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22.com,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今天讲托尔斯泰(1828—1910)的复活。写这本书,托尔斯泰共花了从1889年到1899年整整10年的时间。我们读起来会感到沉闷,它不是那种令人愉悦的读物。我们所看到的复活的电影,是把它的比较世俗化的一面,作为主要的部分,看起来自然比较好看。
可是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会感到很累,它不像巴黎圣母院那么艳丽,欢乐,热闹,那么响亮,这东西看起来就有点闷了。我常常想一个问题,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文学流派,非常之多,它们都是以独特性取胜的,非常具有特征。而这种特征性其实大有问题,它们经不得别人来摹仿它,但它们又非常易于被摹仿,因为它们特点突出。一旦被摹仿,它们的特征性就被抹煞。然后大家就需要坐下来谈判,谁是第一个,好像价值就在于第一个。20世纪的艺术潮流都有这么个问题,好像思想和形式的地盘都被占领了,不得不独辟蹊径。于是我们便陷入这样一个困惑:什么才是我们的理想,究竟什么是艺术的理想。而我觉得像托尔斯泰,雨果他们是没有特点的,我觉得越好的作家越不具备特征性,至少,特征性在他们是极其不重要的。他不是以特征性取胜的,他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高度。我想托尔斯泰永远不会怕别人去摹仿他,也不用怕别人去挤他的地盘,因为他超出地面,站在高处。我看托尔斯泰的东西,特别感到激动,我觉得他站得那么高,可却像你人生的伙伴,在你最困难时他可以帮助你,他总是要告诉你一个理想,这个理想你很难达到,可有了它在,事情就不同了。我特别想告诉你们我读它的感想,但是今天我们不能感情化地议论它,我们的任务是要分析它。
先把故事叙述一下,这故事也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我不知道你们看没看过电影,我看电影时觉得有一个场面是很好的,很有概括性的,表现了托尔斯泰复活的世界。这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呢?就是流放的人群在西伯利亚茫茫的天地之间,大风雪中行进的场面。这场面给我的感动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罪人,在这苍茫的天地之间,我们不知道哪是开始,哪是结束,我们那么茫然,盲目,那么痛苦,那么受折磨,但我们必须走下去,走下去靠什么呢?靠什么支持呢?这个故事的情节实际上很简单,大家都知道它的主人公有两个,一个是聂赫留多夫,还有一个是玛丝洛娃。我们依然像以前一样,故事发生的背景年代我们不谈它,直接切入内容。聂赫留多夫是个贵族,玛丝洛娃是在他的两个老姑姑家做使女的。他的两个姑姑是两个未出嫁的老姑娘,她们有庄园,是地主。玛丝洛娃的母亲是个女农奴,有许多私生子,父亲各不相同。玛丝洛娃的父亲是个茨冈人,也就是吉普赛人,所以她是个漂亮的混血儿,黑头发,黑眼睛。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她的东家,也就是两个老处女中的一个到佣人的房里来,看到这个漂亮的婴儿,动了恻隐之心,说我来做她教母。从此,她就有了个有钱的教母,渐渐地她长成一个活泼伶俐的少女,进了老处女的内室,做了贴身丫头。她的地位就处在佣人和养女之间。这种身份使她生出一种虚荣心,她习惯了过好日子,她在贵族的大房子里过的日子显然比农奴要好。她16岁时家里来了个客人,从大城市莫斯科来的,是两个老处女的侄子,那就是聂赫留多夫。一个大学生,年轻,英俊,善良,纯洁,信仰进步的英国社会学家赫伯斯。斯宾塞,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在土地问题上主张民主和平等,他的思想对年轻的聂赫留多夫留下很深的烙印,可说是他的信徒。他就怀着这样的信仰和感情到了庄园,生活了一个月,和玛丝洛娃产生了爱情。度完暑假他回了莫斯科,三年以后才又来到庄园。这时他已是个军官,一个王室的军官,马上要去打仗,路过姑姑家,就住了几天。三年后的聂赫留多夫完全变了,从前的信仰在他看来非常可笑。他年少时曾经从他父亲名下继承很小的几块土地,在斯宾塞的信仰下,他把土地还给农民了。三年后他回想这一举动则觉得非常幼稚。他学会玩女人,也学会喝酒,他在兵团里沾染了所有军官都有的坏习气。这些军官的生活是怎样的呢?他们都是贵族,专门有人侍候他们,帮他们刷马,擦武器,他们只是喝酒,玩笑,他在这环境里已变得荒唐了。当他见到玛丝洛娃时,他年轻时的感情一下子扑面而来,但情形却憋得复杂了。一方面那种纯洁性使他感觉非常愉快,另一方面又觉得爱情如果是这么纯洁的活简直是一无所得,因此在他离开庄园的前一天晚上,他就和玛丝洛娃发生了肉体关系。就在这一晚,玛丝洛娃怀上了他的孩子,而聂赫留多夫一去不回。有一天,她听她的养母说这个侄子可能要路过这儿,她日夜等着这一天,好告诉他怀孕的事情。可到了这天,他却来电报,说他有紧急事情不能不车了。这天晚上她跑到了车站,找到了这列车,她甚至看到了聂赫留多夫坐在非常温暖的车厢里,在喝着酒。外面下着雨,地上是泥泞,她喊他,可他没听见,最后车开走了。从此后她陷于绝望,她不能好好干活,总发脾气,她的身孕也一天天显出来了,最后她就被两个老处女赶出来了。她离开了她东家,也是她养母的家里,到处流浪。这女孩长得非常漂亮,地位却很卑微,于是她到哪里都有一种同样的命运等着她,就是引起男主人的邪念,然后把男主人或女主人得罪了,最终被赶出来,她总是逃不了这样的命运。最后她用聂赫留多夫留给她的一百卢布在一个农户住下来生下了孩子,孩子一下地就死了,她自己也得了产褥热,在死亡线上挣扎,终于熬了过来,身无分文地再去找工作。还是那样的结果,被男主人占有,被女主人赶出来。无奈中到了城里,投奔她的一个姨母粉。她姨母过着城市贫民的生活,自己开了个小洗衣作坊,希望玛丝洛娃能当个洗衣女工。可是玛丝洛娃已沾染了贵族习气,她不习惯做工,不习惯贫苦的生活,所以她又去做女佣人,又重复以前的遭遇。几次三番后她遇到一位太太,其实是个皮条客,去给有钱人找情人的。她最初的情人是一个作家,作家很忙,经常把她独自个儿丢在小公寓里,她便和院子里的一个邻居好上了,产生了近乎是爱情的情感,结果这个小职员却把她给甩了。她的命运总是这样:男人迷上她,又把她抛弃了。但经过这一系列风月场上的经历,她变成了一个时髦女郎,喜欢穿好衣服,吃好东西,喜欢喝酒,喜欢抽烟。她姨母的生活显然不能适应她,她能做什么呢?这时她能做的唯一的一件事情就是去做妓女,于是她就到了一个很大的妓院里做了妓女,成为一个风月场上非常老练的女性。
附近有一个旅店和她们妓院有生意上的关系,客人需要妓女,这旅馆就到她们妓院里来找人。这个旅馆的茶房和她挺熟的。有一天来妓院找她,说我们今天来了个客人挺有钱的,你来陪他吧。她去了,这个客人已经半醉,该做的一切都做好之后,就回到妓院。半夜里却被鸨母叫醒,老鸨说这个客人又从旅馆跑到了妓院,喝酒,打闹,酒喝到什么程度?喝到身边钱都没有了,可他还要喝。老鸨就对冯丝洛娃说,你去过他旅馆的房间,现在你去他的房间把酒钱拿来,他已经醉得走不动了。她到了旅馆从他钱包里拿了酒钱,回到妓院。想不到这客人非要把她再带回他的旅馆,她真是被搞得疲劳透顶。这时两个茶房,一男一女,就给她出主意,要不要给他吃点药?我这儿有安眠药,你给他吃点药让他睡觉吧。玛丝洛娃一听挺好,就把安眠药放在他的酒杯里让他喝了,想不到这是毒药,客人喝下去就死了,死后警方发现钱包里的钱都没了,其实是被两个茶房拿走了。但药是她放的,她也独自动过钱包,没有话说,就上了法庭。
很意外的,聂赫留多夫是这个案子的陪审团成员,在法庭上他看见了这个女人。他忽然想起很多年以前他和这个女孩子之间发生的事情,这事情对于他很遥远,后来的生活又很丰富,所以他根本不可能记得这么一个乡下丫头。其时他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生活里呢?他已经成年,他开始考虑结婚,成了这个城里正当婚龄的贵族小姐的目标。
因为他有很多田产,他母亲去世后,他继承了大批大批的田地、庄园,而他已不再是当年那个英国无政府主义者的信徒,他不会再把土地还给农民了。他过着非常舒适的生活,他的形象也日益具备成熟的魅力。
他正卷人一场男女关系的纠葛之中。完全是因为羞怯,引起了一个无聊的贵族夫人的好奇心,贵族夫人把他勾引上手,而且紧紧抓住,不放他去。他几次提出和她中断关系,她都不干,甚至以自杀相威胁。
他心里面很受道德谴责,因为他每年都要到贵族夫人封地所在的县里去参加选纲,尽贵族该尽的责任,这夫人的丈夫是这县里的首席贵族,他难免要和他打交道,一打交道就觉得内疚和肮脏。这事缠着他,使他非常苦恼。其时又有一个公爵小姐,对他追求得很厉害,他不觉得她有什么不好,也不觉得她有什么好,他只是觉得她作为一个结婚的对象是可以接受的。她的身份、门第、教养都合乎规矩,合乎他的规范。但是他明白如果他要和公爵小姐结婚的话,他必须要了结和贵族夫人的关系。就是在他纠缠于这么一堆乱七八糟的男女关系中,在这种情形下,他看到了玛丝洛娃。她使他回想起他纯洁的年轻时代了,那时候他那么年轻,那么纯洁。这种回忆使他非常触动,更使他触动的是,他感觉到这女孩子的堕落是与他有关的,这使他自责。从此后他就开始为她奔走。
在陪审过程中他知道她的案情是冤枉的。然而因为陪审团的一个忽略,这个忽略是由很多无聊的原因造成的,一个小小的忽略,就决定了她将终身成为苦役犯,流放西伯利亚。他对她的内疚更是雪上加霜,由此他产生了很多忏悔。他决定做两件事:一件是把他的土地还给他的农民。另一件是把玛丝洛娃拯救出来。这本书分三卷,第一卷迅速地把所有这些过节交代完毕,然后进入拯救玛丝洛娃的运作过程。
他首先去找律师,又去找副省长开特许探望证,然后和玛丝洛娃见面,再和有关官僚打交道,争取到上诉权,玛丝洛娃的案子终于上诉到了枢密院。第二卷是从聂赫留多夫到彼得堡开始的。他到枢密院去活动,在活动当中,接触了很多官僚,贵族,深入到权力机构的心脏里去。
他看到这架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在运作过程中犯下怎样的罪过,看到了这案子因为怎样的无聊小事而受到阻碍,最后还是决定维持原判不变。无奈之中他告了御状,就是把这案子告到了皇帝那里。在此同时流放队伍就要出发上西伯利亚了,他还不时地要去监狱探望。他这个贵族出现在监狱里,引起了犯人的注意。因为他在监狱里的特殊地位,就有很多犯人托玛丝洛娃:我这案子你托你的贵族朋友去问问看,甚至连政治犯都通过看守递条子给他请他提供帮助。所以他就不仅为玛丝洛娃,而是为很多犯人很多案子在奔跑。他到彼得堡去时,身上是带了好几个案子的。第二卷结束时,玛丝洛娃已经走上了去西伯利亚的道路。第三卷,按照我们普遍对长篇小说的界定看是非常累赘的一卷。这一卷里基本上都是聂赫留多夫和犯人,尤其是和政治犯的接触的描述。这一卷有许多人都看不下去,可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这一卷。这一卷很简单,没有情节了,情节已经基本完成,聂赫留多夫上了去西伯利亚的道路,坐着马车,跟随着流放的队伍。每天晚上他都去看玛丝洛娃,为了替她改善待遇,将她调到政治犯的队伍里,因此他接触到了很多政治犯。在流放途中,他郑重向玛丝洛娃求婚。同时,一个叫西蒙松的政治犯,爱上了玛丝洛娃。这两个男人都很崇高,等待着玛丝洛娃的选择。玛丝洛娃最终选择了西蒙松,为什么?因为她心里明白,实际上聂赫留多夫是在为她作牺牲,他已经为她做得太多了。最后的情节是玛丝洛娃和西蒙松结婚,御状批下来了,依然是判有罪,但不幸中之大幸,把玛丝洛娃的苦役刑改成了流刑。苦役刑要做苦工,流刑则可以选择在西伯利亚任何地方安居下来。然后聂赫留多夫一个人从西伯利亚回来,与玛丝洛娃最终分了手。大体上就是这样一个情节线索。
我还是像以前一样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复活是怎样一个心灵世界:它的世界是一个赎罪的世界,罪人的世界。关于原罪的概念,我想是基督教的概念,人生到这世上就是带着罪恶的。那么,托尔斯泰的罪人世界与此又有什么区别,有什么更高的价值呢?让我们站在这个观点的立场上再次审视托尔斯泰的复活。托尔斯泰是把这个罪人世界作了非常仔细的分析和描述,相比之下,原罪的概念便太抽象空泛了。但让我们暂且借用一下“原罪”这个概念,就是说这世上生来就有,或者说是从聂赫留多夫生来已规定好了的罪人的世界,这个世界由两类人组成:一类是贵族,另一类是相对于它而存在的农奴的群体。聂赫留多夫和玛丝洛娃的纠葛可说是集中了这两类人的罪过。
但在复活所展开的辽阔的罪人世界背景上,还有一些派生的情节。
发生在贵族的群体,一是公爵小姐对聂赫留多夫的追求,这件事情总起来说是一句话:吃饱了饭没事做,极其无聊。他们有足够的田地供他们做一些荒唐的男女游戏。这些游戏做得像真的一样,其实里面充满了虚伪,可是却真的投入了他们的一生在做。公爵小姐很有心机,她把聂赫留多夫看成她的猎物,用尽一切手腕。还有就是聂赫留多夫和那有夫之妇的一段男女之情,也是集荒唐,无聊,卑鄙,虚伪为一身的。再有卡明斯基决斗案。在第二卷里,聂赫留多夫带了玛丝洛娃及好几个案子到彼得堡枢密院,上下活动。他走到哪里都听到,这城里刚发生一个决斗案,轰动了彼得堡,所有的贵族和上层官僚都在谈论这件事情。卡明斯基是个年轻军官,一次在酒吧里和几个军官聚在一起聊天,所属另一个军团的军官开始攻击卡明斯基所在军团怎么怎么不行,为了维护自己的军团,卡明斯基起来就给了那人几个耳刮子,那人便提出决斗。决斗的结果是,卡明斯基死了,但他为他的军团争得了光荣。凶手拘留两周后,活动活动,就得到释放。当时的彼得堡,宫廷里,办公室里,客厅里,都被这案子激动了起来。这一群吃饱了饭没事干的人,在世上创造一些荒唐的业绩,而无论罪孽有多大,都是不被指责的。当聂赫留多夫在彼得堡活动玛丝洛娃的案子时,他家族的一个伯爵夫人对他说,这事你一定要去求玛丽叶特,她丈夫管这事,你和她说了就行了。这玛丽叶特是个败落贵族家的女儿,嫁给一个官运亨通的官僚,由于生活寂寞,非常渴望与人调情。为了替玛丝洛娃翻案,聂赫留多夫只得和她百般周旋。
农民群体中的派生情节是这样一些:因为玛丝洛娃的原因,聂赫留多夫进入到监狱这么个充满罪恶与惩罚的地方,他接触到了许多平民的罪人,那都是些劳苦的民众,无钱无势。有一个明肖夫,是个农民,年轻农民,他的故事是几千年来从未断绝的故事。他的新婚老婆被地主勾引,他就到地主家里去索讨他的妻子,他把妻子带回家,那边又把他妻子带回去。几次反复后,他就跑到地主家大闹,闹得非常厉害,结果是他被地主狠狠揍了一顿。当天晚上地主的家被烧了,很自然就怀疑到是明肖夫和他母亲干的,尽管他有非常有利的证人,当天晚上他确实是在他教父家里,教父可以做证,而事实上这地主却有着很大的嫌疑,因为他刚刚把他的房子投了保险,很可能是想骗取保险费。就这么个案子,明肖夫母子被判西伯利亚流放。玛丝洛娃把这案子托给聂赫留多夫,她说你帮他这个案子也争取重新审理一下。聂赫留多夫和明肖夫谈了话,他觉得这完全是一个无辜的人,当然也是个不很开窍的人,有点愚蠢,有点迟钝,但完全够不上判罪。还有一个费多霞,是个年轻漂亮的姑娘,有双蓝眼睛,头发是淡黄色的。她16岁时就结婚,结婚的晚上她非常恨她丈夫,她还是个孩子,根本不知道结婚是怎么回事,她给她丈夫吓住了,居然想害她丈夫,给他吃了毒药,幸好没死,但法院以公诉罪,把她抓起来了。在取得候审的8个月里,她依然生活在丈夫家,和丈夫朝夕相处,一起劳动,吃饭,睡觉,她居然深深地爱上她丈夫。可是8个月过去了,她的案子要审了,又把她抓起来,而且定了罪。家里人苦苦哀求,想把这案子撤掉,人也没死,感情也很好,家里又很缺劳力,可是不行。最后是她丈夫和她一同踏上流放之路。还有一个教派信使案,也是玛丝洛娃托给聂赫留多夫的。在一个小村庄里,一群人常在一起读圣经,读祈祷书,官员认为他们没按东正教的方式解释圣经,便定他们是邪教。他们作了很多解释,但也不行,他们所有的罪证就是一本祈祷书,是个证据很不确凿的案子。这一个群体全是由于麻木和愚昧犯有过失的人,生活在没有教育、没有开化的野蛮境地中,犯罪几乎不可避免。
这两个“原罪”集团可说是相辅相成而存在,是由于压迫和被压迫,剥夺和被剥夺而形成。聂赫留多夫与玛丝洛娃分别是这两个集团的代表人物和觉悟者,这在以后我还将谈到。我所以要借用“原罪”这一概念,是因为至少在复活的世界里,它们已是被规定好的,是一切罪行的基础。然后,在前者的权威和后者的过失之下,一个惩罚人的集团产生了,那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家机器,一个官僚集团,它是由一些什么样的人组成呢?托尔斯泰花了很大的篇幅去写他们,非常仔细地描绘了他们。当他一走上法庭,意识到玛丝洛娃的案件他所负有的责任后,就开始进入了线索。最初进入的是法庭的陪审团。这天,玛丝洛娃的案子审理排在几个案子后面,等挨到玛丝洛娃时,陪审团已相当疲惫,他们的公正心,良心,正直心都处在一种麻木的需要休息的状态。于是,他们开始瞎聊天了。聂赫留多夫很着急,他盼着陪审团能达成一个比较公正的意见,因为陪审团的意见很重要。但他又感到心虚,觉得自己好像与这个女犯人有什么关系,自己出来说话不妥当,因此他只能焦虑地等待着他们走上正题。他们终于扯到这上面了,并且总算是认为玛丝洛娃无罪,可当他们起草意见书的时候,却留下一个重要的疏漏,他们认定玛丝洛娃没有谋财,窃财的用心,他们却忘记了写下玛丝洛娃自然也就没有杀人的用心。这么一来好像是她杀了人,可她没拿钱。这完全是个逻辑上的技术疏漏。陪审团的意见一送上去嘛,好了,你反正是杀了人,我管你为什么不为什么杀人,就判她有罪。以前聂赫留多夫参加陪审团从来不动感情的,可是这次不同,他动了感情。因为他和这法庭上的人有着种私人的关系,有着种使他去留心去关心的理由,他开始发现陪审团的麻本没有同情心,可是却掌握了决定别人命运的权利。这是惩罚人的集团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家机器转动起来的一个有力的部件,他们的工作可说是第一次推动。然后聂赫留多夫开始奔走,他首先去见了玛丝洛娃。
他去见她也是一个触目惊心的场赴,他从没有进过监狱,从来不知道那里的人是生活在怎样一种情形之下。两道铁丝网,中间是狱卒在走来走去,他们在这边,犯人在那边,隔着铁丝网喊来喊去,原来这就是探监。当他从这么个地狱般的地方回到公爵小姐的客厅里,他忽然发现了这种高尚生活的伪善。然而等他终于和玛丝洛娃面对面坐在一起的时候,却没有料到,... -->>
今天讲托尔斯泰(1828—1910)的复活。写这本书,托尔斯泰共花了从1889年到1899年整整10年的时间。我们读起来会感到沉闷,它不是那种令人愉悦的读物。我们所看到的复活的电影,是把它的比较世俗化的一面,作为主要的部分,看起来自然比较好看。
可是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会感到很累,它不像巴黎圣母院那么艳丽,欢乐,热闹,那么响亮,这东西看起来就有点闷了。我常常想一个问题,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文学流派,非常之多,它们都是以独特性取胜的,非常具有特征。而这种特征性其实大有问题,它们经不得别人来摹仿它,但它们又非常易于被摹仿,因为它们特点突出。一旦被摹仿,它们的特征性就被抹煞。然后大家就需要坐下来谈判,谁是第一个,好像价值就在于第一个。20世纪的艺术潮流都有这么个问题,好像思想和形式的地盘都被占领了,不得不独辟蹊径。于是我们便陷入这样一个困惑:什么才是我们的理想,究竟什么是艺术的理想。而我觉得像托尔斯泰,雨果他们是没有特点的,我觉得越好的作家越不具备特征性,至少,特征性在他们是极其不重要的。他不是以特征性取胜的,他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高度。我想托尔斯泰永远不会怕别人去摹仿他,也不用怕别人去挤他的地盘,因为他超出地面,站在高处。我看托尔斯泰的东西,特别感到激动,我觉得他站得那么高,可却像你人生的伙伴,在你最困难时他可以帮助你,他总是要告诉你一个理想,这个理想你很难达到,可有了它在,事情就不同了。我特别想告诉你们我读它的感想,但是今天我们不能感情化地议论它,我们的任务是要分析它。
先把故事叙述一下,这故事也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我不知道你们看没看过电影,我看电影时觉得有一个场面是很好的,很有概括性的,表现了托尔斯泰复活的世界。这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呢?就是流放的人群在西伯利亚茫茫的天地之间,大风雪中行进的场面。这场面给我的感动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罪人,在这苍茫的天地之间,我们不知道哪是开始,哪是结束,我们那么茫然,盲目,那么痛苦,那么受折磨,但我们必须走下去,走下去靠什么呢?靠什么支持呢?这个故事的情节实际上很简单,大家都知道它的主人公有两个,一个是聂赫留多夫,还有一个是玛丝洛娃。我们依然像以前一样,故事发生的背景年代我们不谈它,直接切入内容。聂赫留多夫是个贵族,玛丝洛娃是在他的两个老姑姑家做使女的。他的两个姑姑是两个未出嫁的老姑娘,她们有庄园,是地主。玛丝洛娃的母亲是个女农奴,有许多私生子,父亲各不相同。玛丝洛娃的父亲是个茨冈人,也就是吉普赛人,所以她是个漂亮的混血儿,黑头发,黑眼睛。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她的东家,也就是两个老处女中的一个到佣人的房里来,看到这个漂亮的婴儿,动了恻隐之心,说我来做她教母。从此,她就有了个有钱的教母,渐渐地她长成一个活泼伶俐的少女,进了老处女的内室,做了贴身丫头。她的地位就处在佣人和养女之间。这种身份使她生出一种虚荣心,她习惯了过好日子,她在贵族的大房子里过的日子显然比农奴要好。她16岁时家里来了个客人,从大城市莫斯科来的,是两个老处女的侄子,那就是聂赫留多夫。一个大学生,年轻,英俊,善良,纯洁,信仰进步的英国社会学家赫伯斯。斯宾塞,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在土地问题上主张民主和平等,他的思想对年轻的聂赫留多夫留下很深的烙印,可说是他的信徒。他就怀着这样的信仰和感情到了庄园,生活了一个月,和玛丝洛娃产生了爱情。度完暑假他回了莫斯科,三年以后才又来到庄园。这时他已是个军官,一个王室的军官,马上要去打仗,路过姑姑家,就住了几天。三年后的聂赫留多夫完全变了,从前的信仰在他看来非常可笑。他年少时曾经从他父亲名下继承很小的几块土地,在斯宾塞的信仰下,他把土地还给农民了。三年后他回想这一举动则觉得非常幼稚。他学会玩女人,也学会喝酒,他在兵团里沾染了所有军官都有的坏习气。这些军官的生活是怎样的呢?他们都是贵族,专门有人侍候他们,帮他们刷马,擦武器,他们只是喝酒,玩笑,他在这环境里已变得荒唐了。当他见到玛丝洛娃时,他年轻时的感情一下子扑面而来,但情形却憋得复杂了。一方面那种纯洁性使他感觉非常愉快,另一方面又觉得爱情如果是这么纯洁的活简直是一无所得,因此在他离开庄园的前一天晚上,他就和玛丝洛娃发生了肉体关系。就在这一晚,玛丝洛娃怀上了他的孩子,而聂赫留多夫一去不回。有一天,她听她的养母说这个侄子可能要路过这儿,她日夜等着这一天,好告诉他怀孕的事情。可到了这天,他却来电报,说他有紧急事情不能不车了。这天晚上她跑到了车站,找到了这列车,她甚至看到了聂赫留多夫坐在非常温暖的车厢里,在喝着酒。外面下着雨,地上是泥泞,她喊他,可他没听见,最后车开走了。从此后她陷于绝望,她不能好好干活,总发脾气,她的身孕也一天天显出来了,最后她就被两个老处女赶出来了。她离开了她东家,也是她养母的家里,到处流浪。这女孩长得非常漂亮,地位却很卑微,于是她到哪里都有一种同样的命运等着她,就是引起男主人的邪念,然后把男主人或女主人得罪了,最终被赶出来,她总是逃不了这样的命运。最后她用聂赫留多夫留给她的一百卢布在一个农户住下来生下了孩子,孩子一下地就死了,她自己也得了产褥热,在死亡线上挣扎,终于熬了过来,身无分文地再去找工作。还是那样的结果,被男主人占有,被女主人赶出来。无奈中到了城里,投奔她的一个姨母粉。她姨母过着城市贫民的生活,自己开了个小洗衣作坊,希望玛丝洛娃能当个洗衣女工。可是玛丝洛娃已沾染了贵族习气,她不习惯做工,不习惯贫苦的生活,所以她又去做女佣人,又重复以前的遭遇。几次三番后她遇到一位太太,其实是个皮条客,去给有钱人找情人的。她最初的情人是一个作家,作家很忙,经常把她独自个儿丢在小公寓里,她便和院子里的一个邻居好上了,产生了近乎是爱情的情感,结果这个小职员却把她给甩了。她的命运总是这样:男人迷上她,又把她抛弃了。但经过这一系列风月场上的经历,她变成了一个时髦女郎,喜欢穿好衣服,吃好东西,喜欢喝酒,喜欢抽烟。她姨母的生活显然不能适应她,她能做什么呢?这时她能做的唯一的一件事情就是去做妓女,于是她就到了一个很大的妓院里做了妓女,成为一个风月场上非常老练的女性。
附近有一个旅店和她们妓院有生意上的关系,客人需要妓女,这旅馆就到她们妓院里来找人。这个旅馆的茶房和她挺熟的。有一天来妓院找她,说我们今天来了个客人挺有钱的,你来陪他吧。她去了,这个客人已经半醉,该做的一切都做好之后,就回到妓院。半夜里却被鸨母叫醒,老鸨说这个客人又从旅馆跑到了妓院,喝酒,打闹,酒喝到什么程度?喝到身边钱都没有了,可他还要喝。老鸨就对冯丝洛娃说,你去过他旅馆的房间,现在你去他的房间把酒钱拿来,他已经醉得走不动了。她到了旅馆从他钱包里拿了酒钱,回到妓院。想不到这客人非要把她再带回他的旅馆,她真是被搞得疲劳透顶。这时两个茶房,一男一女,就给她出主意,要不要给他吃点药?我这儿有安眠药,你给他吃点药让他睡觉吧。玛丝洛娃一听挺好,就把安眠药放在他的酒杯里让他喝了,想不到这是毒药,客人喝下去就死了,死后警方发现钱包里的钱都没了,其实是被两个茶房拿走了。但药是她放的,她也独自动过钱包,没有话说,就上了法庭。
很意外的,聂赫留多夫是这个案子的陪审团成员,在法庭上他看见了这个女人。他忽然想起很多年以前他和这个女孩子之间发生的事情,这事情对于他很遥远,后来的生活又很丰富,所以他根本不可能记得这么一个乡下丫头。其时他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生活里呢?他已经成年,他开始考虑结婚,成了这个城里正当婚龄的贵族小姐的目标。
因为他有很多田产,他母亲去世后,他继承了大批大批的田地、庄园,而他已不再是当年那个英国无政府主义者的信徒,他不会再把土地还给农民了。他过着非常舒适的生活,他的形象也日益具备成熟的魅力。
他正卷人一场男女关系的纠葛之中。完全是因为羞怯,引起了一个无聊的贵族夫人的好奇心,贵族夫人把他勾引上手,而且紧紧抓住,不放他去。他几次提出和她中断关系,她都不干,甚至以自杀相威胁。
他心里面很受道德谴责,因为他每年都要到贵族夫人封地所在的县里去参加选纲,尽贵族该尽的责任,这夫人的丈夫是这县里的首席贵族,他难免要和他打交道,一打交道就觉得内疚和肮脏。这事缠着他,使他非常苦恼。其时又有一个公爵小姐,对他追求得很厉害,他不觉得她有什么不好,也不觉得她有什么好,他只是觉得她作为一个结婚的对象是可以接受的。她的身份、门第、教养都合乎规矩,合乎他的规范。但是他明白如果他要和公爵小姐结婚的话,他必须要了结和贵族夫人的关系。就是在他纠缠于这么一堆乱七八糟的男女关系中,在这种情形下,他看到了玛丝洛娃。她使他回想起他纯洁的年轻时代了,那时候他那么年轻,那么纯洁。这种回忆使他非常触动,更使他触动的是,他感觉到这女孩子的堕落是与他有关的,这使他自责。从此后他就开始为她奔走。
在陪审过程中他知道她的案情是冤枉的。然而因为陪审团的一个忽略,这个忽略是由很多无聊的原因造成的,一个小小的忽略,就决定了她将终身成为苦役犯,流放西伯利亚。他对她的内疚更是雪上加霜,由此他产生了很多忏悔。他决定做两件事:一件是把他的土地还给他的农民。另一件是把玛丝洛娃拯救出来。这本书分三卷,第一卷迅速地把所有这些过节交代完毕,然后进入拯救玛丝洛娃的运作过程。
他首先去找律师,又去找副省长开特许探望证,然后和玛丝洛娃见面,再和有关官僚打交道,争取到上诉权,玛丝洛娃的案子终于上诉到了枢密院。第二卷是从聂赫留多夫到彼得堡开始的。他到枢密院去活动,在活动当中,接触了很多官僚,贵族,深入到权力机构的心脏里去。
他看到这架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在运作过程中犯下怎样的罪过,看到了这案子因为怎样的无聊小事而受到阻碍,最后还是决定维持原判不变。无奈之中他告了御状,就是把这案子告到了皇帝那里。在此同时流放队伍就要出发上西伯利亚了,他还不时地要去监狱探望。他这个贵族出现在监狱里,引起了犯人的注意。因为他在监狱里的特殊地位,就有很多犯人托玛丝洛娃:我这案子你托你的贵族朋友去问问看,甚至连政治犯都通过看守递条子给他请他提供帮助。所以他就不仅为玛丝洛娃,而是为很多犯人很多案子在奔跑。他到彼得堡去时,身上是带了好几个案子的。第二卷结束时,玛丝洛娃已经走上了去西伯利亚的道路。第三卷,按照我们普遍对长篇小说的界定看是非常累赘的一卷。这一卷里基本上都是聂赫留多夫和犯人,尤其是和政治犯的接触的描述。这一卷有许多人都看不下去,可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这一卷。这一卷很简单,没有情节了,情节已经基本完成,聂赫留多夫上了去西伯利亚的道路,坐着马车,跟随着流放的队伍。每天晚上他都去看玛丝洛娃,为了替她改善待遇,将她调到政治犯的队伍里,因此他接触到了很多政治犯。在流放途中,他郑重向玛丝洛娃求婚。同时,一个叫西蒙松的政治犯,爱上了玛丝洛娃。这两个男人都很崇高,等待着玛丝洛娃的选择。玛丝洛娃最终选择了西蒙松,为什么?因为她心里明白,实际上聂赫留多夫是在为她作牺牲,他已经为她做得太多了。最后的情节是玛丝洛娃和西蒙松结婚,御状批下来了,依然是判有罪,但不幸中之大幸,把玛丝洛娃的苦役刑改成了流刑。苦役刑要做苦工,流刑则可以选择在西伯利亚任何地方安居下来。然后聂赫留多夫一个人从西伯利亚回来,与玛丝洛娃最终分了手。大体上就是这样一个情节线索。
我还是像以前一样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复活是怎样一个心灵世界:它的世界是一个赎罪的世界,罪人的世界。关于原罪的概念,我想是基督教的概念,人生到这世上就是带着罪恶的。那么,托尔斯泰的罪人世界与此又有什么区别,有什么更高的价值呢?让我们站在这个观点的立场上再次审视托尔斯泰的复活。托尔斯泰是把这个罪人世界作了非常仔细的分析和描述,相比之下,原罪的概念便太抽象空泛了。但让我们暂且借用一下“原罪”这个概念,就是说这世上生来就有,或者说是从聂赫留多夫生来已规定好了的罪人的世界,这个世界由两类人组成:一类是贵族,另一类是相对于它而存在的农奴的群体。聂赫留多夫和玛丝洛娃的纠葛可说是集中了这两类人的罪过。
但在复活所展开的辽阔的罪人世界背景上,还有一些派生的情节。
发生在贵族的群体,一是公爵小姐对聂赫留多夫的追求,这件事情总起来说是一句话:吃饱了饭没事做,极其无聊。他们有足够的田地供他们做一些荒唐的男女游戏。这些游戏做得像真的一样,其实里面充满了虚伪,可是却真的投入了他们的一生在做。公爵小姐很有心机,她把聂赫留多夫看成她的猎物,用尽一切手腕。还有就是聂赫留多夫和那有夫之妇的一段男女之情,也是集荒唐,无聊,卑鄙,虚伪为一身的。再有卡明斯基决斗案。在第二卷里,聂赫留多夫带了玛丝洛娃及好几个案子到彼得堡枢密院,上下活动。他走到哪里都听到,这城里刚发生一个决斗案,轰动了彼得堡,所有的贵族和上层官僚都在谈论这件事情。卡明斯基是个年轻军官,一次在酒吧里和几个军官聚在一起聊天,所属另一个军团的军官开始攻击卡明斯基所在军团怎么怎么不行,为了维护自己的军团,卡明斯基起来就给了那人几个耳刮子,那人便提出决斗。决斗的结果是,卡明斯基死了,但他为他的军团争得了光荣。凶手拘留两周后,活动活动,就得到释放。当时的彼得堡,宫廷里,办公室里,客厅里,都被这案子激动了起来。这一群吃饱了饭没事干的人,在世上创造一些荒唐的业绩,而无论罪孽有多大,都是不被指责的。当聂赫留多夫在彼得堡活动玛丝洛娃的案子时,他家族的一个伯爵夫人对他说,这事你一定要去求玛丽叶特,她丈夫管这事,你和她说了就行了。这玛丽叶特是个败落贵族家的女儿,嫁给一个官运亨通的官僚,由于生活寂寞,非常渴望与人调情。为了替玛丝洛娃翻案,聂赫留多夫只得和她百般周旋。
农民群体中的派生情节是这样一些:因为玛丝洛娃的原因,聂赫留多夫进入到监狱这么个充满罪恶与惩罚的地方,他接触到了许多平民的罪人,那都是些劳苦的民众,无钱无势。有一个明肖夫,是个农民,年轻农民,他的故事是几千年来从未断绝的故事。他的新婚老婆被地主勾引,他就到地主家里去索讨他的妻子,他把妻子带回家,那边又把他妻子带回去。几次反复后,他就跑到地主家大闹,闹得非常厉害,结果是他被地主狠狠揍了一顿。当天晚上地主的家被烧了,很自然就怀疑到是明肖夫和他母亲干的,尽管他有非常有利的证人,当天晚上他确实是在他教父家里,教父可以做证,而事实上这地主却有着很大的嫌疑,因为他刚刚把他的房子投了保险,很可能是想骗取保险费。就这么个案子,明肖夫母子被判西伯利亚流放。玛丝洛娃把这案子托给聂赫留多夫,她说你帮他这个案子也争取重新审理一下。聂赫留多夫和明肖夫谈了话,他觉得这完全是一个无辜的人,当然也是个不很开窍的人,有点愚蠢,有点迟钝,但完全够不上判罪。还有一个费多霞,是个年轻漂亮的姑娘,有双蓝眼睛,头发是淡黄色的。她16岁时就结婚,结婚的晚上她非常恨她丈夫,她还是个孩子,根本不知道结婚是怎么回事,她给她丈夫吓住了,居然想害她丈夫,给他吃了毒药,幸好没死,但法院以公诉罪,把她抓起来了。在取得候审的8个月里,她依然生活在丈夫家,和丈夫朝夕相处,一起劳动,吃饭,睡觉,她居然深深地爱上她丈夫。可是8个月过去了,她的案子要审了,又把她抓起来,而且定了罪。家里人苦苦哀求,想把这案子撤掉,人也没死,感情也很好,家里又很缺劳力,可是不行。最后是她丈夫和她一同踏上流放之路。还有一个教派信使案,也是玛丝洛娃托给聂赫留多夫的。在一个小村庄里,一群人常在一起读圣经,读祈祷书,官员认为他们没按东正教的方式解释圣经,便定他们是邪教。他们作了很多解释,但也不行,他们所有的罪证就是一本祈祷书,是个证据很不确凿的案子。这一个群体全是由于麻木和愚昧犯有过失的人,生活在没有教育、没有开化的野蛮境地中,犯罪几乎不可避免。
这两个“原罪”集团可说是相辅相成而存在,是由于压迫和被压迫,剥夺和被剥夺而形成。聂赫留多夫与玛丝洛娃分别是这两个集团的代表人物和觉悟者,这在以后我还将谈到。我所以要借用“原罪”这一概念,是因为至少在复活的世界里,它们已是被规定好的,是一切罪行的基础。然后,在前者的权威和后者的过失之下,一个惩罚人的集团产生了,那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家机器,一个官僚集团,它是由一些什么样的人组成呢?托尔斯泰花了很大的篇幅去写他们,非常仔细地描绘了他们。当他一走上法庭,意识到玛丝洛娃的案件他所负有的责任后,就开始进入了线索。最初进入的是法庭的陪审团。这天,玛丝洛娃的案子审理排在几个案子后面,等挨到玛丝洛娃时,陪审团已相当疲惫,他们的公正心,良心,正直心都处在一种麻木的需要休息的状态。于是,他们开始瞎聊天了。聂赫留多夫很着急,他盼着陪审团能达成一个比较公正的意见,因为陪审团的意见很重要。但他又感到心虚,觉得自己好像与这个女犯人有什么关系,自己出来说话不妥当,因此他只能焦虑地等待着他们走上正题。他们终于扯到这上面了,并且总算是认为玛丝洛娃无罪,可当他们起草意见书的时候,却留下一个重要的疏漏,他们认定玛丝洛娃没有谋财,窃财的用心,他们却忘记了写下玛丝洛娃自然也就没有杀人的用心。这么一来好像是她杀了人,可她没拿钱。这完全是个逻辑上的技术疏漏。陪审团的意见一送上去嘛,好了,你反正是杀了人,我管你为什么不为什么杀人,就判她有罪。以前聂赫留多夫参加陪审团从来不动感情的,可是这次不同,他动了感情。因为他和这法庭上的人有着种私人的关系,有着种使他去留心去关心的理由,他开始发现陪审团的麻本没有同情心,可是却掌握了决定别人命运的权利。这是惩罚人的集团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家机器转动起来的一个有力的部件,他们的工作可说是第一次推动。然后聂赫留多夫开始奔走,他首先去见了玛丝洛娃。
他去见她也是一个触目惊心的场赴,他从没有进过监狱,从来不知道那里的人是生活在怎样一种情形之下。两道铁丝网,中间是狱卒在走来走去,他们在这边,犯人在那边,隔着铁丝网喊来喊去,原来这就是探监。当他从这么个地狱般的地方回到公爵小姐的客厅里,他忽然发现了这种高尚生活的伪善。然而等他终于和玛丝洛娃面对面坐在一起的时候,却没有料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