穿好朝服用他们的交通工具赶往午门,以恭祝郡王景泰万寿无辑,于谦是当朝的一品大员当然也不例外,文武百官鹄立在午门外没有好久,就见到一队一队的御林军,开来午门外警戒起来,再向金殿偷窥,又见那些锦衣卫一对一对都站立在阶堤两旁,甚至于有几个已站到金殿的四角,这种情形是历年来所没有的,大家心里起了一阵言语,但时间并不容许他们仔细去想“邦!”一声云板,百官都鱼贯上了金阶“邦!邦!”二声云板,百官都各按照他们的官阶次序站好,手上执着朝易,拱着背,等候皇帝升殿,好得三呼“万岁”了。
半晌,云板“邦!邦!邦!”三晌了,百官由礼卿领导跪拜高呼,刚刚高呼完毕,殿上忽然传旨“传兵部尚书于谦上殿”这一来不但于谦奇怪,连到文武百官都觉得奇怪,不禁偷偷抬头向金殿上圣一下,这一望卸使得于谦和百官们目瞪口呆。
原来金殿上生的那里是什么景泰皇帝,现在坐在金椅上的竟是已经逊了位的英宗,这时候拱立在金阶的百官们不禁起了一阵轻轻骚动,同时彼此也知道是什么一同事了,这时,于谦已经缓步登上金阶,进入金殿,一声不响地,跪在金变座前“于谦!你知罪吗?”皇帝这样问着,于谦到底不失为一个正义之土,立刻站起来又一躺到地说:“微臣何罪?”
英宗大喝一声说:“你还不自知罪吗?拥立景帝就是叛逆,还敢说无罪?”顿了一顿就叱锦衣卫拿下,锦衣卫虎狼似的就要动手,这时朝阶下一声高呼“慢着”!接着一个大臣不待宣召涌上了金殿,锦衣卫虽然凶猛但见到这个人后,倒不敢立刻逮捕于谦了,英宗斜视一眼,不容分说又叫“连王文也拿下”!原来后来上殿这个大臣是大学士王文,百官听到连王文也要拿下,不禁相顾失色,还有谁敢替他们两人抗辩?
原来这一件“夺门”事件,是内侍曹吉祥连络奸臣徐程、石亨,御史萧惟桢,都督张轩等人的预谋:他们利用鄂王景泰久病,而趁机拥起英宗复辟。
在满朝文武百官里,曹吉祥最怕的就是大学士王文和兵部尚书于谦两人,他原也知道这两人都是忠臣,但是他不杀害这些忠臣,则他这一派奸党就无法立足,而要害这些忠臣就必须藉英宗的力量;他老早就看出年纪轻轻的英宗,是不甘寂寞的,所以尽量挑拨英宗对景地的不满,果然英宗就被这些宦官奸臣利用了。
最使曹吉祥可怕的,还是于谦,因为于谦在英宗归国的时候,就把挟持英宗御驾亲往的王振斩了,而曹吉祥正是王振一手提拔起来的亲信,他认为一旦被于谦发觉他和王振的关系,那末于谦必定会向景泰皇帝报告,而他这一批奸党都有性命的危险,不如先发制人绕是上策,因此,多少忠臣义士被牺牲、被灭族。
路中明睡在客栈被一阵爆竹的声音闹醒了,这一阵阵爆竹声音引起了他很多遐思,在往日,他也要随着这爆竹声音忽忙地到午门去鹄立等候皇帝上庙,但是现在他却是天不管地不管在旅社中高枕无忧,心理又是一阵轻松舒适,但这舒适的情绪并没有保持好久,他听到热闹的爆竹声中,似乎还来着兵马奔跑的足部莉蹄声,他意识到有不平凡的事件要发生了,过了一会,他果然听到他住的这条冲道上,一阵急促的兵马步伐向外急走,而且还来着吆喝禁止别人开门的声音。
骆中明的武功本来不错,倘轻轻开了窗门,一个“燕子穿云”上了屋面,悄悄地伸出头从屋脊往街上一看,他的心不禁上上地跳动起来,原来接近于谦的官邸那段街道上,黑压压地挤满了官兵,个个都已经弓上弦刀出销在看守着每一家门口。
骆中明起程北上时,所耽忧的事件,终于展现在他的眼前了“到底是那一家出了事了?”他虽然面临这个现实,但仍然不相信是于兵部的家遭到横祸,他知道于兵部正是景泰皇帝倚重的人,纵然失势,也不会一声不响地忽然遭殃,多多少少总会在事前获知一点消息。
骆中明为了想更知道到底是那一家遭殃,就在屋面上施展“陆地腾云”的轻功,一缕照炳似的身影,迳向于府扑去,街道上的官兵连看不出到底是人是鬼,在屋面飞过。他这么一跃五大丈的距离,不消几跃早到于府附近的瓦面,这时他已经看到于府的客厅上灯火辉煌,官兵们团回钢在客厅约三面,于夫人正襟危坐在客厅的中央,旁边是于兵部的公予于冕和一个约有三十岁的妇人,这个妇人可能就是于冕的妻子了。可是,千冕的两个孩子和丫头仆妇一个都不见,只看到门公于福和打杂的于华碎官兵围在院子里站着发抖。
骆中明者到这种情况,惊得目瞪口呆,双脚一软,几乎摔下房子去;那知正在骆中明紧张的时候,客厅的屏风后又转出一个人来,这个人银盔银甲,手上还拿着一把精光耀目的长剑,分明是一位三品以上的武职,骆中明仔细一看,卸认得他就是因为征苗失律,被于谦弹刻,而连降三级的都督张,大概这次就是张率领御林军和锦衣卫来抄查于府了,但是于府究竟犯了什么事呢?骆中明仍然是十分惶惑,这时又见厅上于老夫人站了起来指着张轩大骂,张轩却在鞠躬不已,因为隔离太远,听不到于老夫人骂些什么,只见张轩鞠躬一回之后,把手向一招,那些锦衣卫就蜂拥进了客厅,分别跑向屏风背后,于老夫人已晕倒在后面的椅上,于冕和那妇人一面挠着于老夫人,一面却痛哭起莱,这一些动作,却使藏在瓦面上的骆中明明白过来了,他立刻联想到于家那两个小兄弟于志强、于志敏,今夜都不在这里,必定是逃跑了或是藏起来了,所以张轩将要锦衣卫去搜,照实际上看来,锦衣卫和御林军布遍了于府外,两个小孩子不可能逃出府去,可是他们躲在什么地方呢?
于府的情形,骆中明知道很清楚,前后不过是四间正屋和六间侧屋,于府的家口不多,除了后面二进住了祖孙三代之外,第一进是门房,第二进是客厅,后面二间侧屋作为仆妇的起居室,剩下四间侧屋,一间是书房,三间是留作招待客人用的,除了这些屋子住人之外,只有厨房、马廊、柴房和厕所,显然地已被张轩搜过一次,而没有发现,但是,现在锦衣卫多人拥入了第三进屋子,慢慢地搜是一定可以搜出来的,他两小兄弟如果落在张轩的手里,那里还会有命!>
“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远,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唐朝李德裕这首诗,把海南岛描写成鬼门关那样可怕的地方,到了宋朝,这种观念仍然没有改变。苏东坡眨到海南之后,他的谢表中就有“并鬼门而东鳌,浮瘴海以南迁,孤老无托,瘴疠交攻,子孙痛哭江边,魑魅逢迎海上。”的怪句。因为海南远离中国大陆,古时是“雕题”“凿齿”之国,汉武帝命伏波将军路博德平南粤,遣兵经略海州之地,北置珠崖,南置雇耳等部而叫做琼崖,后经马援、李德裕、李纲、苏轼、赵忠简等人,陆续开发,这四时有不谢之花,八节有长青之草的海外乐园,人间琼岛,渐渐被中原人士所知,不过囿于北人轻南的观念,仍认为海南是蛮荒不毛之地。明宪宗时,海南邱-高中了传腕,历任太子少保,着了“幼学故专琼林”;
明世宗嘉靖时,海南的海瑞扳倒严嵩,中原人士歧视海南的成念,缓稍为改受过来,可是,仍以海南作为充军逃捕之地,把大好河山,委弃不用,正是令人浩叹不已了。
尤其历代昏君庸臣,把朝内的忠贞人士,眨的眨,遂的逐,充军的充军,这些被眨被逐的人物,不少大智大慧、刚毅不拔之士,他们到了海南之后,开辟蛮荒,教育黎庶,振兴文化,所以明朝中叶之后,中原虽然鼎沸,北方遍地烽姻,而处于海外一晌被歧视为“不毛之地”的海南,却因为有了些孤臣孽子的经营,不但留得一片净土,反而保存了民族的气节,使文物蒸蒸日上,现在海南约五公祠,挂有朱道台撰“唐嗟末造,宋恨偏安,天地几人才,置之海外;道契前贤,教与后学,乾坤有正气,在此楼中。”的对联,短短几十个字,已经写尽历代昏臣庸臣的嘴脸,写尽先贤拓荒奋斗的功绩了。
却说明朝第六代的英宗皇帝即位时,还是九岁的孩子,所以被侯臣王振揽权,不论是匹夫贩卒,只要走王振的门槛,无一不是高官显爵,如果胸怀磊落,不愿向奸佞低头的,那管你是圣贤豪杰,忠臣义士,不但没有进身的机会,甚至于还要被刺配充军,或秘密处死。在“君子道消,小人道长”的情形下,勃内群奸争利,朝外连年杀伐,已经是崔符啼聚,遍地烽烟了。但是王振那管国家是否丧失元气,只图个人权利,最后还要挟英宗皇帝,御驾亲往瓦剌,激起“土木之变”连到皇帝也做了也先的俘虏,后来朝内拥立景帝,国内大冶,奉英宗为上皇,可是并没有多久,又被曹吉祥、石亨等奸臣,迎上皇复位,造成“夺门之变”按着就大大的杀戮一番,因此,朝廷也焦头烂额。
就在“夺门之变”这一年的深秋,海南岛清澜港附近向沟材的村民,看到最近几天风色不好,不敢驾舟出海捕鱼,只好藉着这个闲暇的日子集结在沙滩上,有的补破纲,有的在闲坐聊天,在这满天红霞之下,又涌起黑色棉花似的块云,虽然是大好的黄昏,但在有经验的海边渔民眼里,知道暴风雨快要来临了,因为沙滩离开村子很近,同时,海南的暴风每年总要起好几次,当地的人们已经过惯了风暴,并不觉得它怎样可怕,所以沙滩上除了几位老人家看看天色,盘算着暴风来临和遇境的时刻之外,其馀的村众,谁也不把它当做一回事,沙摊上仍然充满了笑声,黄昏的凉风,更增加了人们的快感。
风势越来越紧,黑棉花似的乌云越涌越多了,没有半顿饭的时光,红霞已经淹没在浓黑的云层里,海面上的巨浪,一个接一个地向海岸冲来,并且夹着凄厉的骄啸。
沙滩上的人群,这里再也不能保持宁静了,老婆婆和一些女人们赶紧抱着,拉着她们的孩子向村里跑去,呼唤声、哭嚷声,响遍了沙滩上的空间。正在这个混乱的时候,忽然响起又尖又锐的声音,这个盘音在呼着:“大伯!大伯,你快看那海里漂着什么?”沙滩上还有少数的男人顺着那呼唤的小孩所指的方向看去,不禁吓了一大跳。
原来那方向离开海岸约一里多路的海面上,正漂流着一艘小船,一个滔天的巨浪把那般小船推上浪的顶端,突然又把它吞没了,按着另一个浪头又把它推上去,这样一隐一现地在海沟里荡着,滔天的巨浪,昏黑的天空,包围着一叶的小舟,岸上的人们虽然不知道船上是否还载有人,可是都为了那艘小船担心,替那船上的人捏一把汗,谁也希望那艘小船能够被浪花推近岸边,让船上的人们得救,这个时候,沙滩上的老人也在岸上替那艘船合十祈祷,在喃喃不绝地祈祷。
可是,尽管巨浪一个接一个向岸上猛袭,但那艘小船却慢吞吞地并没有移动多少,泼墨似的天空反而迅速地泻下一缕乌云,海水夹着啸声卷起一条巨大的水柱“完了!完了!”
被称为大伯的那位五十多岁的老人,猛搓着双手在喊着,沙滩上的人眼睁睁地看着龙卷风就要把那般小船带到天上去,最少也会把它撕成无数的碎片,因此,个个都失常地大喊起来,慈祥的老人们轻轻地辍泣,两手掩住脸孔而不敢再看这幅悲惨的情景。
说到这种“龙卷风”真是非同小可,它来的时候常常是没有预兆,陡然间,飞沙走石,天上的云脚垂到地上,地面上的树木,房屋,人畜,统统被它吸到云端里去,而成为太空的旅行客,这些旅行客再临到地面的时候,没有一件不是百孔千疮,支离破碎,这是陆地上龙卷风的威力;如果龙卷风发生在海上,那就更有奇景可观,开始由云端下迅速成为柱状下垂,将到海面的时候,海水狂啸,巨浪滔天,同时海水也被吸成一条巨型的水柱上升入云,在这条水柱附近半里内的鱼虾、船舶,无一幸免,随着风势旅行了千数百里之后,风势渐渐衰落,鱼虾、船舶、海水,都成了阵雨下降,造成了水灾,海南岛每年总要经几次龙卷风和台风的袭击,而龙卷风造成的灾害更大,因为台风有预兆使人畜能够事先躲避起来,而龙卷风是没有方法预防的,它光临的时候。快如雷电,连躲也来不及,难怪向涛村的人,赌得不敢看那摇曳在龙卷风中心附近的小船了。
但实际上的情形并不像涛村人意想那么坏,约莫过了半顿饭的时光,远处的天空显露出一线的曙光,那根巨型的水柱渐渐移向东北角,倾盆的大雨挟着排山倒海之势,从远处向海岸袭来,虽然这些情况不过是瞬间的事。但经验告诉海岸的居门,是龙卷风已经掉头而去了这时侯,呆在海滩上的人,却发现了奇迹||那一艘小船并没有因这次台风而破碎,也不因为巨大的海浪而沉没,相反地,它已经顺着风雨的来势,而慢慢地更接近了岸边,使得向涛村民起了小小的骚动,并且收同了刚缓紧张的心情。
向涛村的人,有的立在沙滩上,有的站在屋檐下,但几乎每人都翘望着海里漂流着的小船,每一对眼睛都向那船上搜索,希望发现船上是否还载有人,而船上的人是否还能够活着?虽然仍旧是黄昏的时刻,小船离岸不过是只有半里,可是因为天上的乌云还没有完全散去,海面上仍然是一片模糊,普通人的目力,当然不可能发现什么,但由小船的型态看来,已经可以确定不是本岛的船舶,因为向涛村住的十有八九都是渔民,他们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驾着他们的渔船,绕着海南岛捕鱼、捉虾、取蚌,甚至于还到过东沙、西沙、团沙、围川、浮水洲等岛屿作业,所以这一带的各型渔船、货船,只要经他们的眼里,他们立刻可以指出那一种是潮州船,那一种是围洲船,绝对不会有毫厘的错误。
但是,这一艘小船的外型是那样地陌生,显然不是邻近各地的船,更不是本岛的船,所以他们在辩论着那般小船,到底是福建的、或是浙江的。不管那艘船是否有人,但渔民大都有互助的义气,尤其是意味着海上遇难的苦况,而对小船上的一切都寄以同情,这时候竟有几位年轻的小伙子,脱光了上衣,携带了绳索,准备冒着风浪的危险,游泳到船上,希望能够迅速把那般小船解救,如果不是有些较为持重的老人阻挡他们,那末他们必然这样做了。
在向涛村里所有的人,都已经知道有一艘外地的小船漂来本岛,经过了暴风龙卷风的袭击,仿安然无恙向他们的村子接近,他们离开海岸较远更不能看到船上有什么人物,可是他们却体会到,那艘小船必然还另外载有人,不然,它就不可能漂流那么远的路,而且能保持它的方向接近岸边,而不被海潮和潮和湾流冲走,不过船上的人经这次风暴的袭击之后,能否保持活命,倒是一个疑问了,不过这次风暴的时间很短,船上的人可能只是晕了过去,如果没有完全死去,那么还可以施行急救,这个村里以前也有过救助被难人的经验。所以王大伯的家里,得知小船还没有沉没的消息之后,立刻就奏好了姜汤、稀粥,等待在沙滩的村众救人归来,同时还预备了几块门板、油布,叫来几位精壮的村民带往沙滩。
正在村民把门板带到沙滩的时候,小船距离岸边也只有四五十丈远近了,如果在平日,再远一点也可以看得清楚,但这个时候已经是夜幕低垂,天空仍是一片漆黑,如果不是岸上的人老早注视着小船,那末可能连小船的影子也找不到了因为这样,原来已脱了衣服的小伙子再也不能忍耐了,他们早就把一段一段的绳子连接成百多丈的长绳,盘推在沙滩上。
这时,一位二十来岁的青年奋勇地把麻绳的一端,缚着自己的腰,他对王大伯说一句:
“大伯!请你叫人招呼这堆绳子。”之后。来不及向别人招呼,就很快地跑到海边,一个“惊蛙入水”但听到“扑通!”一声,白浪滚滚,他头顶前面的海水,分成两道斜缕,汹汹涌涌地向他的后面直泻,人已经离岸五人丈开外了,盘在沙滩上的绳堆、很快就只剩下一小捆,一会儿,听到船上一声长啸,守着绳子的壮汉们,用熟练的手法,很快地收回绳子,小船如箭般向岸上直射,因为人多力足,小船竟被他们拉上一半搁在沙滩上,及是一阵欢呼“王大伯船上有三个人哩,都晕过去了!”
这时人们急急地涌到船边,王大伯迅速地分配人手把船上晕倒的一个老人和两个孩子,抬到门板上,按着抬起来向王大伯家里飞跑,归途中,王大伯牵着那首先上船的青年,很激动地说:“世成,今天真亏你,不然,那船上的一老二少还要再捱上半个时辰,就恐怕没有救了!”
世成说:“那没有什么,但是,大伯“你看这几个人能不能救呢?”
王大伯说:“现在我还说不定,我们赶快回去看看吧,你也不要回家了,就在我家里和我喝几杯酒,赶赶身上的湿气吧!”
王大伯的屋子是前后二间正屋,正屋两旁各有一间侧屋,当中是一个很大的天井,这时屋里屋外都黑压压地挤满了人,一老二少躺在侧屋的床上,经过王大伯和村民紧急的救治,那两个小孩子首先就醒过来,因为他们根木没有什么伤他没有什么病,不过是饥了肚子,再经海里面的大风浪冲击而晕了过去,经过了施救和灌给热的姜糖水,很快就醒过来,但是,那老人就不同了,他比那两个小孩子更要出力镇住那般小船,不然很快地就会被龙卷风卷去,他用尽了力量去和风力搏斗,但是人力怎能够和大自然的力去比拟呢?
如果不是他一生来练有过身的武功,那么老早就被风力打晕了,就这样,他也在拼命摇着船脱离了暴风中心之后,轨失去一切体力而晕倒在船上,等到村民把他抬到村上的时候,已经是奄奄一息了,经过了王大伯亲自对他施行“人工呼吸法”而且不时灌给旧汤、稀粥,费了一个多时辰的功夫,这一个垂死的老人,也被救醒过来:他睁开双目,看到周围的情形之后,知道这条命是给人家救过来了,他一翻身就想爬起来,但王大伯用强力把他按下去,一面用目光制止他,当他看到他旁边躺着的孩子已经清醒之后,他也静静地由着王大伯摆布了,这时王大伯亲自给他们添了三碗稀粥之后,便对村众说明人已经得救了,因为还需要调养一下,不便打扰他们三人的精神,要村众各自回家,村民也觉得这三人既是从外地而来,和自己人的言语必定不能相通,一切事情有王大伯办理,一定会令人满意了,所以都答应一声就想各自散去。
这时王大伯忽又想起一件事来,赶快喊回村众,并对他们说:“本村忽然来了三个人,虽然不知道是好人坏人,但可不是邻近的人了,由那般船看来,必定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也许是被海盗抢劫后,把他们赶下小船,任他们自生自灭;也许是逃避仇人的追踪,而驾着小船,逃亡海外,不论是那一方面的原因,泄漏了消息,不但对一老二少不利,甚至于还要害及本村,所以要本村的子弟,统统保守秘密,不得泄漏。”顿了一下,接着说:“过一会任方带几个人,到海边把那般船拉上岸来,免得被潮水冲走,而露了眼线。”那个叫住方的中年人答应了一声,就和村众各自散去,只剩有世成留在王大伯家里,陪着招呼那三位不速之客。
村众散去之后,王大伯拿出几套乾的衣服,给那一老二少换了,这时一老二少,已经能够略为行动,他们本来没有什么病,不过是因饥渴交道,加上暴风的袭击而昏倒,现在日得到了休息,解决了饥渴,精神也就得到无上安慰,同时两个是小孩子,元气充足,一位老人是身怀绝学武功的人,所以在安定下来之后,很快地就恢复了体力,他们换好了衣服之后,由那老人率领着那二个小孩向王老伯一揖到地,口里说不尽地“谢谢救命之恩”大家客气了一会,正屋里已摆上一桌丰盛的晚餐,在渔村里虽然没有什么好菜,但是贝干、苟子、乾鱼之类,却也另有风味,酒是自己做的,虽没有山西份酒、天津五加皮,那般醇烈,可是也经过一蒸二蒸,味道还算不错,大家入席之后,便就浅斟低酌起来,王大伯向老人继续斟第三杯酒之后,问:“老哥这次经这么大的风险,漂到敝地,必有原因,能否告知一二?”
老人先望望左右,长叹了一声,眼泪已泊泊的流下来,半晌才说:“老哥上此次得蒙救命之恩,是我们三人的大幸,你老哥不问,我也要对你老哥详尽说明,才不辜负你老哥救我们一场,不过,说来话长,同时,我还没有请教你老,和这位老弟的称呼呢?”
王大伯把自己的头一拍“该死!我真也忘记告诉你!”他这一来,如把旁边那两个小孩子逗得笑了起来,然后王大伯自我介绍一番!原来王大伯名字叫做仲泉,居住在向涛村已经是三代了,五年前他的老伴死后,就很寂寞地守着这么一间大屋,另外由他的侄儿邦宁,和侄媳任王贞来招呼,邦宁在十天前,带了一批乾鱼咸鱼到府城丢卖还没有回来。
说起这王大伯,他在清澜这一带原也是有名的人物,尤其是水里面的工夫,便可以说是独步一时,十五年前海盗林少英率了十几条大楼船,进犯清澜港,那时王大伯绩是四十二岁,他的水功正在馈峰状态。同时,年轻时到过迟罗、南洋、广州、钦川、越南等地,贝多识广,当下听说海盗进犯,就集合了向涛九村的精壮,驾着小舢板出海迎击,王大伯便潜到水底,还不到一个时辰,就把海盗船凿沉入艘,还把护舶的水鬼杀死了三四十个,林少英的船如果不是逃得快,而小舢板不利于仰攻的话,可能使海盗船全部都毁在海里。可是这一仗,却也打得林少英再不敢正视清澜港一带,十几年来得以平安无事。
从这次之后王仲泉就获得了“海底蛟”的混名,清澜附近的人,把王仲泉从“大哥”而喊到“大伯”
说起“海底蛟王大伯”已是老少皆知的人物,而“王仲泉”这个原来的毛子,反少人知道了。那个青年世成性丁,是王大伯的徒弟,水里工夫煞是惊人,不论海里风浪怎样险恶,他也能游土十里八里的水里,遇到十分大的海浪,不利游泳的时候,他就潜入水底,一口气可在水底潜行二三十丈,所以也得了“浪里鲨”的绰号。这个向涛村有七八十家人口,就是“王”、“任”、“丁”三姓,多数以捕鱼为生,王大伯更是村里的领袖,村里的事,不论是大事小事,只要是王大伯一句话吩咐下来,无不遵照办理。
王大伯把这些情形,对老人大概说了一遍并且说:“老哥!我看你的情形,也知道你必然有无限的隐痛,不过,你知道,这里已是海外,也可说是人间的乐园,向沟村的人全是讲义气的人,天大的事我们全可以接上去,你老哥如果有什么困难,可以告诉我小弟想办法,我小弟和你认识不过绕是一会儿,可是我内心似乎告诉我,你老哥绝不是什么坏人,所以我敢向你老哥保证,你可以长久住在这里,和我们共同生活,也许彼此都有个好处。”那老人好容易等到王大伯指手划脚讲完这一篇话,虽然觉得王大伯话里稍为有点自负,但也是瑚海好汉直率的本性,他在江湖宦海走了几十年,也觉得这种直率的好汉,比较奸滑浮华的小人容易相处,这几个月来自己带着两个小孩子到处漂泊,经历了多少艰辛和危险,尤其是在泉州府几乎被奸贼邓全兴诱卖,如果不是自己有武功和及时抢到小船逃走的话,现在已不知葬身何处?
那料到经过十几天的漂流,却到了人地生疏的海岛,老小三条命又被人家救了起来,总算有了报答故主恩情的机会,两个小孩子也有了昭雪血海深仇的希望了,虽然这里未必能逃避昏君的掌握,可堤既已远隔重洋,敌人一时也不会追查到这里来,更难得的是主人的深情,竟敢提出安全的保证,可见也是响铮铮的一条铁血汉子,回忆过去一切的遭遇本真是“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谊书人”了。现在已经是家破人亡,倒不如暂时住下来再作打算,不然在举目无亲的异地,又到什么地方找这么一个有血性,有肝胆的人作为托根之地呢!
所以,稍为考虑一会,就答应注下来了,而且对王大伯说出这次来到海岛的原因大伯更把桌子重重一拍,气愤不已!
那知不说犹可,一说起来卸把在卜的王大伯和丁世成气得须眉似战,面目喷姻,王原来这个老人名字叫做骆中明,是个武夫出身,但他的马上马下功夫,得自高人传授,兀是不俗。
英宗皇帝蒙尘之后,国内苗乱迭起,第二年瓦剌也先挟制英宗回国,攻破紫荆关,直达京师,这时朝中文武仓皇失措,要打吗,英宗上皇在敌人手里;不打吗?
看看敌人就要利用英宗,而攻陷京师,举国君臣都要变成俘虏,幸有兵部员外郎于谦力排众议,极力主战,临时把兵权夺了过来、立刻派兵埋伏在城内各要道旁边,准备瓦剌兵入城之后,就杀他一个措手不及。果然瓦刺兵上了大当,他们以为用大明的皇帝作为人质,是最安全的了,那里想到朝内拥立新皇邬王之后,英宗的地位,已是可有可无呢?
当瓦剌兵浩浩荡荡入城将达大半的时候,午门的炮声隆隆响了起来,瓦剌兵还以为朝廷欢迎的礼炮哩。可是炮声响过后,忽见一股一股全付武装的兵士,从横巷里杀出来,一霎间就把瓦剌兵截成几十小段,每一段都被包围着厮杀,二万多的瓦剌兵,几乎全折在城里,幸亏上皇仍末入城,否则这一仗就可以把英宗夺孜过来,而且使瓦剌的宰相也先和那些瓦剌兵,一个也没有生还的希望。在这一仗里,县中明身先士卒杀死了也先的弟弟华罗,杀得瓦剌兵心惊腿栗,而升到偏将的地位。
后来也先议和送还英宗,两国也就罢兵了,不久,西南苗乱又起,于谦奉命为平南都督,挑选了二十几员勇将带了两万多精兵出发,于都督慧眼识人,把骆中明升为游击将军,命他先行探路,县中明果然不负期望,先后追随于都督平定了福建的邓茂七,浙江的弃宗留,广东的黄萧震和湖广、贵州,广西等地的苗、摇、撞、撩各族的叛乱,但是,班师之后,国家干城的于都督,卸被御史罗通等人弹刻,说他的功劳簿记载不实,县中明这时虽已升到正印将军,刮破这一刻而降了下来,千都督也被剥夺了兵权,而出任那有职无权的兵部尚书。
经过这一次的突变,骆中明也知道官场险恶,并不是只凭着能力功勋就可以上达,必需要和权奸勾结,缓能够有上达的机会了,但他跟随了于都督五六年,又是于都督一手提拔的人,不但不能向权奸靠拢,而且自己那耿直的个性,也无法和那些小人为伍,与其留在官场冒着风险,倒不如啸傲姻霞,悠游岁月,自己从二十岁开始吃皇根到现在,已经整整四十年,自己无家室于女拖累,何必向群奸低头,就像于都督那么大的功勋,一心为国,他居住的地方甚至于不能遮风雨,这样一个忠臣还要被打到冷宫褪去,自己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参将,岂不是随时都要失掉性命的危险?
因此,立即上呈请辞,虽然于兵部再三挽留,请他为国尽力,但他辞以年老力衰,再不能侧身行伍,去志已泱,千兵部只得由他,但仍再三叮嘱,要他时常来家里走动,当骆中明临行的时候,于兵部家里还特别为他置酒饯行;使骆中明更感激得涕泪满衣襟,主客两方都对朝政被宦官阁党弄权而咨晓良久。
骆中行拜别了于兵部离京之后,自感心地洞明“人生如寄,但此行的目的地,将在什么地方呢?古话说:“叶落归根土,人老同故乡”可是他离开家乡的时节,父母已是亡故,了然一身,四十年来的戎马控佣,根本就没有时间同故乡去,究竟故乡的人事如何?当然要成了“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笑柄,虽然故乡对他很是淡漠,但故乡依然是先人庐墓的所在,同时也是小时活动的场所,那里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可引起他无限的留连,都可以引起他无限的回忆和兴趣,因此他第一步决心还是走向一别四十年的荆州。在荆州的故乡住了个多月,扫庐墓,访故交,抚摩一些儿时游戏的事物之后,觉得又没有什么依恋,所谓“静极思动”又沿奢长江而下,通游苏杭,这时,他忽想起于兵部的故里就在杭州,现在既然到了杭州来,自然不能不前往拜访一下,等到他找到兵部的故里时,却是一片竹篱围着矮矮约三间瓦屋,屋旁种些蔬菜,养些鹅鸡,如果不是带路的孩子告诉他说!
“于伯伯的家到了”那么谁也不信这简陋的地方,就是当朝一品大员的住宅,虽然有带路的小孩子告诉他,但他仍然怀疑是带错了路,他反问那小孩子“这就于尚书的家吗”?
这时候,居中那间屋子“呀”的卡盘打开门了,走出来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手里面还拿着一卷书,很快地走到柴门来,那带路的孩子指着骆中明对出来那位青年说:“于三哥,这位伯伯要找你们,我带他来到了,他却不信呢”
骆中明连忙对那青年一损,接着说:“请问台端与于尚书于谦,是什么称呼?”
那青年连忙答礼并说:“于尚书是家伯,老先生来找家伯吗?他还在京未回呢!”
骆中明把来意和身分关系说明了,那青年连忙打开柴门让县中明同进屋子,并自我介绍,这时不由得骆中明不信了,他由那青年的口中知道那青年名叫于硫,是于谦的亲侄,因为他伯父一家人都上了住所,所以就率领着一个苍头和一个远房的兄弟住在于谦的家里,原因是于谦房于早已陈旧欠修,仅能遮蔽风雨,于谦虽然曾握一方面的兵权,堂全国的兵符,但是居官清廉,毫无积蓄,不但不能添置田产,甚至于连祖先留下来的屋子,都没有办法加以整修,倒是族内兄弟和一些热心的邻人,大家出钱出力稍为修蔓起来,不然早就倾屯不堪了,于硫所以住到于谦家里,也是代为照管的意思。
骆中明在杭州和于硫盘桓几日之后,又觉得无事可做,深受到浪迹萍踪的烦恼,心灵上似乎有了无尽的空虚,于是辞别了于硫,专程北上,在路上不断地想到于谦的忠贞和廉洁,礼贤下士,对自己又是那样关心,完全不把自己当做外人看待,即掌于硫来说吧,他知道自己是于谦的部属之后,就伯伯长伯伯短地尊崇着自己,这一份修养工夫,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造就,可见人家的家教良好,养成了谦恭礼让的习惯。
骆中明又想到自己,因为得不到升官,就脱离了宦海,不问国事,固然也是因为年老,但历史上廉颇黄忠,岂不也是老将,尤其因为这而脱离了追随十多年的长官,更觉心中不安,同时,目前朝内奸党不少,这些奸党如联合起来对付于谦,万一发生什么不幸,岂不是使自己遗憾终身?他真是不敢再想下去,只有加紧赶上北京,能够早一天见到于谦,纵然跟于谦当一名走卒也十分满意了,因为于谦那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精神,和那样谦恭礼让的风度,使一晌来染傲不群的骆中明感化过来了。
尽管骆中明是那样心急,但从杭州到北京这一段路程却也不近,好容易赶到北京的时候却恰好是年底,骆中明本意是立刻就到于谦的寓所去,可是一想,年底人家正是忙碌的时候,怎好意思去打扰,倒不如等到新年初一他老人家上朝贺祝回来之后再去拜年,比较适宜,横竖不急在这一天,所以就在于府附近找到一家整洁的客栈住下来,明天到于府去贺祝新年也要方便些,骆中明自以为这是十全十美的打算,那知人算不如天算,几乎使他遗恨终天呢大年初一的早晨,约莫是寅时光景,京师的爆竹已响遍了每一个角落,有官有职的人,急忙穿好朝服用他们的交通工具赶往午门,以恭祝郡王景泰万寿无辑,于谦是当朝的一品大员当然也不例外,文武百官鹄立在午门外没有好久,就见到一队一队的御林军,开来午门外警戒起来,再向金殿偷窥,又见那些锦衣卫一对一对都站立在阶堤两旁,甚至于有几个已站到金殿的四角,这种情形是历年来所没有的,大家心里起了一阵言语,但时间并不容许他们仔细去想“邦!”一声云板,百官都鱼贯上了金阶“邦!邦!”二声云板,百官都各按照他们的官阶次序站好,手上执着朝易,拱着背,等候皇帝升殿,好得三呼“万岁”了。
半晌,云板“邦!邦!邦!”三晌了,百官由礼卿领导跪拜高呼,刚刚高呼完毕,殿上忽然传旨“传兵部尚书于谦上殿”这一来不但于谦奇怪,连到文武百官都觉得奇怪,不禁偷偷抬头向金殿上圣一下,这一望卸使得于谦和百官们目瞪口呆。
原来金殿上生的那里是什么景泰皇帝,现在坐在金椅上的竟是已经逊了位的英宗,这时候拱立在金阶的百官们不禁起了一阵轻轻骚动,同时彼此也知道是什么一同事了,这时,于谦已经缓步登上金阶,进入金殿,一声不响地,跪在金变座前“于谦!你知罪吗?”皇帝这样问着,于谦到底不失为一个正义之土,立刻站起来又一躺到地说:“微臣何罪?”
英宗大喝一声说:“你还不自知罪吗?拥立景帝就是叛逆,还敢说无罪?”顿了一顿就叱锦衣卫拿下,锦衣卫虎狼似的就要动手,这时朝阶下一声高呼“慢着”!接着一个大臣不待宣召涌上了金殿,锦衣卫虽然凶猛但见到这个人后,倒不敢立刻逮捕于谦了,英宗斜视一眼,不容分说又叫“连王文也拿下”!原来后来上殿这个大臣是大学士王文,百官听到连王文也要拿下,不禁相顾失色,还有谁敢替他们两人抗辩?
原来这一件“夺门”事件,是内侍曹吉祥连络奸臣徐程、石亨,御史萧惟桢,都督张轩等人的预谋:他们利用鄂王景泰久病,而趁机拥起英宗复辟。
在满朝文武百官里,曹吉祥最怕的就是大学士王文和兵部尚书于谦两人,他原也知道这两人都是忠臣,但是他不杀害这些忠臣,则他这一派奸党就无法立足,而要害这些忠臣就必须藉英宗的力量;他老早就看出年纪轻轻的英宗,是不甘寂寞的,所以尽量挑拨英宗对景地的不满,果然英宗就被这些宦官奸臣利用了。
最使曹吉祥可怕的,还是于谦,因为于谦在英宗归国的时候,就把挟持英宗御驾亲往的王振斩了,而曹吉祥正是王振一手提拔起来的亲信,他认为一旦被于谦发觉他和王振的关系,那末于谦必定会向景泰皇帝报告,而他这一批奸党都有性命的危险,不如先发制人绕是上策,因此,多少忠臣义士被牺牲、被灭族。
路中明睡在客栈被一阵爆竹的声音闹醒了,这一阵阵爆竹声音引起了他很多遐思,在往日,他也要随着这爆竹声音忽忙地到午门去鹄立等候皇帝上庙,但是现在他却是天不管地不管在旅社中高枕无忧,心理又是一阵轻松舒适,但这舒适的情绪并没有保持好久,他听到热闹的爆竹声中,似乎还来着兵马奔跑的足部莉蹄声,他意识到有不平凡的事件要发生了,过了一会,他果然听到他住的这条冲道上,一阵急促的兵马步伐向外急走,而且还来着吆喝禁止别人开门的声音。
骆中明的武功本来不错,倘轻轻开了窗门,一个“燕子穿云”上了屋面,悄悄地伸出头从屋脊往街上一看,他的心不禁上上地跳动起来,原来接近于谦的官邸那段街道上,黑压压地挤满了官兵,个个都已经弓上弦刀出销在看守着每一家门口。
骆中明起程北上时,所耽忧的事件,终于展现在他的眼前了“到底是那一家出了事了?”他虽然面临这个现实,但仍然不相信是于兵部的家遭到横祸,他知道于兵部正是景泰皇帝倚重的人,纵然失势,也不会一声不响地忽然遭殃,多多少少总会在事前获知一点消息。
骆中明为了想更知道到底是那一家遭殃,就在屋面上施展“陆地腾云”的轻功,一缕照炳似的身影,迳向于府扑去,街道上的官兵连看不出到底是人是鬼,在屋面飞过。他这么一跃五大丈的距离,不消几跃早到于府附近的瓦面,这时他已经看到于府的客厅上灯火辉煌,官兵们团回钢在客厅约三面,于夫人正襟危坐在客厅的中央,旁边是于兵部的公予于冕和一个约有三十岁的妇人,这个妇人可能就是于冕的妻子了。可是,千冕的两个孩子和丫头仆妇一个都不见,只看到门公于福和打杂的于华碎官兵围在院子里站着发抖。
骆中明者到这种情况,惊得目瞪口呆,双脚一软,几乎摔下房子去;那知正在骆中明紧张的时候,客厅的屏风后又转出一个人来,这个人银盔银甲,手上还拿着一把精光耀目的长剑,分明是一位三品以上的武职,骆中明仔细一看,卸认得他就是因为征苗失律,被于谦弹刻,而连降三级的都督张,大概这次就是张率领御林军和锦衣卫来抄查于府了,但是于府究竟犯了什么事呢?骆中明仍然是十分惶惑,这时又见厅上于老夫人站了起来指着张轩大骂,张轩却在鞠躬不已,因为隔离太远,听不到于老夫人骂些什么,只见张轩鞠躬一回之后,把手向一招,那些锦衣卫就蜂拥进了客厅,分别跑向屏风背后,于老夫人已晕倒在后面的椅上,于冕和那妇人一面挠着于老夫人,一面却痛哭起莱,这一些动作,却使藏在瓦面上的骆中明明白过来了,他立刻联想到于家那两个小兄弟于志强、于志敏,今夜都不在这里,必定是逃跑了或是藏起来了,所以张轩将要锦衣卫去搜,照实际上看来,锦衣卫和御林军布遍了于府外,两个小孩子不可能逃出府去,可是他们躲在什么地方呢?
于府的情形,骆中明知道很清楚,前后不过是四间正屋和六间侧屋,于府的家口不多,除了后面二进住了祖孙三代之外,第一进是门房,第二进是客厅,后面二间侧屋作为仆妇的起居室,剩下四间侧屋,一间是书房,三间是留作招待客人用的,除了这些屋子住人之外,只有厨房、马廊、柴房和厕所,显然地已被张轩搜过一次,而没有发现,但是,现在锦衣卫多人拥入了第三进屋子,慢慢地搜是一定可以搜出来的,他两小兄弟如果落在张轩的手里,那里还会有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