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qg22.com,清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建文四年七月,燕王继皇帝位,诏告天下。
同月,齐泰、黄子澄等建文朝臣人头落地。
杨铎纪纲等人奉命领燕山卫大肆搜捕落网之鱼,凡同名单上的奸臣有关之人,无不提心吊胆,风声鹤唳。
好在方孝孺和景清只是个例,朱棣好杀,却终究没有达到朱元璋的水准。
杀了方孝孺和景清之后,朱棣召见了道衍,君臣两人进行了一次长谈。
或许是道衍和尚的劝说起了效果,也或许是朱棣认为人已经杀得够多了,在将徐辉祖捉拿下狱之后,这场屠杀暂时画上了休止符。
徐辉祖被拿,徐皇后和徐增寿都十分担忧。
徐皇后流着眼泪在朱棣面前求情,徐增寿则想方设法进到牢中见了徐辉祖一面。
以徐辉祖的身份,即便关押进锦衣狱,也没人敢难为他。除了外表憔悴点,精神还算好。
隔着牢门,徐增寿与徐辉祖对面而坐。
兄弟俩没说话,历史上,徐增寿这时已经死了。
“兄长,陛下已经登基,还要固执下去吗? ”
徐辉祖闭口不言语,徐增寿无法,知道自己算是白来一趟。
不过,为了徐家,为了宫中的徐皇后,终有一天兄长的态度会松动。只是要过多久……徐增寿挠头。
说不得,要去道衍大师那里想想办法。
兄长太固执,也是个愁事。徐增寿叹气,很是无奈。
自洪武朝起,论勋贵排位,徐家称第二,无人敢称第一。
徐皇后,代王妃,安王妃,都是徐辉祖的亲妹妹。
燕王登基称帝,徐辉祖从藩王的大舅子升级成为皇帝的大舅子,不出意外,朱棣之后的皇帝铁定是他亲外甥。只要徐家不犯不赦的大罪,荣耀权柄不可估量。这样的身份,已经不单是显赫能够形容了。
可是,在朱棣进城之后,徐辉祖并未露面,也未奉召,而是跪在徐家祠堂中,对新帝避而不见。
皇帝下令,他借口推辞。
以亲情游说,继续沉默不语。
这种态度惹恼了朱棣,当时正逢方孝孺案发,朱棣一声令下,徐辉祖被抓起来,下锦衣狱。
关了大舅子,朱棣又把小舅子叫到身边,满口抱怨,同样都是舅子,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
见朱棣不似真要杀了徐辉祖,徐增寿大着胆子为兄长求情。
徐辉祖带兵和朱棣打仗,是因为当时还拿着建文帝发的工资。
朱棣进城之后跪祠堂,因为脑筋太直,一时间没反应过来。
见朱棣态度有了些许松动,徐增寿继续说道:“陛下,臣的兄长虽未奉召,却也未明言反对陛下。兄长的性格随了臣的父亲,陛下不是也清楚?”
提起魏国公徐达,自己的老丈人,朱棣不好继续发火,瞪了一眼徐增寿。
徐增寿故意笑得赖皮,朱棣没好气的哼了一声,“摆这个样子,是想朕打你板子?”
“臣不敢。臣对陛下之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对陛下的爱戴,如江水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朱棣:“……哪学来的?”
“不敢瞒陛下,两日前,臣拜会了燕山后卫的孟同知,谈话间获益匪浅。”
“你怎么会去见他?”
“孟同知帮过臣一个大忙,臣上门道谢。”
“哦。”
徐增寿欠孟清和一个人情,还是不小的人情,朱棣知道。
杨铎和纪纲在京中的活动,包括助徐增寿脱险,以及孟清和在其中的作用,他都一清二楚。如今摊开在自己面前,是想为孟清和讨赏?
“陛下英明!”徐增寿笑道,“臣就那么点家底,还要养活老婆孩子,想还了孟同知的恩情,只能请陛下帮忙。”
朱棣又瞪了他一眼,哼了一声,“行了,朕知道了。”
“陛下答应了?那顺便也给臣点赏赐?臣好歹也是立了功的。”
朱棣吸气,呼气,再吸气,最终吐出一个字:“滚!”
“臣遵旨。”
徐增寿见好就收,从善如流的滚了。目的已经达到,此时不滚更待何时。
孟清和的赏跑不了,由陛下恩赏远比他赠送金银要好得多。
大哥的头也掉不了,顾念着宫里的徐皇后和三个外甥,天子也不会砍了魏国公的脑袋。
吹了一声口哨,徐增寿心情大好。
原本,他被徐辉祖突然下狱惊到了,整日心焦,没想到这一层,还是孟清和给他提了醒。说到底,徐辉祖和朱棣打仗是尽本分。燕王进京后,他只是避入祠堂,沉默以对,自始至终没有发表任何反对燕王的言论。不奉召,可以尽量往家庭内部矛盾上靠拢,如此,魏国公应当性命无忧。
所谓旁观者明,徐增寿看不透的东西,经过孟清和的反洗,顿时如醍醐灌顶,一下给他点透了,这份人情不亚于孟清和曾借杨铎的手救了他一命。
人情啊。
步出皇宫,看着宫门在身后合拢,徐增寿长出一口气,只要徐家还在,大哥能从锦衣狱出来,欠下再多的人情也无所谓。
自己还不了,不是还有皇帝宝座上的姐夫?
陛下应该十分乐意帮徐家还人情,这可是个对臣下示恩的好机会,还是两方示恩。
想到这里,徐增寿表情一变,难不成,孟清和在提醒他时就想到了这个?
先帮忙,再卖人情,进而给皇帝拉拢人心的机会。
多智近妖……不愧是道衍的徒弟。
正在演武场看沈瑄练枪的孟清和突然打了个喷嚏,揉揉鼻子,谁在念叨他?
沈瑄回头看他,孟清和忙道:“指挥,不要停,继续!”
沈瑄:“……”
黑眸微沉,枪如游龙,无端的带上了一股杀气。
孟清和摸摸鼻子,他说错话了?
没有啊?
想不明白的结果是,当夜,草原狼大开杀戒,某只狐狸的脖颈和肩后留下了数枚牙印。
孟清和呲牙,他还是伤员!
沈瑄挑眉,那又如何?他可是斟酌过力道,且相当“守礼”。
孟清和:“……”
好吧,不能和侯二代讲理。
秋七月壬午朔,朱棣大祀天地于南郊,再祭太庙。
同月,复太-祖成法,凡建文朝因反对周礼被罢免者一概复官。周礼派和太-祖派的争论至此划上句号。没了领军人物方孝孺,周礼派受到了严重打击。意志坚定的为建文帝殉节,其余人多改变理念,重投太-祖成法的怀抱。
没有殉节又固执己见的,大多没什么好下场。
朱棣不是朱允炆,敢和他鸡蛋撞石头,头破血流是肯定的。
况且,对于恢复周礼一事,朝中本就存在争论,如今被朱棣一刀切也没什么不好。
早朝不再像个菜市场,大臣们不必为一个官职该是几品争论不休,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本质工作中,于国于民都是利好。按照洪武帝的话来说,拿着老子的工资就得给老子办事!每天想七想八不办实事,统统拖下去砍了!
朱棣没像老爹一样几乎杀光朝中的大臣,只用实际行动让有资格站在奉天殿中的人明白,建文朝的日子过去了,装鹌鹑消极怠工的路也堵死了,在其位谋其政,想白拿工资?掂量一下脖子是不是够硬。
大臣们很快发现,继工作狂洪武帝之后,皇位上又出现了另一个朱扒皮。
抖起来的文臣开始变得小心,被压制了四年的勋贵和武将们颇有扬眉吐气之感。
一朝天子一朝臣,朱棣和朱元璋一样,人杀得多了,也就不在乎多少人骂他了。
大不了给史官提个醒,下笔的时候多想想,该用春秋笔法的就别用记实手法,该美化该颂扬的绝不能吝惜笔墨。对天子不利的言辞,能少两个字就别少一个字。
在这种大环境之下,能当做神话故事和八卦周刊诵读的《明太宗实录》正式出炉。比起朱棣下令重修的《明太-祖实录》,《明太祖实录》的艺术性拔高了数个层次,真实性却要打个折扣。
谁让朱棣是皇帝,还是大明历史上唯二杀文臣杀得无比顺手的皇帝?
说来也奇怪,朱元璋和朱棣杀官如麻,朝廷的运作却如加足了燃料的火车,轰隆隆往前飞驰,到站都不停一下,上不去的人只能跳着脚,在火车后边紧追。追上了,有可能成为一代名臣。追不上的只能安慰自己,非吾无才,朝中无伯乐,天子不用而已。
换成皇帝对文官无比和蔼,被骂也笑脸相迎时,官员们的工作效率却像是老牛拉破车,鞭子甩出花来也不见挪动一下,动不动还要倒退两步。具体参见崇祯帝,真心勤政,也真心倒霉。
所以说,历史和人心当真是个奇怪的东西,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时间,压根没法用常理来推断。
八月癸巳,朱棣将朱允炆的三个... -->>
建文四年七月,燕王继皇帝位,诏告天下。
同月,齐泰、黄子澄等建文朝臣人头落地。
杨铎纪纲等人奉命领燕山卫大肆搜捕落网之鱼,凡同名单上的奸臣有关之人,无不提心吊胆,风声鹤唳。
好在方孝孺和景清只是个例,朱棣好杀,却终究没有达到朱元璋的水准。
杀了方孝孺和景清之后,朱棣召见了道衍,君臣两人进行了一次长谈。
或许是道衍和尚的劝说起了效果,也或许是朱棣认为人已经杀得够多了,在将徐辉祖捉拿下狱之后,这场屠杀暂时画上了休止符。
徐辉祖被拿,徐皇后和徐增寿都十分担忧。
徐皇后流着眼泪在朱棣面前求情,徐增寿则想方设法进到牢中见了徐辉祖一面。
以徐辉祖的身份,即便关押进锦衣狱,也没人敢难为他。除了外表憔悴点,精神还算好。
隔着牢门,徐增寿与徐辉祖对面而坐。
兄弟俩没说话,历史上,徐增寿这时已经死了。
“兄长,陛下已经登基,还要固执下去吗? ”
徐辉祖闭口不言语,徐增寿无法,知道自己算是白来一趟。
不过,为了徐家,为了宫中的徐皇后,终有一天兄长的态度会松动。只是要过多久……徐增寿挠头。
说不得,要去道衍大师那里想想办法。
兄长太固执,也是个愁事。徐增寿叹气,很是无奈。
自洪武朝起,论勋贵排位,徐家称第二,无人敢称第一。
徐皇后,代王妃,安王妃,都是徐辉祖的亲妹妹。
燕王登基称帝,徐辉祖从藩王的大舅子升级成为皇帝的大舅子,不出意外,朱棣之后的皇帝铁定是他亲外甥。只要徐家不犯不赦的大罪,荣耀权柄不可估量。这样的身份,已经不单是显赫能够形容了。
可是,在朱棣进城之后,徐辉祖并未露面,也未奉召,而是跪在徐家祠堂中,对新帝避而不见。
皇帝下令,他借口推辞。
以亲情游说,继续沉默不语。
这种态度惹恼了朱棣,当时正逢方孝孺案发,朱棣一声令下,徐辉祖被抓起来,下锦衣狱。
关了大舅子,朱棣又把小舅子叫到身边,满口抱怨,同样都是舅子,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
见朱棣不似真要杀了徐辉祖,徐增寿大着胆子为兄长求情。
徐辉祖带兵和朱棣打仗,是因为当时还拿着建文帝发的工资。
朱棣进城之后跪祠堂,因为脑筋太直,一时间没反应过来。
见朱棣态度有了些许松动,徐增寿继续说道:“陛下,臣的兄长虽未奉召,却也未明言反对陛下。兄长的性格随了臣的父亲,陛下不是也清楚?”
提起魏国公徐达,自己的老丈人,朱棣不好继续发火,瞪了一眼徐增寿。
徐增寿故意笑得赖皮,朱棣没好气的哼了一声,“摆这个样子,是想朕打你板子?”
“臣不敢。臣对陛下之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对陛下的爱戴,如江水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朱棣:“……哪学来的?”
“不敢瞒陛下,两日前,臣拜会了燕山后卫的孟同知,谈话间获益匪浅。”
“你怎么会去见他?”
“孟同知帮过臣一个大忙,臣上门道谢。”
“哦。”
徐增寿欠孟清和一个人情,还是不小的人情,朱棣知道。
杨铎和纪纲在京中的活动,包括助徐增寿脱险,以及孟清和在其中的作用,他都一清二楚。如今摊开在自己面前,是想为孟清和讨赏?
“陛下英明!”徐增寿笑道,“臣就那么点家底,还要养活老婆孩子,想还了孟同知的恩情,只能请陛下帮忙。”
朱棣又瞪了他一眼,哼了一声,“行了,朕知道了。”
“陛下答应了?那顺便也给臣点赏赐?臣好歹也是立了功的。”
朱棣吸气,呼气,再吸气,最终吐出一个字:“滚!”
“臣遵旨。”
徐增寿见好就收,从善如流的滚了。目的已经达到,此时不滚更待何时。
孟清和的赏跑不了,由陛下恩赏远比他赠送金银要好得多。
大哥的头也掉不了,顾念着宫里的徐皇后和三个外甥,天子也不会砍了魏国公的脑袋。
吹了一声口哨,徐增寿心情大好。
原本,他被徐辉祖突然下狱惊到了,整日心焦,没想到这一层,还是孟清和给他提了醒。说到底,徐辉祖和朱棣打仗是尽本分。燕王进京后,他只是避入祠堂,沉默以对,自始至终没有发表任何反对燕王的言论。不奉召,可以尽量往家庭内部矛盾上靠拢,如此,魏国公应当性命无忧。
所谓旁观者明,徐增寿看不透的东西,经过孟清和的反洗,顿时如醍醐灌顶,一下给他点透了,这份人情不亚于孟清和曾借杨铎的手救了他一命。
人情啊。
步出皇宫,看着宫门在身后合拢,徐增寿长出一口气,只要徐家还在,大哥能从锦衣狱出来,欠下再多的人情也无所谓。
自己还不了,不是还有皇帝宝座上的姐夫?
陛下应该十分乐意帮徐家还人情,这可是个对臣下示恩的好机会,还是两方示恩。
想到这里,徐增寿表情一变,难不成,孟清和在提醒他时就想到了这个?
先帮忙,再卖人情,进而给皇帝拉拢人心的机会。
多智近妖……不愧是道衍的徒弟。
正在演武场看沈瑄练枪的孟清和突然打了个喷嚏,揉揉鼻子,谁在念叨他?
沈瑄回头看他,孟清和忙道:“指挥,不要停,继续!”
沈瑄:“……”
黑眸微沉,枪如游龙,无端的带上了一股杀气。
孟清和摸摸鼻子,他说错话了?
没有啊?
想不明白的结果是,当夜,草原狼大开杀戒,某只狐狸的脖颈和肩后留下了数枚牙印。
孟清和呲牙,他还是伤员!
沈瑄挑眉,那又如何?他可是斟酌过力道,且相当“守礼”。
孟清和:“……”
好吧,不能和侯二代讲理。
秋七月壬午朔,朱棣大祀天地于南郊,再祭太庙。
同月,复太-祖成法,凡建文朝因反对周礼被罢免者一概复官。周礼派和太-祖派的争论至此划上句号。没了领军人物方孝孺,周礼派受到了严重打击。意志坚定的为建文帝殉节,其余人多改变理念,重投太-祖成法的怀抱。
没有殉节又固执己见的,大多没什么好下场。
朱棣不是朱允炆,敢和他鸡蛋撞石头,头破血流是肯定的。
况且,对于恢复周礼一事,朝中本就存在争论,如今被朱棣一刀切也没什么不好。
早朝不再像个菜市场,大臣们不必为一个官职该是几品争论不休,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本质工作中,于国于民都是利好。按照洪武帝的话来说,拿着老子的工资就得给老子办事!每天想七想八不办实事,统统拖下去砍了!
朱棣没像老爹一样几乎杀光朝中的大臣,只用实际行动让有资格站在奉天殿中的人明白,建文朝的日子过去了,装鹌鹑消极怠工的路也堵死了,在其位谋其政,想白拿工资?掂量一下脖子是不是够硬。
大臣们很快发现,继工作狂洪武帝之后,皇位上又出现了另一个朱扒皮。
抖起来的文臣开始变得小心,被压制了四年的勋贵和武将们颇有扬眉吐气之感。
一朝天子一朝臣,朱棣和朱元璋一样,人杀得多了,也就不在乎多少人骂他了。
大不了给史官提个醒,下笔的时候多想想,该用春秋笔法的就别用记实手法,该美化该颂扬的绝不能吝惜笔墨。对天子不利的言辞,能少两个字就别少一个字。
在这种大环境之下,能当做神话故事和八卦周刊诵读的《明太宗实录》正式出炉。比起朱棣下令重修的《明太-祖实录》,《明太祖实录》的艺术性拔高了数个层次,真实性却要打个折扣。
谁让朱棣是皇帝,还是大明历史上唯二杀文臣杀得无比顺手的皇帝?
说来也奇怪,朱元璋和朱棣杀官如麻,朝廷的运作却如加足了燃料的火车,轰隆隆往前飞驰,到站都不停一下,上不去的人只能跳着脚,在火车后边紧追。追上了,有可能成为一代名臣。追不上的只能安慰自己,非吾无才,朝中无伯乐,天子不用而已。
换成皇帝对文官无比和蔼,被骂也笑脸相迎时,官员们的工作效率却像是老牛拉破车,鞭子甩出花来也不见挪动一下,动不动还要倒退两步。具体参见崇祯帝,真心勤政,也真心倒霉。
所以说,历史和人心当真是个奇怪的东西,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时间,压根没法用常理来推断。
八月癸巳,朱棣将朱允炆的三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