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bqg22.com,将军镇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台阶表面的水泥已经破裂,露出底下的砖头。砖缝间结满了青苔。小丁顾不得许多,一屁股在上面坐下来。他身后是一幢旧平屋。黑瓦屋顶上长了草、窗子碎了好几块玻璃,门上的铁皮锈烂了。这是副镇长老杨的家。
小丁是打听了一上午才找到这里的。原本就打不起精神,现在更是累了。
已经过了中午下班的时间。附近陆陆续续有下学的伢子、下工的大人在回家。自行车铃声、开门声、人们的大呼小叫,一片乱响,很兴奋。镇子上一眼就可以看出两类人:一类是镇上的合法居民,拿“国营”工资,在“国营”打米打油(小镇人把公家的单位如机关、工厂、商店等一津称为“国营”)。这类人走路说话,眼角眉梢到处是城里人的骄傲。另一类是镇外吃农业粮的人。他们到镇上来赶集、做小工或走亲,多少都有些畏缩、委琐、或者眼红甚至憎恨的神情。小丁在他们中间是一种很尴尬的角色。他的来历,他的作派,让大家都认他作城里人。但他吃的是乡下饭,做的是乡下事。他像城里人一样看不起乡下人(这真是“再教育”的失败),又像乡下人一样仇视城里人(这似乎又是“再教育”的成功)。这使得他在看待小镇和小镇人的时候,常常怀了一种揶揄的心情。比方他在日记中这样描绘小镇:
镇子上有两条至十字状交叉的大街。这两条街宽得足以(在乍“只能”)驰过一辆吉普车,加起来足有(在乍“只有”)六百公尺长。零零落落地嵌着青石子气的路面(青石板据传是明代官道的遗迹),以及从两边的门头上冲出来的、油漆斑剥的小吊楼,都在向人们炫耀着自己的长寿。
一条小河环绕着这美丽(?)的乡镇。它所以叫作河,是因为它具备河的一般特点:有从地面四支的河床,还有水。这些在河床中间弯弯曲曲地流淌的河水,足以(应作“只能”)浸过你的脚背。这条河,给小镇的人们带来了无穷的好处(?!)。比如,把垃圾倒在这里,那是再方便不过的了。美中不足的是,如果每年春末夏初的山洪,没有咆哮着把这些垃圾冲干净的话,那么,一到干燥的刮风天气,垃圾就飞扬起来,同从路面上卷起来的尘土一起,在小镇的天空上,快活地旋着,然后纷纷扬扬地又落回到各家各户的门前,院内。
这反讽显示出来的心理的扭曲是再明显不过的了。
此刻的小丁尽力不去看小镇的“美丽”河山,不去听周围的“国营”喧嚣,眼睛呆呆地盯着面前的一大片泥泞和水已。一群受了惊吓的鸭子“嘎嘎”窜过,在水达上溅起雾似的水花。一只因为爱情而疯狂的公鸡竖着血红的冠,坚挺地伸展了一边翅膀追着母鸡发骚。附近的一个墙角下,一头老母猪懒睡着,极惬意地哼哼唧唧。三月天气,很暖和,只是天阴阴的,不见太阳。这很像小丁的心思,闷闷的,但含了些希望。
小丁刚刚做了场恶梦。
二
省革命委员会成立之后,抓工业、抓农业,县县都开矿山,办钢铁厂、化肥厂、砖瓦厂、水泥厂;公社学习大寨好榜样,大搞八字头上一口塘。普天之下很快就是欣欣向荣的太平盛世景象。
盛世修史,原是历朝历代的通例。省革委主任于是下令:枪杆子、笔杆子,夺取政权靠这两杆子,巩固政权也要靠这两杆子。要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大张旗鼓大歌大颂新生红色政权。并且作了极具体的部署,打“三大战役”:出一部书;建一个馆;拍一部片子。前一个战役是后两个战役的基础:先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胜利成果用文字一篇一篇记录下来,编成一部书。再根据这部书提供的材料,建一个展览馆,拍一部纪录片。
这部书怎样撰写编辑,首长也有明确具体的指示:书名定为全省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伟大胜利成果三百例,顾名思义就是在全省范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伟大胜利成果中选拔三百个例子,每例写成一篇文章,简称三百例。二百九十九例不行,三百零一例也不行。减之一分太瘦,增之一分太肥。每篇限于一千五百字,长了是裹脚布,短了是卫生巾。每例选材要精,题目要新,意义要深。必须具备一个动人情节,树立一个英模人物,造出一句闪光语言——也就是让人过目不忘、刻骨铭心、朗朗上口,可以流传的格言警句。
号令既出,全省风云雷动,上下为之色变。各级各地层层发动,层层组织,层层推荐,层层筛选,全力以赴争取候选资格,以进入省城参加最后会战。一时间,干部们相逢于道,不问“吃了没有”而问“上了没有”“上”就是上三百例。下级有事找领导,领导先问:是不是上三百例的事?是,就来汇报;不是,不要找我。领导衡量下级工作,只有一个标准,能不能上三百例。能,提拔重用;不能,累死也枉然。
小镇好在大搞八字头上一口塘在全省带了头,题材上先就过了硬。
根据这个农业省丘陵山地多的特点,省革委主任亲自确定了一个改天换地的战略,概括起来是个顺口溜:“八字头上一口塘,周围栽树满山岗,中间一条机耕道,新村建在山边上。”就是在两条山丘的上方拦坝筑水库,水库下边的田垅中间修机耕道。先前田成中间的村庄全部拆迁到山丘脚下去,建成像军队营房一样整齐的新村。简称“大搞八字头上一口塘”
进行了全省动员,社社队队都必须大搞八字头上一口塘,不搞的按反革命论处。
小镇除了镇子之外,就有一个先前叫“李八碗”后来改作“东方红”的种蔬菜的农业大队(小丁就在这里插队),而且在平版上,没有山丘,也就搞不成八字头上一口塘。但镇长还是不折不扣认真贯彻落实了上级的战略部署。抓得早、抓得狠,真的给他抓出了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典型。
这样改天换地的事,做起来谈何容易。面对天大的困难,镇长硬是以泰山压顶不弯腰、粉身碎骨何所惧的英雄气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打开了缺口。
新村建好之后,省革委主任亲自到小镇来召开了全省的建新村现场会。
这样的英雄人物,这样的光辉业绩,进三百例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只是全县革命干部的队伍中,苦于找不到几支像样的笔杆子。写三百例,到底比不得平时写报道或写总结,拿了别家的报纸或上年的总结抄抄就可以交差的。写三百例等于考状元,是皇上开的殿试,哪里是呵卵泡,开玩笑的事!
当然,要找,不是一个没有,但政治上都多少有些疤迹,让他们进无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域总觉得不放心。研究来研究去,军人出身的县革委主任没有了耐性,一拍桌子说,研究个xx巴,我看就让他们几个上。
其他领导同志也就赶紧表态:完全同意!还怕他们翻了天么。
县革委主任补充说:对反革命分子也要给出路么。这几个人,我们是用他们一技之长。有问题,找个得力的人看住就是。也可以告诉他们,弄好了,会考虑调他们上来。
大家对县革委主任的政策水平和斗争策略都叹服,决议随之形成。
三
根据县革委会领导班子的决议成立了“县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伟大胜利三百例写作组”组长是县革委政治部下属的宣传组组长小冯。小冯其实快四十岁了。因为在机关呆得久,许多人是看着他长大的。他的脸又白净,且少皱纹,让别人无法改口喊他“老冯”他也喜欢别人喊他“小冯”说是亲切。比他年轻的他的下级喊他“冯组长”他也说,莫喊职务,就喊“小冯”让那些人颇为难。小冯是老县委的文书,聪明灵活,很讨人喜欢。就是文革,机关里乱成一团,乱完了,他依旧还是讨人喜欢。新生红色政权成立,老县委的人走的走,降的降,有些人没了踪影,唯他是得了提拔的。他当了许多年文书,从来没有写完过一个报告。但是他嘴乖,人缘好,经他三磨两缠,就有人代劳了。他却又偏喜爱舞文弄墨。有事无事,总是冥思苦想,夜里常熬到油干尽,写诗作赋。一写就是几百行,几千行。走在路上,时常见一个熟人就把人家拦住,说我有一首诗,念给你听,你务必指点指点,不吝赐教。然后他就不由分说地翻了白眼,背诵起来。起先人们还尽可能耐心地听一会,再讲几句“不错,不错”之类的客气话,只求脱身。后来,只要迎面看见他,刚打完招呼,马上就说“很好,很好”便赶紧落荒而去。他听了这些反映,更添了百倍的自信,也就更加辛勤努力地走文豪的路。他的那些杰作,大多发表在机关逢年过节和什么纪念日的特刊上。特刊出来,他便一只手托起另一只夹烟的手,在特刊前站上老半天,让烟雾弥漫了全脸,极陶醉地沉浸在自己艺术创造的幸福中。平时说话,他也都尽量注意合辙押韵。讲工作方法,就说,调查研究是个宝,群众路线最重要;讲个人修养,就说,党是春雨我是苗,有了成绩不骄傲,等等。他对诗也确有研究,研究对象只有一个,便是领袖的诗词。已经公开发表和红卫兵传单上流传出来的那些,他都能倒背如流。而且晓得有几多首是写于本省的;或写的是跟本省的人事有关的,各占领袖全部诗词作品的百分之多少等等。统计很是精确,是这方面研究的权威。让小冯来当三百例写作组的组长,看管另外几个人,自然是再合适不过的。
写作组的另外几个人分别是艾老、老董和小丁。艾老是镇小学的赤脚老师,先前在外地一座矿山的子弟学校教书。六十年代初写过一个剧本,在全系统的文艺汇演中得了头等奖,名字和照片登了报。却惹了祸,老籍地方政府和社教工作队来函,指他为漏划并逃亡隐匿的工商业主。事实确凿,并不冤枉。高中毕业后,他在老子的店铺里确实当了一年少老板,风闻“土改”才出走的。他走得远,也偏僻。矿山上,人也是比别处的粗心。给他瞒过许多年。终究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他被遣送回了老籍。作了若干年田,一把鸡似的细骨头,只差没有给牛拖烂,后来被镇上一个寡妇熬怜,寡妇是几代贫农,抵消了他的一部分罪恶,使他有了吃粉笔灰的资格。虽是民办的,到底力所能及,算是很不亏待他了。
老董是六八年的下放干部。之前在地区报社当记者。一度是报社的台柱子。他曾经采访过一位在当地风景区庐山作短期休养的苏联女专家。后来就建立了通信联系,女专家撤回国之后,也没有中断,直到两国正式交恶。听老董当时的口气,那位年龄跟他相仿的女专家似乎不只是爱上了中国,而且还爱上他了。末了自然是不了了之。但“文革”期间这桩事还是被人糊了大字报,质问他是不是当了苏修特务。他一下吓蔫了,过了两年提心吊胆的日子,第一批就坚决要求走了“五七”道路,下乡接受再教育。
三个人中,小丁差不多是晚辈。他是从省城下来的知青,在当地无亲无故,加上出身有些问题(祖父是旧社会的伪职员),很久都没有调上去。去找他的时候,他样子很惨:一脸黄皮寡瘦,至少半年没有剃的头乱蓬蓬地像鸡窝,身上衣眼扣子全掉光了,用根草索拦腰勒住了事。收工之后,一个人下河挑水,一个人烧一口先前供几十口人煮饭的锅。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很是凄凉。凄凉归凄凉,却狂。平时一顶帽子压在眉毛上,见谁都爱理不理。这几年,比他出身更黑的知青都前后走了,独他没有动静。他也没有打算求哪个的意思。不出工的时候就一个人关了门门头写小说。他相信自己有一天会很伟大。那些小说虽然无处发表。但给他赢得了一个穷秀才的名声。小镇乡下人对从那间瓦屋门缝里漏出的灯光很有些神秘感,觉得里边说不定真住了一位文曲星。
不过,所以让他进三百例写作组,并不是出于对文曲星的迷信,而是因为他一手字写得好看。这是他从小跟祖父临帖子的结果。三百例虽然没有对原稿的字迹提出特别的要求,但字好看,让人顺眼,总是要紧的事。
他被召到镇政府的头一天,就出了点烙壳。
那天他昂首阔步。镇政府的大门和路都窄,正是上班人多的时候,他这样走路很占地方。他却旁若无人地走着,一点没有听见身后一串紧似一串的自行车铃声。一辆车的龙头在腰眼那儿重重地撞了一下,他也没有注意到那人是谁。进了他先前被通知要进的那间办公室,他也没有注意到有一个人正气咻咻地盯牢着他。
好大一会后,那个人突然开了腔:
“你真的不想赔礼?”
“哪个?我?”
“不是你是哪个?”
那个人又提高声音问了一声。
他这才看清楚跟他生气的那个人。那个人是县革委宣传组来的冯组长,也就是他们这个临时组成起来的写作班子的头。
“真是骄傲得可以了。一条路你一个人霸了半边。”
这个“霸”字很让人清醒。他这才记起来自己似乎被人撞过一下,腰眼那儿有一点隐隐的痛。
“挡了车子。连声‘对不起’也不该讲的么?”
他实在不晓得自己挡了车子,而且是县里宣传组长的车子。
“我不知道。”
他茫然地站起来。
“下回注意。”小冯的口气缓和下来。他看出这小子是真的没长后眼。他的目的也并非真的要他赔礼,主要是希望他得一个教训,戒骄戒躁,谦虚谨慎。写作组的人太张狂,下面的事只会难办。
这是县三百例写作组第一次集中。由小冯统一布置任务,组织学习,提高认识,然后进行采访,收集素材。这几步工作都在镇上完成,最后才到省城去坐下来写锦绣文章。
老董已经在小丁之前到了。他坐在离小冯不远的一张靠背椅上,那椅子是这屋里少有的几把完整些的椅子之一。他微微地摆着二郎腿,吸着烟,饶有兴致地看着小丁受训。偶尔被劣质的烟草呛得咳几声。
艾老是最后走进来的。他面色蜡黄,走路无声无息,一件青灰对襟褂子像空布袋似的在他身上飘飘然地晃荡。他弓着腰,缩着肩,悄悄地坐下。直到小冯再三让他上前,他才微缥了脸,一路“不敢,不敢”地向老董、小丁啄着头,捱着近前些的椅子上来。那却是一张少了条腿的椅子,他只顾了客气,没有看仔细,一屁股坐下去,仰面翻在地上。腰背肯定是跌重了,他却咬了牙不肯呻唤,捏拢两个鸡爪子似的拳头,吃力地从地上支撑起自己来。他这谦恭让人感到的不全是畏怯,反而更易于想起他的资历和成就。谦恭原本是要资历和成就垫底的。一个无名鼠辈,哪个管你谦恭不谦恭呢。
四
临行之前,县革委主任专门接见了县三百例写作小组全体成员。并且亲自给文章定了标题(给下级改名字和给他们的文章改标题是县革委主任的一大特长),叫作平地也能大搞八字头上一口塘。县革委主任说,三百例,关键看题材,题材好,就成功了一半;再有个好标题,就成功了百分之三十,剩下百分之二十,就靠你们几个努力了。大搞八字头上一口塘,是省革委主任亲自作出的战略决策,是革命路线的最好体现。抓住了这个决策来宣传,自然就抓住了根本。小镇在平地大搞八字头上一口塘,是全省、全国的典型,世界上都是奇迹。将来世界革命成功了,我们把红旗插到美国去,也要在美国大搞八字头上一口塘的。英国、法国、德国、苏联,都要搞!其他亚、非、拉更不用谈。不要看我们小镇巴掌大一块地方,创造了这样的奇迹,意义重大,事关世界前途和人类命运。井冈山当年的革命火种也很小,如今不是早已燎原了么。
县革委主任一席话,把几个人说得热血沸腾,直觉得全世界、全人类以及他们亿万斯年的历史重任都落到自己的肩头,有些喘不过气来。因此刚进省革委招待所,几个人都颇... -->>
台阶表面的水泥已经破裂,露出底下的砖头。砖缝间结满了青苔。小丁顾不得许多,一屁股在上面坐下来。他身后是一幢旧平屋。黑瓦屋顶上长了草、窗子碎了好几块玻璃,门上的铁皮锈烂了。这是副镇长老杨的家。
小丁是打听了一上午才找到这里的。原本就打不起精神,现在更是累了。
已经过了中午下班的时间。附近陆陆续续有下学的伢子、下工的大人在回家。自行车铃声、开门声、人们的大呼小叫,一片乱响,很兴奋。镇子上一眼就可以看出两类人:一类是镇上的合法居民,拿“国营”工资,在“国营”打米打油(小镇人把公家的单位如机关、工厂、商店等一津称为“国营”)。这类人走路说话,眼角眉梢到处是城里人的骄傲。另一类是镇外吃农业粮的人。他们到镇上来赶集、做小工或走亲,多少都有些畏缩、委琐、或者眼红甚至憎恨的神情。小丁在他们中间是一种很尴尬的角色。他的来历,他的作派,让大家都认他作城里人。但他吃的是乡下饭,做的是乡下事。他像城里人一样看不起乡下人(这真是“再教育”的失败),又像乡下人一样仇视城里人(这似乎又是“再教育”的成功)。这使得他在看待小镇和小镇人的时候,常常怀了一种揶揄的心情。比方他在日记中这样描绘小镇:
镇子上有两条至十字状交叉的大街。这两条街宽得足以(在乍“只能”)驰过一辆吉普车,加起来足有(在乍“只有”)六百公尺长。零零落落地嵌着青石子气的路面(青石板据传是明代官道的遗迹),以及从两边的门头上冲出来的、油漆斑剥的小吊楼,都在向人们炫耀着自己的长寿。
一条小河环绕着这美丽(?)的乡镇。它所以叫作河,是因为它具备河的一般特点:有从地面四支的河床,还有水。这些在河床中间弯弯曲曲地流淌的河水,足以(应作“只能”)浸过你的脚背。这条河,给小镇的人们带来了无穷的好处(?!)。比如,把垃圾倒在这里,那是再方便不过的了。美中不足的是,如果每年春末夏初的山洪,没有咆哮着把这些垃圾冲干净的话,那么,一到干燥的刮风天气,垃圾就飞扬起来,同从路面上卷起来的尘土一起,在小镇的天空上,快活地旋着,然后纷纷扬扬地又落回到各家各户的门前,院内。
这反讽显示出来的心理的扭曲是再明显不过的了。
此刻的小丁尽力不去看小镇的“美丽”河山,不去听周围的“国营”喧嚣,眼睛呆呆地盯着面前的一大片泥泞和水已。一群受了惊吓的鸭子“嘎嘎”窜过,在水达上溅起雾似的水花。一只因为爱情而疯狂的公鸡竖着血红的冠,坚挺地伸展了一边翅膀追着母鸡发骚。附近的一个墙角下,一头老母猪懒睡着,极惬意地哼哼唧唧。三月天气,很暖和,只是天阴阴的,不见太阳。这很像小丁的心思,闷闷的,但含了些希望。
小丁刚刚做了场恶梦。
二
省革命委员会成立之后,抓工业、抓农业,县县都开矿山,办钢铁厂、化肥厂、砖瓦厂、水泥厂;公社学习大寨好榜样,大搞八字头上一口塘。普天之下很快就是欣欣向荣的太平盛世景象。
盛世修史,原是历朝历代的通例。省革委主任于是下令:枪杆子、笔杆子,夺取政权靠这两杆子,巩固政权也要靠这两杆子。要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大张旗鼓大歌大颂新生红色政权。并且作了极具体的部署,打“三大战役”:出一部书;建一个馆;拍一部片子。前一个战役是后两个战役的基础:先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胜利成果用文字一篇一篇记录下来,编成一部书。再根据这部书提供的材料,建一个展览馆,拍一部纪录片。
这部书怎样撰写编辑,首长也有明确具体的指示:书名定为全省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伟大胜利成果三百例,顾名思义就是在全省范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伟大胜利成果中选拔三百个例子,每例写成一篇文章,简称三百例。二百九十九例不行,三百零一例也不行。减之一分太瘦,增之一分太肥。每篇限于一千五百字,长了是裹脚布,短了是卫生巾。每例选材要精,题目要新,意义要深。必须具备一个动人情节,树立一个英模人物,造出一句闪光语言——也就是让人过目不忘、刻骨铭心、朗朗上口,可以流传的格言警句。
号令既出,全省风云雷动,上下为之色变。各级各地层层发动,层层组织,层层推荐,层层筛选,全力以赴争取候选资格,以进入省城参加最后会战。一时间,干部们相逢于道,不问“吃了没有”而问“上了没有”“上”就是上三百例。下级有事找领导,领导先问:是不是上三百例的事?是,就来汇报;不是,不要找我。领导衡量下级工作,只有一个标准,能不能上三百例。能,提拔重用;不能,累死也枉然。
小镇好在大搞八字头上一口塘在全省带了头,题材上先就过了硬。
根据这个农业省丘陵山地多的特点,省革委主任亲自确定了一个改天换地的战略,概括起来是个顺口溜:“八字头上一口塘,周围栽树满山岗,中间一条机耕道,新村建在山边上。”就是在两条山丘的上方拦坝筑水库,水库下边的田垅中间修机耕道。先前田成中间的村庄全部拆迁到山丘脚下去,建成像军队营房一样整齐的新村。简称“大搞八字头上一口塘”
进行了全省动员,社社队队都必须大搞八字头上一口塘,不搞的按反革命论处。
小镇除了镇子之外,就有一个先前叫“李八碗”后来改作“东方红”的种蔬菜的农业大队(小丁就在这里插队),而且在平版上,没有山丘,也就搞不成八字头上一口塘。但镇长还是不折不扣认真贯彻落实了上级的战略部署。抓得早、抓得狠,真的给他抓出了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典型。
这样改天换地的事,做起来谈何容易。面对天大的困难,镇长硬是以泰山压顶不弯腰、粉身碎骨何所惧的英雄气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打开了缺口。
新村建好之后,省革委主任亲自到小镇来召开了全省的建新村现场会。
这样的英雄人物,这样的光辉业绩,进三百例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只是全县革命干部的队伍中,苦于找不到几支像样的笔杆子。写三百例,到底比不得平时写报道或写总结,拿了别家的报纸或上年的总结抄抄就可以交差的。写三百例等于考状元,是皇上开的殿试,哪里是呵卵泡,开玩笑的事!
当然,要找,不是一个没有,但政治上都多少有些疤迹,让他们进无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域总觉得不放心。研究来研究去,军人出身的县革委主任没有了耐性,一拍桌子说,研究个xx巴,我看就让他们几个上。
其他领导同志也就赶紧表态:完全同意!还怕他们翻了天么。
县革委主任补充说:对反革命分子也要给出路么。这几个人,我们是用他们一技之长。有问题,找个得力的人看住就是。也可以告诉他们,弄好了,会考虑调他们上来。
大家对县革委主任的政策水平和斗争策略都叹服,决议随之形成。
三
根据县革委会领导班子的决议成立了“县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伟大胜利三百例写作组”组长是县革委政治部下属的宣传组组长小冯。小冯其实快四十岁了。因为在机关呆得久,许多人是看着他长大的。他的脸又白净,且少皱纹,让别人无法改口喊他“老冯”他也喜欢别人喊他“小冯”说是亲切。比他年轻的他的下级喊他“冯组长”他也说,莫喊职务,就喊“小冯”让那些人颇为难。小冯是老县委的文书,聪明灵活,很讨人喜欢。就是文革,机关里乱成一团,乱完了,他依旧还是讨人喜欢。新生红色政权成立,老县委的人走的走,降的降,有些人没了踪影,唯他是得了提拔的。他当了许多年文书,从来没有写完过一个报告。但是他嘴乖,人缘好,经他三磨两缠,就有人代劳了。他却又偏喜爱舞文弄墨。有事无事,总是冥思苦想,夜里常熬到油干尽,写诗作赋。一写就是几百行,几千行。走在路上,时常见一个熟人就把人家拦住,说我有一首诗,念给你听,你务必指点指点,不吝赐教。然后他就不由分说地翻了白眼,背诵起来。起先人们还尽可能耐心地听一会,再讲几句“不错,不错”之类的客气话,只求脱身。后来,只要迎面看见他,刚打完招呼,马上就说“很好,很好”便赶紧落荒而去。他听了这些反映,更添了百倍的自信,也就更加辛勤努力地走文豪的路。他的那些杰作,大多发表在机关逢年过节和什么纪念日的特刊上。特刊出来,他便一只手托起另一只夹烟的手,在特刊前站上老半天,让烟雾弥漫了全脸,极陶醉地沉浸在自己艺术创造的幸福中。平时说话,他也都尽量注意合辙押韵。讲工作方法,就说,调查研究是个宝,群众路线最重要;讲个人修养,就说,党是春雨我是苗,有了成绩不骄傲,等等。他对诗也确有研究,研究对象只有一个,便是领袖的诗词。已经公开发表和红卫兵传单上流传出来的那些,他都能倒背如流。而且晓得有几多首是写于本省的;或写的是跟本省的人事有关的,各占领袖全部诗词作品的百分之多少等等。统计很是精确,是这方面研究的权威。让小冯来当三百例写作组的组长,看管另外几个人,自然是再合适不过的。
写作组的另外几个人分别是艾老、老董和小丁。艾老是镇小学的赤脚老师,先前在外地一座矿山的子弟学校教书。六十年代初写过一个剧本,在全系统的文艺汇演中得了头等奖,名字和照片登了报。却惹了祸,老籍地方政府和社教工作队来函,指他为漏划并逃亡隐匿的工商业主。事实确凿,并不冤枉。高中毕业后,他在老子的店铺里确实当了一年少老板,风闻“土改”才出走的。他走得远,也偏僻。矿山上,人也是比别处的粗心。给他瞒过许多年。终究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他被遣送回了老籍。作了若干年田,一把鸡似的细骨头,只差没有给牛拖烂,后来被镇上一个寡妇熬怜,寡妇是几代贫农,抵消了他的一部分罪恶,使他有了吃粉笔灰的资格。虽是民办的,到底力所能及,算是很不亏待他了。
老董是六八年的下放干部。之前在地区报社当记者。一度是报社的台柱子。他曾经采访过一位在当地风景区庐山作短期休养的苏联女专家。后来就建立了通信联系,女专家撤回国之后,也没有中断,直到两国正式交恶。听老董当时的口气,那位年龄跟他相仿的女专家似乎不只是爱上了中国,而且还爱上他了。末了自然是不了了之。但“文革”期间这桩事还是被人糊了大字报,质问他是不是当了苏修特务。他一下吓蔫了,过了两年提心吊胆的日子,第一批就坚决要求走了“五七”道路,下乡接受再教育。
三个人中,小丁差不多是晚辈。他是从省城下来的知青,在当地无亲无故,加上出身有些问题(祖父是旧社会的伪职员),很久都没有调上去。去找他的时候,他样子很惨:一脸黄皮寡瘦,至少半年没有剃的头乱蓬蓬地像鸡窝,身上衣眼扣子全掉光了,用根草索拦腰勒住了事。收工之后,一个人下河挑水,一个人烧一口先前供几十口人煮饭的锅。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很是凄凉。凄凉归凄凉,却狂。平时一顶帽子压在眉毛上,见谁都爱理不理。这几年,比他出身更黑的知青都前后走了,独他没有动静。他也没有打算求哪个的意思。不出工的时候就一个人关了门门头写小说。他相信自己有一天会很伟大。那些小说虽然无处发表。但给他赢得了一个穷秀才的名声。小镇乡下人对从那间瓦屋门缝里漏出的灯光很有些神秘感,觉得里边说不定真住了一位文曲星。
不过,所以让他进三百例写作组,并不是出于对文曲星的迷信,而是因为他一手字写得好看。这是他从小跟祖父临帖子的结果。三百例虽然没有对原稿的字迹提出特别的要求,但字好看,让人顺眼,总是要紧的事。
他被召到镇政府的头一天,就出了点烙壳。
那天他昂首阔步。镇政府的大门和路都窄,正是上班人多的时候,他这样走路很占地方。他却旁若无人地走着,一点没有听见身后一串紧似一串的自行车铃声。一辆车的龙头在腰眼那儿重重地撞了一下,他也没有注意到那人是谁。进了他先前被通知要进的那间办公室,他也没有注意到有一个人正气咻咻地盯牢着他。
好大一会后,那个人突然开了腔:
“你真的不想赔礼?”
“哪个?我?”
“不是你是哪个?”
那个人又提高声音问了一声。
他这才看清楚跟他生气的那个人。那个人是县革委宣传组来的冯组长,也就是他们这个临时组成起来的写作班子的头。
“真是骄傲得可以了。一条路你一个人霸了半边。”
这个“霸”字很让人清醒。他这才记起来自己似乎被人撞过一下,腰眼那儿有一点隐隐的痛。
“挡了车子。连声‘对不起’也不该讲的么?”
他实在不晓得自己挡了车子,而且是县里宣传组长的车子。
“我不知道。”
他茫然地站起来。
“下回注意。”小冯的口气缓和下来。他看出这小子是真的没长后眼。他的目的也并非真的要他赔礼,主要是希望他得一个教训,戒骄戒躁,谦虚谨慎。写作组的人太张狂,下面的事只会难办。
这是县三百例写作组第一次集中。由小冯统一布置任务,组织学习,提高认识,然后进行采访,收集素材。这几步工作都在镇上完成,最后才到省城去坐下来写锦绣文章。
老董已经在小丁之前到了。他坐在离小冯不远的一张靠背椅上,那椅子是这屋里少有的几把完整些的椅子之一。他微微地摆着二郎腿,吸着烟,饶有兴致地看着小丁受训。偶尔被劣质的烟草呛得咳几声。
艾老是最后走进来的。他面色蜡黄,走路无声无息,一件青灰对襟褂子像空布袋似的在他身上飘飘然地晃荡。他弓着腰,缩着肩,悄悄地坐下。直到小冯再三让他上前,他才微缥了脸,一路“不敢,不敢”地向老董、小丁啄着头,捱着近前些的椅子上来。那却是一张少了条腿的椅子,他只顾了客气,没有看仔细,一屁股坐下去,仰面翻在地上。腰背肯定是跌重了,他却咬了牙不肯呻唤,捏拢两个鸡爪子似的拳头,吃力地从地上支撑起自己来。他这谦恭让人感到的不全是畏怯,反而更易于想起他的资历和成就。谦恭原本是要资历和成就垫底的。一个无名鼠辈,哪个管你谦恭不谦恭呢。
四
临行之前,县革委主任专门接见了县三百例写作小组全体成员。并且亲自给文章定了标题(给下级改名字和给他们的文章改标题是县革委主任的一大特长),叫作平地也能大搞八字头上一口塘。县革委主任说,三百例,关键看题材,题材好,就成功了一半;再有个好标题,就成功了百分之三十,剩下百分之二十,就靠你们几个努力了。大搞八字头上一口塘,是省革委主任亲自作出的战略决策,是革命路线的最好体现。抓住了这个决策来宣传,自然就抓住了根本。小镇在平地大搞八字头上一口塘,是全省、全国的典型,世界上都是奇迹。将来世界革命成功了,我们把红旗插到美国去,也要在美国大搞八字头上一口塘的。英国、法国、德国、苏联,都要搞!其他亚、非、拉更不用谈。不要看我们小镇巴掌大一块地方,创造了这样的奇迹,意义重大,事关世界前途和人类命运。井冈山当年的革命火种也很小,如今不是早已燎原了么。
县革委主任一席话,把几个人说得热血沸腾,直觉得全世界、全人类以及他们亿万斯年的历史重任都落到自己的肩头,有些喘不过气来。因此刚进省革委招待所,几个人都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