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bqg22.com,血淬中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勇兼备的人才,我们还是应当不遗余力地将其争取过来。”
翁同龢这番透彻入理的分析,打消了光绪心中产生的那一点儿疑虑。他点了点头,决然地说道:“好吧!明天军机议事的时候,师傅借着俄国人要求在旅顺、大连增开通商口岸的事由,将在此建立‘经济特区’的设想提一下。如果实在争执不下,不妨就报到太后那里做最后的定夺。只要能一雪前耻,让大清中兴,朕就是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会坚持走下去。”
第二天的军机议事果然争执的非常厉害,尽管每一个人都认为在旅顺、大连设立‘经济特区’既可以给俄国人的无理要求一个说法,又可以对即将开始的经济改革进行尝试,是一个很不错的想法,但是对祖宗规矩不可变的执着以及对“经济特区”这个新生事物的无知,让庆亲王奕匡、礼亲王世铎和刚毅几人反对得异常坚决。而作为首辅军机大臣的恭亲王奕訢以及历来与翁同龢、李鸿藻唱反调的孙毓汶、徐用仪虽然没有反对,但也因此问题过于敏感,明显存在着一些疑虑和顾忌。最后,在几经争执不果的情况下,众人只得按翁同龢的提议奏请太后进行定夺。
军机议事散去之后,翁同龢又处理了一些日常事务,然后便派人去传召早已守候在宫外多时的冯华。冯华进京十余日,终于在毓庆宫上书房见到了此次京师之行迟迟未能见到的主角光绪皇帝。
光绪给冯华的印象完全不同于慈禧,少了一种让人窒息的压迫感,却多了几分亲近与自然。他身材瘦削挺拔,本就白净的肤色由于身体虚弱而显得不是很健康。面带微笑稍显稚气的面容、清澈似水的褐色眼睛、满清宗室所特有的“隆准”式高高鼻梁以及刻画分明的下颌让光绪看起来别有一种迷人的魅力。由于不是在正式场合进行接见,光绪今天穿的很随意。头上带着一顶绣有金色花纹的黑缎子围帽,帽顶上有一颗用丝带打就的结子;身上穿的是一件淡蓝色长袍,上面罩着一件直垂到脚尖的淡红色比甲;脚上穿的是一双黑缎做的“粉底朝靴”
当翁同龢引着冯华走近毓庆宫书房时,光绪的心情不由得一阵激动:自从那日得到“青苔峪大捷”的消息以来,冯华的名字就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中。正是这个横空出世的神奇年轻人,让自己于穷途末路之时看到了大清未来的希望,也让自己保留了最后一丝尊严。一次又一次,冯华带给自己的都是不尽的惊奇与希望,不知不觉间自己已经把冯华和他的义勇军当作了大清国的中流砥柱。
看到冯华在御案前跪倒请安,光绪从龙椅上站起身来:“冯爱卿快快请起,朕渴望见你久矣!”光绪简简单单的两句话,说的却是那样真挚和动情,以至于冯华也听得心中一暖,油然升起了一股亲近之感。
恭恭敬敬地立起身形,冯华面带着感动之色说道:“臣亦无时无刻都在思念着皇上!自来到京师闻知皇上为国事操劳成疾,臣心中一直忧心不已,每日都企望皇上的病能早日安康。今日终能一睹圣颜,冯华欣喜之极。”
冯华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后,面对着生存的压力,城府越发的深沉起来。遇到事情不但镇静自若、喜怒不形之于色,而且是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应对的十分得体。就像刚才那几句亦真亦假的官样文章,他说得也是情真意切、自然而然,一点儿都没有滞涩之感。
从御案后走出,光绪一面呼叫小太监“赐座”一面快步来到冯华面前,执起他的手说道:“今日不算正式拜见,大家都不必太过拘束。翁师傅、冯爱卿咱们坐下详谈。”
君臣三人间的谈话气氛异常轻松、自然,毓庆宫中不时传来三人轻快的笑声。详尽听取完义勇军在辽东的情况以及冯华的改革变法思路后,光绪终于忍不住把话题转到了一直萦绕在他心中的台湾问题上:“朕听翁师傅言道,卿对割台之事还有一些设想,可否为朕细细讲说一番?”
“皇上,此事事关重大,切不可走漏了风声,可否将闲杂人等都支开?”冯华压低声音说道。
点了点头,光绪答道:“此事翁师傅已经转告过朕,朕也提前向众人吩咐过无重大事情不得靠近上书房,卿尽管放心!”
关于“组织志愿军,渡海援台,拖垮倭寇”的具体细节,冯华这些天考虑了许多,现在已经基本上有了一个大致的设想。整理了一下思路,冯华说道:“臣分析的‘倭寇如今也已是强弩之末’的观点想来皇上已经知道了,所以此战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一个‘拖’字。只要能长时间将倭寇拖入台湾这个泥潭,至多不过两年,倭寇的经济就会支撑不下去,台湾将极有可能重新回归大清。不过,此事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实施起来却难度极大,具体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组织志愿军渡海援台决不可公开进行,否则不但可能遭到太后以及一些主和大臣的反对,而且也会给倭寇造成口实,进而引起泰西列强的干涉;二、鉴于补给困难的原因,志愿军渡海的人数不宜过多。虽然咱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对志愿军和台湾各地义军进行资助,但毕竟不能明着进行,而且目前倭寇在海上拥有绝对的制海权,一旦他们注意到这一点,将会极大地增加补给的困难;三、此次台湾之役将是以台湾一省之力与整个日本作战,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从各方面来说咱们都处于绝对的下风。”
冯华的这一番分析,让光绪和翁同龢听得心都凉了,刚刚燃起来的热情一下子就熄灭了下去。冯华说的都是事实,照此分析这场战争要想打赢不是比登天还难。唉!本以为台湾的命运尚有挽回的余地,现在看来很可能只是空欢喜一场罢了。
望着光绪和翁同龢面如死灰般的苦脸,冯华正容说道:“刚才冯华分析的只是此战的不利之处,咱们亦还有许多有利的因素可以利用。有道是‘事在人为’,只要谋划精细、组织得力,就算是困难重重,也未尝没有获胜的可能。再说,台湾本来已经割让给了倭奴,咱们此番谋划不过是‘尽人事而听天命’罢了。能成功则功德圆满,即使失败也不必垂头丧气,毕竟我们已经尽了力。而且不论此战胜负如何,都会大大消耗小日本的国力、给倭寇以沉重的打击。不知皇上、翁大人以为冯华的这些想法如何?”
如同醍醐灌顶、当头棒喝一般,光绪和翁同龢立时就从刚才的悲观情绪中摆脱了出来。“是啊!现在不过是‘死马当活马医’,又有什么可患得患失的。”相互对视了一眼,两人不由得同时赫然一笑。
重新焕发出神采之后,光绪激昂地说道:“冯爱卿,就如你所说‘事在人为’,只要我们尽力了,就没什么好遗憾的。来,再具体说说咱们有何有利之处以及究竟该如何组织此次战役。朕这一次绝不会轻言放弃!”
微微一笑,冯华向光绪与翁同龢娓娓道出了自己殚精竭虑谋划出的‘渡海援台’作战方案
勇兼备的人才,我们还是应当不遗余力地将其争取过来。”
翁同龢这番透彻入理的分析,打消了光绪心中产生的那一点儿疑虑。他点了点头,决然地说道:“好吧!明天军机议事的时候,师傅借着俄国人要求在旅顺、大连增开通商口岸的事由,将在此建立‘经济特区’的设想提一下。如果实在争执不下,不妨就报到太后那里做最后的定夺。只要能一雪前耻,让大清中兴,朕就是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会坚持走下去。”
第二天的军机议事果然争执的非常厉害,尽管每一个人都认为在旅顺、大连设立‘经济特区’既可以给俄国人的无理要求一个说法,又可以对即将开始的经济改革进行尝试,是一个很不错的想法,但是对祖宗规矩不可变的执着以及对“经济特区”这个新生事物的无知,让庆亲王奕匡、礼亲王世铎和刚毅几人反对得异常坚决。而作为首辅军机大臣的恭亲王奕訢以及历来与翁同龢、李鸿藻唱反调的孙毓汶、徐用仪虽然没有反对,但也因此问题过于敏感,明显存在着一些疑虑和顾忌。最后,在几经争执不果的情况下,众人只得按翁同龢的提议奏请太后进行定夺。
军机议事散去之后,翁同龢又处理了一些日常事务,然后便派人去传召早已守候在宫外多时的冯华。冯华进京十余日,终于在毓庆宫上书房见到了此次京师之行迟迟未能见到的主角光绪皇帝。
光绪给冯华的印象完全不同于慈禧,少了一种让人窒息的压迫感,却多了几分亲近与自然。他身材瘦削挺拔,本就白净的肤色由于身体虚弱而显得不是很健康。面带微笑稍显稚气的面容、清澈似水的褐色眼睛、满清宗室所特有的“隆准”式高高鼻梁以及刻画分明的下颌让光绪看起来别有一种迷人的魅力。由于不是在正式场合进行接见,光绪今天穿的很随意。头上带着一顶绣有金色花纹的黑缎子围帽,帽顶上有一颗用丝带打就的结子;身上穿的是一件淡蓝色长袍,上面罩着一件直垂到脚尖的淡红色比甲;脚上穿的是一双黑缎做的“粉底朝靴”
当翁同龢引着冯华走近毓庆宫书房时,光绪的心情不由得一阵激动:自从那日得到“青苔峪大捷”的消息以来,冯华的名字就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中。正是这个横空出世的神奇年轻人,让自己于穷途末路之时看到了大清未来的希望,也让自己保留了最后一丝尊严。一次又一次,冯华带给自己的都是不尽的惊奇与希望,不知不觉间自己已经把冯华和他的义勇军当作了大清国的中流砥柱。
看到冯华在御案前跪倒请安,光绪从龙椅上站起身来:“冯爱卿快快请起,朕渴望见你久矣!”光绪简简单单的两句话,说的却是那样真挚和动情,以至于冯华也听得心中一暖,油然升起了一股亲近之感。
恭恭敬敬地立起身形,冯华面带着感动之色说道:“臣亦无时无刻都在思念着皇上!自来到京师闻知皇上为国事操劳成疾,臣心中一直忧心不已,每日都企望皇上的病能早日安康。今日终能一睹圣颜,冯华欣喜之极。”
冯华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后,面对着生存的压力,城府越发的深沉起来。遇到事情不但镇静自若、喜怒不形之于色,而且是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应对的十分得体。就像刚才那几句亦真亦假的官样文章,他说得也是情真意切、自然而然,一点儿都没有滞涩之感。
从御案后走出,光绪一面呼叫小太监“赐座”一面快步来到冯华面前,执起他的手说道:“今日不算正式拜见,大家都不必太过拘束。翁师傅、冯爱卿咱们坐下详谈。”
君臣三人间的谈话气氛异常轻松、自然,毓庆宫中不时传来三人轻快的笑声。详尽听取完义勇军在辽东的情况以及冯华的改革变法思路后,光绪终于忍不住把话题转到了一直萦绕在他心中的台湾问题上:“朕听翁师傅言道,卿对割台之事还有一些设想,可否为朕细细讲说一番?”
“皇上,此事事关重大,切不可走漏了风声,可否将闲杂人等都支开?”冯华压低声音说道。
点了点头,光绪答道:“此事翁师傅已经转告过朕,朕也提前向众人吩咐过无重大事情不得靠近上书房,卿尽管放心!”
关于“组织志愿军,渡海援台,拖垮倭寇”的具体细节,冯华这些天考虑了许多,现在已经基本上有了一个大致的设想。整理了一下思路,冯华说道:“臣分析的‘倭寇如今也已是强弩之末’的观点想来皇上已经知道了,所以此战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一个‘拖’字。只要能长时间将倭寇拖入台湾这个泥潭,至多不过两年,倭寇的经济就会支撑不下去,台湾将极有可能重新回归大清。不过,此事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实施起来却难度极大,具体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组织志愿军渡海援台决不可公开进行,否则不但可能遭到太后以及一些主和大臣的反对,而且也会给倭寇造成口实,进而引起泰西列强的干涉;二、鉴于补给困难的原因,志愿军渡海的人数不宜过多。虽然咱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对志愿军和台湾各地义军进行资助,但毕竟不能明着进行,而且目前倭寇在海上拥有绝对的制海权,一旦他们注意到这一点,将会极大地增加补给的困难;三、此次台湾之役将是以台湾一省之力与整个日本作战,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从各方面来说咱们都处于绝对的下风。”
冯华的这一番分析,让光绪和翁同龢听得心都凉了,刚刚燃起来的热情一下子就熄灭了下去。冯华说的都是事实,照此分析这场战争要想打赢不是比登天还难。唉!本以为台湾的命运尚有挽回的余地,现在看来很可能只是空欢喜一场罢了。
望着光绪和翁同龢面如死灰般的苦脸,冯华正容说道:“刚才冯华分析的只是此战的不利之处,咱们亦还有许多有利的因素可以利用。有道是‘事在人为’,只要谋划精细、组织得力,就算是困难重重,也未尝没有获胜的可能。再说,台湾本来已经割让给了倭奴,咱们此番谋划不过是‘尽人事而听天命’罢了。能成功则功德圆满,即使失败也不必垂头丧气,毕竟我们已经尽了力。而且不论此战胜负如何,都会大大消耗小日本的国力、给倭寇以沉重的打击。不知皇上、翁大人以为冯华的这些想法如何?”
如同醍醐灌顶、当头棒喝一般,光绪和翁同龢立时就从刚才的悲观情绪中摆脱了出来。“是啊!现在不过是‘死马当活马医’,又有什么可患得患失的。”相互对视了一眼,两人不由得同时赫然一笑。
重新焕发出神采之后,光绪激昂地说道:“冯爱卿,就如你所说‘事在人为’,只要我们尽力了,就没什么好遗憾的。来,再具体说说咱们有何有利之处以及究竟该如何组织此次战役。朕这一次绝不会轻言放弃!”
微微一笑,冯华向光绪与翁同龢娓娓道出了自己殚精竭虑谋划出的‘渡海援台’作战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