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第116章 原来如此 (2/2)
笔趣阁 www.bqg22.com,我的父亲太努力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所和商贾们又给他们发放了薪俸,又会发生什么?”
邓千秋继续道:“这会使市场上的需求更加的旺盛!旺盛的需求,带来了工贵,而工贵,意味着更多人手里有了银子,需更多的衣食住行。随之而来的,是江宁县的食肆,增加了一百三十五家;成衣铺,增加了四十二家;车马行,增加了七家。这些新的铺面,必然需要装饰,需要雇工,所需的厨子、伙计、车夫、船夫,这些又增添了新的岗位。” “岗位越多,领薪俸的人就多,那么……恰恰又使需求更加水涨船高。如此一来,愈来愈多的商贾察觉到市面上所有的商品都是火热,上至成衣、布匹,下至车马舟船,而且因为商品供不应求,导致不少商品价格开始上涨,商贾们见到了巨利,于是……在原先新增的七十九家作坊的基础上,就在最近半月不到的功夫,江宁县又新增了三十多家作坊。”
“你瞧,百户所拿出了数十万两银子,进行投入,可是带来的金银流动,实际上却是这数十万两的十倍以上。为何呢?因为需求在不断地传递,因为有利可图,从而撬动了更多原本不愿意应该藏在地窖里货币。这些货币开始流动,又会催生更大的需求。商贾的数量开始倍增,雇工的数目也在水涨船高。当这样的数目像滚雪球一样的增长时,那么……对官府而言,课税的金额也就倍增了。”
“所以,百户所拿出了数十万两银子干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可非但没有任何损失,反而因为需求的增加,市场的繁荣,反而大大地增加了商税,所以……”
说到这里,邓千秋放慢了语速,慢悠悠地道:“今日我们上的第一堂课,便是《商品与货币》。”
朱元璋骤然之间,醍醐灌顶。
竟是如此!
原以为邓千秋是在变戏法,不曾想,这家伙早就料定了。
可是……
朱元璋的心头显然又有了新的问题,于是道:“鞑子在的时候,也曾鼓励过商贾,可最后的结果如何呢?那些奸商勾结官府,囤货居奇,最终还不是民不聊生,这难道不是前车之鉴?”
其实追究朱元璋某些奇葩国策的由来,大多都来自于元朝时期的痛苦经验。
可以说,恰恰因为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君们,过于擅长反省,才导致了每一个新的朝代,疯狂地进行打补叮
比如魏晋灭亡,隋唐便意识豪强和门阀的危害,于是疯狂的抑制豪强和门阀,以至开了科举。
而唐朝的灭亡,让大家意识到那些名为节度使的军阀们的巨大危害,因而宋朝拼命地重文轻武,甚至到了病态的地步。
到了明朝,几乎明初所有的国策,都可以看到元朝灭亡的教训。鞑子干了啥,朱元璋就反着来。
这种打补丁的方式,本就来源于朱元璋的成长经历,以及他前半生的所见所闻,寻常人是很难改变他的想法的。
邓千秋笑吟吟地看着朱元璋,此时朱元璋是微服,何况看他很较真的样子,似乎此时,他又重新与原来的那个老兄相逢了。
邓千秋道:“这天下,还有数不清的土豪劣绅,我来问伱,难道因为如此,所以就要将所有的士绅,统统斩尽杀绝吗?”
朱元璋:“……”
邓千秋继续道:“商贾也一样,鞑子的教训,应该是教我们能分辨出什么是良善商贾,什么是奸商,对待那些囤货居奇,亦或者是瞒报税赋的奸商,自然要对他们严惩不贷,而不是一味赶尽杀绝。”
朱元璋沉默了。
此时,许多人都在认真地听着,有人对此不屑于顾,觉得这算什么学问。
可有人却听得极入神,此时甚至有人觉得朱元璋这个老东西,甚是吵闹。
一个头戴头巾的读书人道:“邓百户,你继续细细讲一讲《商品与货币》,此人什么都不懂,只一味拆台,理他作甚。不愿听就出去,啰嗦什么。”
朱元璋听罢,勃然大怒,攥起拳头,就想给这家伙来一拳。
邓千秋看朱元璋又要动怒了,忙道:“好,闲话少叙,讲课,讲课。”
朱元璋倒是逐渐地冷静下来,他虽然还有许多的疑问,可方才邓千秋的一席话,实际上已让他足够震撼了。
花钱越多,挣钱越多。
世上还有这样的好事?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里头……竟还是一门大学问。
当即,他一时理会不得那读书人,却也屏息凝神,细细听讲起来。
(本章完)
所和商贾们又给他们发放了薪俸,又会发生什么?”
邓千秋继续道:“这会使市场上的需求更加的旺盛!旺盛的需求,带来了工贵,而工贵,意味着更多人手里有了银子,需更多的衣食住行。随之而来的,是江宁县的食肆,增加了一百三十五家;成衣铺,增加了四十二家;车马行,增加了七家。这些新的铺面,必然需要装饰,需要雇工,所需的厨子、伙计、车夫、船夫,这些又增添了新的岗位。” “岗位越多,领薪俸的人就多,那么……恰恰又使需求更加水涨船高。如此一来,愈来愈多的商贾察觉到市面上所有的商品都是火热,上至成衣、布匹,下至车马舟船,而且因为商品供不应求,导致不少商品价格开始上涨,商贾们见到了巨利,于是……在原先新增的七十九家作坊的基础上,就在最近半月不到的功夫,江宁县又新增了三十多家作坊。”
“你瞧,百户所拿出了数十万两银子,进行投入,可是带来的金银流动,实际上却是这数十万两的十倍以上。为何呢?因为需求在不断地传递,因为有利可图,从而撬动了更多原本不愿意应该藏在地窖里货币。这些货币开始流动,又会催生更大的需求。商贾的数量开始倍增,雇工的数目也在水涨船高。当这样的数目像滚雪球一样的增长时,那么……对官府而言,课税的金额也就倍增了。”
“所以,百户所拿出了数十万两银子干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可非但没有任何损失,反而因为需求的增加,市场的繁荣,反而大大地增加了商税,所以……”
说到这里,邓千秋放慢了语速,慢悠悠地道:“今日我们上的第一堂课,便是《商品与货币》。”
朱元璋骤然之间,醍醐灌顶。
竟是如此!
原以为邓千秋是在变戏法,不曾想,这家伙早就料定了。
可是……
朱元璋的心头显然又有了新的问题,于是道:“鞑子在的时候,也曾鼓励过商贾,可最后的结果如何呢?那些奸商勾结官府,囤货居奇,最终还不是民不聊生,这难道不是前车之鉴?”
其实追究朱元璋某些奇葩国策的由来,大多都来自于元朝时期的痛苦经验。
可以说,恰恰因为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君们,过于擅长反省,才导致了每一个新的朝代,疯狂地进行打补叮
比如魏晋灭亡,隋唐便意识豪强和门阀的危害,于是疯狂的抑制豪强和门阀,以至开了科举。
而唐朝的灭亡,让大家意识到那些名为节度使的军阀们的巨大危害,因而宋朝拼命地重文轻武,甚至到了病态的地步。
到了明朝,几乎明初所有的国策,都可以看到元朝灭亡的教训。鞑子干了啥,朱元璋就反着来。
这种打补丁的方式,本就来源于朱元璋的成长经历,以及他前半生的所见所闻,寻常人是很难改变他的想法的。
邓千秋笑吟吟地看着朱元璋,此时朱元璋是微服,何况看他很较真的样子,似乎此时,他又重新与原来的那个老兄相逢了。
邓千秋道:“这天下,还有数不清的土豪劣绅,我来问伱,难道因为如此,所以就要将所有的士绅,统统斩尽杀绝吗?”
朱元璋:“……”
邓千秋继续道:“商贾也一样,鞑子的教训,应该是教我们能分辨出什么是良善商贾,什么是奸商,对待那些囤货居奇,亦或者是瞒报税赋的奸商,自然要对他们严惩不贷,而不是一味赶尽杀绝。”
朱元璋沉默了。
此时,许多人都在认真地听着,有人对此不屑于顾,觉得这算什么学问。
可有人却听得极入神,此时甚至有人觉得朱元璋这个老东西,甚是吵闹。
一个头戴头巾的读书人道:“邓百户,你继续细细讲一讲《商品与货币》,此人什么都不懂,只一味拆台,理他作甚。不愿听就出去,啰嗦什么。”
朱元璋听罢,勃然大怒,攥起拳头,就想给这家伙来一拳。
邓千秋看朱元璋又要动怒了,忙道:“好,闲话少叙,讲课,讲课。”
朱元璋倒是逐渐地冷静下来,他虽然还有许多的疑问,可方才邓千秋的一席话,实际上已让他足够震撼了。
花钱越多,挣钱越多。
世上还有这样的好事?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里头……竟还是一门大学问。
当即,他一时理会不得那读书人,却也屏息凝神,细细听讲起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