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22.com,清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如果不是提前得到消息,我会和暴风号的船长一样葬身海底。”
流言越传越广,发展到后来,单是听到“大明船队”四个字,就能让海盗们鸡飞狗跳,惶惶不安。无论多凶狠的海盗,听说大明船队要从自家门前经过,第一反应都是收拾行李搬家跑路。
东西太多,搬不走?不要了!
财宝没了可以再抢,命没了,死抱住金币有什么用!
在大明船队下西洋期间,海商们惊奇发现,往日里肆虐逞凶的海盗突然不见了踪影。
时常有海盗聚集的“黑市”也变得冷冷清清。摊主空闲得直打瞌睡。
“海盗?没有海盗!”
“对,我们这里没有海盗!”
“快走!再问东问西,小心老子揍你!”
海商们面面相觑,有门路的私下打听,才得知“真相”。
自此,众多海商开始视大明船队为“保护神”。有倒霉商船遇上海盗,见躲不过去,船主硬着脖子吼一句“我在明朝有人!”
海盗握刀的手当即就会哆嗦两下。
本打算杀人劫货,最后也只抢劫两箱香料,硬着头皮也不敢杀人。可见“大明”两字威力之巨。
大明船队行经之处,遇上海商船队,不用招呼,立刻有成船的货物送上。
给钱?
不要,坚决不要!若能随船队航行一段路程,熟悉几句大明官话。一船货物算什么,再送一船!
沿途停靠岛屿,道出身份,热情款待,开展贸易不必说,有的岛上,国王一家早早收拾好包袱,只等随船启程,到大明朝贡。
暂时不回大明?
没关系。船队到哪里,咱们跟到哪里。
总之一句话,一颗红心向大明!
次数多了,朱高燧产生出和老爹一样的烦恼,国家强盛,人太出名,有时也愁人。
大明船队在海上宣扬国威时,明朝迎来了番邦使臣朝贡的高峰期。
自永乐九年五月,南京城门前,朝贡的使臣队伍便排成长列。
北方的鞑靼,瓦剌,兀良哈,女真。
南方的暹罗,占城,真腊,老挝。
隔了一座喜马拉雅山的古里,锡兰,柯枝,小葛蓝,加异勒。
乘船前来的旧港,南巫里,爪哇,满剌加,苏门答腊。
一波又一波朝贡队伍抵达应天府,鸿胪寺和光禄寺忙得脚不沾地,会同馆再次-爆-满。
随着朝贡队伍抵达,闻讯赶来的商人也是络绎不绝,客栈房间不够,许多掌柜都挤大通铺,伙计只能在客栈里打地铺。
人一多,问题就多,治安问题频发,五城兵马司指挥和应天府府尹愁得嘴角起泡。
没办法,朱棣下令北京会同馆提前“开张”。女真,朝鲜,白帐汗国,以及立陶宛和莫斯科大公国的使臣,不必进京,直接由北京会同馆接待安排。
“敕汉王驰北京,设宴款待朝贡使节。”
一道敕令,结束了朱高煦的屯田生涯。
朱高煦打心里不想离开宣府,忙活两年,眼看要出成绩,丢开手不管?
舍不得啊!
无奈老爹有令,不走也得走。
换上亲王常服,乘上象辂,望着渐远的玉米地和土豆田,满眼不舍。
沈瑄忙着练兵,徐辉祖卧床养病,压根不理会朝贡的使节。北京行部官员找上门,一句“留待汉王殿下抵达”就被打发。
孟清和也变得忙碌。
永乐八年,皇庄和勋贵庄田播种的玉米土豆已有收获。产量不如想象中喜人,抗旱抗寒的特点却显露无疑。
船队带回的几名“红人”都被留在大明,帮助解决番粮种植期间产生的问题。
通过翻译,孟清和了解到,这些人来自“库斯科王国”。
“库斯科?”
孟伯爷敲敲脑袋,没一点印象。
他对美洲历史并不了解,压根不知道,二十年后,这个还不起眼的国家将会征服整个南美洲西部,统治延续几个世纪,成为美洲三大文明之一,印加帝国。
如果他知道……大概也不会改变什么。顶多露出个吃惊的表情,然后该做什么做什么。
他想要的是美洲的农产品,对生活在那里的人并不感兴趣。至于土地,这是上位者该操-心的事。
自被国公爷开导之后,孟清和清楚知道,很多时候,该糊涂就不能聪明。操心太过,劳心劳力太多,未必是好事。
他现在该想的,是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收成问题。从九哥送来的消息看,今年的收成应该相当不错。
七月之后,孟清和留在军屯的时间越来越长。时常蹲守寻人的换成了定国公。
进入秋收时节,田里的麦稻高粱陆续开始成熟,荒田中种植的玉米也结出手掌长的-棒-穗。
孟清和试着掰下一穗,拨-开,玉米粒算不上饱满,清香的味道却让他笑咧了嘴。
“伯爷?!”
见孟清和生吃玉米,亲卫来不及阻止,脸色骤变,差点上手去抢。
番粮能吃,却也是煮熟下口。没听说可以生吃。
万一吃出问题怎么办?
“没事,我只是尝尝味道,没打算吃。”
孟清和笑笑,将咬过一口的玉米递给亲卫,“我再掰两-棒,回府煮了,大家都尝尝。”
“谢伯爷。”
这片荒田是孟清和的“军田”,上一年开垦,今年方才开始种植。他不愁粮食,干脆全部用来种植玉米。
回城时,恰好遇上从宣府赶来的朱高煦。
见到亲王象辂,孟清和当即下马,上前行礼。半天没声音,抬起头,只见朱高煦目光灼灼,盯着他身后,眼睛眨也不眨。
回头看一眼,明白了。
“高福。”
“卑职在。”
“把你手里的番麦呈给王爷。”
“是。”
接过玉米,朱高煦满意了。
跃身上马,孟清和暗中嘀咕,爱好种粮的汉王,出海抢劫的赵王,没事找邻居打一架的永乐帝……大明果真是个神奇的朝代。
孟伯爷尚且不知,城中还有一个惊喜等着他。
成功从三头身增高为四头身的朱瞻壑,站在城门口,翘首以待。
看到朱高煦的象辂,大眼睛一亮,见到跟在象辂旁的孟清和,小脸顿时笑成一朵花。
“父王!”
朱高煦见到朱瞻壑,疲惫一扫而空。见儿子“扑”过来,笑容满面张开双臂。
不料朱瞻壑行礼之后,中途转向,“少保,我长个了,能拉开铁弓。皇祖父许我到顺天,继续跟着少保读书!”
话落,两个人脸绿了。
一个是被儿子扔在一边的朱高煦,另一个,就是与朱瞻壑一同北上的户部尚书夏元吉。
南京
迁都之议尚未过去多久,各番邦使臣尚未离京,早朝之上,永乐帝又抛出一个大雷。
“为国家社稷,朕-欲-立皇太子。”
立皇太子?
朝堂上静默许久。
早些年,谁提这事都要挨板子,遇上天子心情不好,下锦衣狱,全家流放。这两年大家都学乖了,天子反倒主动提起?
曾支持平王的文臣难免有些不是滋味,可也知道,如今的平王,无论如何担负不起太子重任。
从哪个方面考虑,最合适的人选都是汉王。
大势所驱,天子之意。再坚持已毫无意义。
奉天殿中,群臣跪拜,齐声道:“陛下圣明!”
,如果不是提前得到消息,我会和暴风号的船长一样葬身海底。”
流言越传越广,发展到后来,单是听到“大明船队”四个字,就能让海盗们鸡飞狗跳,惶惶不安。无论多凶狠的海盗,听说大明船队要从自家门前经过,第一反应都是收拾行李搬家跑路。
东西太多,搬不走?不要了!
财宝没了可以再抢,命没了,死抱住金币有什么用!
在大明船队下西洋期间,海商们惊奇发现,往日里肆虐逞凶的海盗突然不见了踪影。
时常有海盗聚集的“黑市”也变得冷冷清清。摊主空闲得直打瞌睡。
“海盗?没有海盗!”
“对,我们这里没有海盗!”
“快走!再问东问西,小心老子揍你!”
海商们面面相觑,有门路的私下打听,才得知“真相”。
自此,众多海商开始视大明船队为“保护神”。有倒霉商船遇上海盗,见躲不过去,船主硬着脖子吼一句“我在明朝有人!”
海盗握刀的手当即就会哆嗦两下。
本打算杀人劫货,最后也只抢劫两箱香料,硬着头皮也不敢杀人。可见“大明”两字威力之巨。
大明船队行经之处,遇上海商船队,不用招呼,立刻有成船的货物送上。
给钱?
不要,坚决不要!若能随船队航行一段路程,熟悉几句大明官话。一船货物算什么,再送一船!
沿途停靠岛屿,道出身份,热情款待,开展贸易不必说,有的岛上,国王一家早早收拾好包袱,只等随船启程,到大明朝贡。
暂时不回大明?
没关系。船队到哪里,咱们跟到哪里。
总之一句话,一颗红心向大明!
次数多了,朱高燧产生出和老爹一样的烦恼,国家强盛,人太出名,有时也愁人。
大明船队在海上宣扬国威时,明朝迎来了番邦使臣朝贡的高峰期。
自永乐九年五月,南京城门前,朝贡的使臣队伍便排成长列。
北方的鞑靼,瓦剌,兀良哈,女真。
南方的暹罗,占城,真腊,老挝。
隔了一座喜马拉雅山的古里,锡兰,柯枝,小葛蓝,加异勒。
乘船前来的旧港,南巫里,爪哇,满剌加,苏门答腊。
一波又一波朝贡队伍抵达应天府,鸿胪寺和光禄寺忙得脚不沾地,会同馆再次-爆-满。
随着朝贡队伍抵达,闻讯赶来的商人也是络绎不绝,客栈房间不够,许多掌柜都挤大通铺,伙计只能在客栈里打地铺。
人一多,问题就多,治安问题频发,五城兵马司指挥和应天府府尹愁得嘴角起泡。
没办法,朱棣下令北京会同馆提前“开张”。女真,朝鲜,白帐汗国,以及立陶宛和莫斯科大公国的使臣,不必进京,直接由北京会同馆接待安排。
“敕汉王驰北京,设宴款待朝贡使节。”
一道敕令,结束了朱高煦的屯田生涯。
朱高煦打心里不想离开宣府,忙活两年,眼看要出成绩,丢开手不管?
舍不得啊!
无奈老爹有令,不走也得走。
换上亲王常服,乘上象辂,望着渐远的玉米地和土豆田,满眼不舍。
沈瑄忙着练兵,徐辉祖卧床养病,压根不理会朝贡的使节。北京行部官员找上门,一句“留待汉王殿下抵达”就被打发。
孟清和也变得忙碌。
永乐八年,皇庄和勋贵庄田播种的玉米土豆已有收获。产量不如想象中喜人,抗旱抗寒的特点却显露无疑。
船队带回的几名“红人”都被留在大明,帮助解决番粮种植期间产生的问题。
通过翻译,孟清和了解到,这些人来自“库斯科王国”。
“库斯科?”
孟伯爷敲敲脑袋,没一点印象。
他对美洲历史并不了解,压根不知道,二十年后,这个还不起眼的国家将会征服整个南美洲西部,统治延续几个世纪,成为美洲三大文明之一,印加帝国。
如果他知道……大概也不会改变什么。顶多露出个吃惊的表情,然后该做什么做什么。
他想要的是美洲的农产品,对生活在那里的人并不感兴趣。至于土地,这是上位者该操-心的事。
自被国公爷开导之后,孟清和清楚知道,很多时候,该糊涂就不能聪明。操心太过,劳心劳力太多,未必是好事。
他现在该想的,是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收成问题。从九哥送来的消息看,今年的收成应该相当不错。
七月之后,孟清和留在军屯的时间越来越长。时常蹲守寻人的换成了定国公。
进入秋收时节,田里的麦稻高粱陆续开始成熟,荒田中种植的玉米也结出手掌长的-棒-穗。
孟清和试着掰下一穗,拨-开,玉米粒算不上饱满,清香的味道却让他笑咧了嘴。
“伯爷?!”
见孟清和生吃玉米,亲卫来不及阻止,脸色骤变,差点上手去抢。
番粮能吃,却也是煮熟下口。没听说可以生吃。
万一吃出问题怎么办?
“没事,我只是尝尝味道,没打算吃。”
孟清和笑笑,将咬过一口的玉米递给亲卫,“我再掰两-棒,回府煮了,大家都尝尝。”
“谢伯爷。”
这片荒田是孟清和的“军田”,上一年开垦,今年方才开始种植。他不愁粮食,干脆全部用来种植玉米。
回城时,恰好遇上从宣府赶来的朱高煦。
见到亲王象辂,孟清和当即下马,上前行礼。半天没声音,抬起头,只见朱高煦目光灼灼,盯着他身后,眼睛眨也不眨。
回头看一眼,明白了。
“高福。”
“卑职在。”
“把你手里的番麦呈给王爷。”
“是。”
接过玉米,朱高煦满意了。
跃身上马,孟清和暗中嘀咕,爱好种粮的汉王,出海抢劫的赵王,没事找邻居打一架的永乐帝……大明果真是个神奇的朝代。
孟伯爷尚且不知,城中还有一个惊喜等着他。
成功从三头身增高为四头身的朱瞻壑,站在城门口,翘首以待。
看到朱高煦的象辂,大眼睛一亮,见到跟在象辂旁的孟清和,小脸顿时笑成一朵花。
“父王!”
朱高煦见到朱瞻壑,疲惫一扫而空。见儿子“扑”过来,笑容满面张开双臂。
不料朱瞻壑行礼之后,中途转向,“少保,我长个了,能拉开铁弓。皇祖父许我到顺天,继续跟着少保读书!”
话落,两个人脸绿了。
一个是被儿子扔在一边的朱高煦,另一个,就是与朱瞻壑一同北上的户部尚书夏元吉。
南京
迁都之议尚未过去多久,各番邦使臣尚未离京,早朝之上,永乐帝又抛出一个大雷。
“为国家社稷,朕-欲-立皇太子。”
立皇太子?
朝堂上静默许久。
早些年,谁提这事都要挨板子,遇上天子心情不好,下锦衣狱,全家流放。这两年大家都学乖了,天子反倒主动提起?
曾支持平王的文臣难免有些不是滋味,可也知道,如今的平王,无论如何担负不起太子重任。
从哪个方面考虑,最合适的人选都是汉王。
大势所驱,天子之意。再坚持已毫无意义。
奉天殿中,群臣跪拜,齐声道:“陛下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