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bqg22.com,圈套玄机:职场案例解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终于把这个小公司在中国的业务拉扯大了,公司发展到几十个人,也赢得了不少项目,其中不乏在圈子中引起不小轰动的大项目,他一直是这家公司在中国的实际负责人。
再后来,就在他正干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形势发生了变化,1999年互联网的热潮风起云涌,大家比着看谁做的梦更大,他的老板,就是这家公司的头儿也决定以身试“网”开始不再满足于专注做软件业务,而是通过公司购并等手段向网络进军了。和别的公司整合后,他老板又从一些大牌公司请了一些“高人”来,而他也就从当初的负责人变成了一个业务骨干,虽然头衔是副总经理,但是只有卖力的份儿,没有拍板的份儿了。新来的那几位“高人”各个了得,论商业计划一个比一个做得漂亮,论演讲一个比一个做得专业,论花钱一个比一个花得痛快,可论挣钱就一个比一个没本事了。我后来听他讲这段遭遇的时候,不由得想起了在中央苏区被李德、博古等洋专家们排挤的毛泽东同志。他在那家公司觉得不开心,实事都是他在做,公司那帮吹牛皮的人全靠他争来的项目养着,而他和他的业务却时时处于被人瞧不起的境地,因为不是互联网新经济。
我一听说这些情况,就给他打了个电话,两个多年未曾联系过的前同事便见了面。我在盈科中心的办公室小得可怜,没有会客区。我和他就坐在大厦楼道公共区域里摆着的两个沙发上开始交谈,中间还隔着郁郁葱葱的一大盆植物,我们不时要歪头绕过茂盛的植物枝叶才能看见对方的整个脸部。我和他谈得很好,他愿意放弃他堂堂副总经理的高官厚禄,而加入siebel公司做一名销售经理,手下不再有人听他调遣,他成了冲在最前线的一名战士。但他觉得他的选择不错,没有任何失落感,而是利用他在软件行业丰富的经验和对客户需求准确的把握,很快进入了角色,日后,他成了siebel公司在中国乃至亚太区业绩最优异的销售人员。后来,我离开了siebel公司,他却坚持了四年多,即使当siebel全球裁员裁得在中国只留两个人的时候,他就是两个中的一个,并在熬过严冬之后尝到了丰收的果实。不久前,他加入了另外一家美国软件公司,负责那家公司在中国的业务经营。
显然,如果他当时在原来的公司正一帆风顺,我肯定无法说服他到我这里来“屈就”但是,如果他在不如意的时候,死抱着一些枝节的东西,没能判断清楚什么是更重要的,什么是可以放弃的,那么他可能也不会加入siebel公司。当然,谁也不能说他如果当时不做出这个决定就无法取得今天的成绩,因为这世上的确有很多机会,可能他不加入siebel反而会有更好的道路可走。但是,那些都是假设,事到如今,证明他当初做的决策是正确的。说这些,绝没有好像当初是我给他机会的意思,我没有这个资格。我是感到荣幸,因为我和他共同做出了日后让我们都觉得欣慰的决定。
——你有几座“青山”可依?
如今的职场,风生水起,诡谲多变,如果自己的能力、毅力不足,稍有懈怠,就可能遭到挫折;而且,无论自己多么出色、多么谨慎,外界环境的变化也常常不是一个人所能预料和抵御的。公司购并、业务重组、人员调整甚至好像与自己毫无瓜葛的政治斗争,都可能把一个人卷进漩涡沉入水底。所以,在职场上,既要想方设法规避风险,在平安中求进取,也要学会如何面对逆境和低谷,因为这些“不幸”的事情往往来得比你预想的更快、更突然、更频繁。
恐怕所有人都知道这句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是正因为这句俗话太俗了,似乎是个人就懂,以至于不少人恐怕并没有真正去理解它,就自认为已经达到了那种洒脱的境界。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这里的“青山”指的是什么,自然也就没能留住最宝贵的东西,最终也就没得柴烧了。
对我们来说“青山”上都有些什么宝贝东西呢?依我看,下面这些正是我们的根本,只要留得它们,在低谷中也有复兴的希望。
健康的身体
“本钱”的道理谁都清楚,但是往往最先被牺牲的恰恰正是这最后的本钱。现在经常有各种英年早逝等等噩耗传来,但是人们往往在唏嘘之余,最多也就警醒几天的工夫,就我行我素地继续恶意透支自己最宝贵的财富了。熬过逆境,就像忘记伤痛一样,时间是最管用的秘方,要有足够的时间等到拨云见日的那一天,再厚积薄发地顺势而起,大干一场,这些都要指望健康的身体了。
良好的心态
不能和自己“较劲”不能和周围的环境、世道“较劲”尤其是在失意的时候。再大的挫折,若干年之后回顾一下也会觉得平淡得很。所以,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苛责自己,不怨天尤人,不愤世嫉俗,不急于求成。人要是能保有这样的心态,必定不愁日后有好的转机。
温暖的人情人在不得志的时候,亲情、友情更能显出其巨大的价值。然而,如果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只顾一味地挣扎,恰恰最容易伤害到的正是对他最关心和支持的亲友。亲情和友情,既可以帮助疗伤,也是将来东山再起的精神后盾,而且,大多数转机也都是与旧日的人脉分不开的。
过硬的功夫人都应该有可以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但在闭门修炼使自己的功夫不被荒废的同时,也要让自己的功夫始终保有一席“用武之地”人在社会中要始终占据哪怕只是一小块舞台,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也能成为日后重新上路的根据地。
除这四项之外,其他的诸如功名利禄等等都是身外之物,既然是外人给的,也可以随时被外人剥夺,是靠不住的过眼云烟。人在职场失意的时候,这些东西就只会成为人心目中的负担。所以这些东西既不是“青山”上应该留的东西,也不是自己想留就留得住的东西,如果对这些念念不忘,恐怕只会搅扰自己的心态,侵蚀自己的健康,伤害周围的亲情,动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怕将来真会“没柴烧”了。
——洪钧的看家本领和用武之地
案例中的洪钧,是因为他自身的失误,在重大项目上吃了败仗,不得不离开原来的公司,从踌躇满志变为失魂落魄。而刚才提到的我的那位同事,并不是因为自身的原因,而是因为公司业务方向的调整,使他从核心业务的负责人变为了边缘业务中的边缘人,眼看自己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而他在公司的前途也暗淡了。虽然两个人失意的原因不同,但面临的局面很相似,都是要寻找新的机会和舞台,使自己的价值能体现出来。
洪钧面对杰森向他发出的邀请,感到不如意甚至不满是很自然的,因为换了谁也都会不由自主地和自己往日的巅峰时刻去比较。级别低了,属下少了,地盘小了,待遇差了,是够委屈失落的。可是当初的级别、属下、地盘和待遇虽然不错,不是也已经被轻易剥夺了吗?可见这些都不是根本。洪钧此时如果脑子里闪现一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句话,再仔细想一下他的“青山”上有哪些财富,就可能比较容易下决心了。
这里不谈洪钧怎样保证身体健康、心态良好、人情如故,只谈他如何保持和发挥他的看家本领。洪钧在软件行业的多年积累,使他在行业内的公司眼中具有很大价值,同样,软件行业对洪钧也有重大的意义,这是一种鱼和水的依存关系。在这个熟悉的环境里,洪钧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可以用较短的时间重新证明自己,走出低谷。
现在的行业分工明细,各行业都是人才辈出,竞争激烈“术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这些老话,如今显得更加贴切。洪钧如果跑到一个全新的行业中去,他纵有再出色的素质、再强的学习能力,也需要更长时间来积累自身价值。而且,在原有行业都无法得到的职位和待遇,到新的行业中去恐怕就更难了。
站在杰森的角度来看,他给洪钧的职位和待遇是合理的,洪钧的确已经不是当初的销售总监兼代理首席代表,他只是一个失业后的求职者。洪钧在维西尔是这般境遇,他到其他公司去,恐怕也是如此。洪钧可能会叹息“今非昔比”那他叹息得很对,事实上,他的确今不如昔了。可能这种遭遇让人感慨众人为什么如此“势利”但是在商场中“势利”恰恰是根本的行为原则。市场的基本要素是供求关系,当洪钧春风得意的时候,他不缺工作,其他公司不得不用高官厚禄去“求”他;当洪钧失意落魄的时候,他缺工作,这种主动权的转移直接导致了他不得不降格以求,正如他自己认识到的:他现在没有讨价还价的筹码。
洪钧现在要更加关注的是自己未来的舞台,而不是眼前分配的角色。职场失意的时候,退而求其次也属正常,不然也就谈不上“失意”了。但是,这时所谓的“次”如果是能让洪钧的看家本领得到最大发挥的地方,恰恰也就是蕴含着最大机会的地方。
一些文艺作品中的主人公常常在人生失意、遇到重大挫折后,抛家舍业,远走高飞,若干年后再奇迹般地衣锦还乡,卷土重来,这些恐怕只会在艺术作品里有。当然,跳出圈子,放弃自己多年苦心经营的专业造诣和人脉关系,到新天地中去碰碰运气,也可能有一番作为,但这样做,的确碰运气的成分大于理性分析的成分,退而求“未知数”恐怕还不如退而求其次呢。
可能有朋友会质问我:“可是你自己怎么就离开了软件的圈子,跑去写小说了呢?”呵呵,我写小说属于“玩儿票”的性质,而且,我写的小说不也是关于软件圈子的吗?可见,是很难跳出圈子去的。
小贴士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这个词是个舶来品,opportunitycost,其实它在英美国家的词典中的存在也算不上历史悠久,是最近这些年才开始变得耳熟能详的,而且在管理学和决策学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大牌企业家和学术泰斗们常常把它挂在嘴边,如果一份商业计划中没有对机会成本加以分析,简直就是一份半成品。
“机会成本”并不玄妙,理解起来很简单:如果用某些资源来做一件事,当然就不能同时用这些资源去做其他的事,就是放弃了做其他事的机会,也就放弃了这些机会可能带来的收益,这些被放弃的收益就是做这件事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无形的,而且用任何资源做任何事都会产生机会成本。原则上,做一件事的收益本身最好大于它的机会成本,这样的决策才是明智的。
其实,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极注重对机会成本的辩证分析,可以说已经是中国文化和智慧宝库的一部分“舍”与“得”、“得”与“失”的权衡都有很多出名的典故。每个人每天其实也都在不停地做着机会成本分析,当然大多是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做的,当面临重大选择的时候,倒有可能心血来潮、意气用事,而忘了加以理性的分析。
所谓“科学理性的决策”其实就是考虑两点:可行性和机会成本,分析可行性来得出这件事是否现实,分析机会成本来判断这件事是否值得。大到国家的战略决策,小到个人的日常小事,都该对可行性和机会成本这两点进行评估。
如今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着众多的选择,都面临着很多的机会。是求学深造,还是工作挣钱?是出国发展,还是留在国内?是做销售、做业务,还是搞技术、搞研发?是坚守阵地,还是跳槽转行?是打工还是创业?是去政府部门、去企业还是去学术机构?是去北京、去上海还是去深圳?是去大公司做凤尾还是去小公司做鸡头?这样的选择数不胜数。
既然已经是摆在面前的选择,好像每条路的可行性都不是什么问题,不然也就不必发愁如何选择了,所以当各种选择都是现实的而没有哪一条
是痴人说梦的时候,决策的重点就是对机会成本的分析了。
在我们每个人拥有的各种资源之中,最宝贵的资源是时间,因为时间是不可再造和无法挽回的,用这段时间做某件事情就肯定无法同时做另一件事情,当决策失误时就无可救药,不像当选择一笔钱是用于投资房产还是投资股市,即使决策失误所损失的金钱也是可以再挣回来的。所以在考虑机会成本的时候,就应该着重考虑时间因素所导致的机会成本,如果一个事情需要你投入的资源中最主要的就是时间,对这个事情的决策就必须慎之又慎。
正是基于这个道理,青年人就比中年人在做很多事情上的机会成本要低,因为青年人相对于中年人而言,时间资源还充裕一些。同样,当前收入低的人比当前收入高的人做大多数事情的机会成本要低,也是因为他们在同等单位时间内的收入差距所致。而大致的规律是随着工作年头资历的增加,收入一般也会提高,所以把上述两条综合起来,可以发现青年人在机会成本上是有优势的,因为他们的机会成本低廉。
这也就不奇怪,一个刚工作没两年的人可能轻易地下决心去念mba,而一个工作十年,事业有成的人要想下决心去念一年书就要困难得多。同样自然的是,一个毛头小伙子可以轻松地下决心白手起家开始创业,而一个资深的职业经理人就很难横下心来单起炉灶。
这里就揭示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辩证关系:一个人做某件事的可行性和机会成本往往是成正比的。可行性高,说明这个人的资源和能力等等都比较丰富,他既然能做成这件事,他做成其他事的可能性也很高,而这些丰富的资源和能力就可以在其他事情上产生很大的收益,所以他的机会成本就很高。
很多矛盾和尴尬的现象就源于可行性和机会成本之间的正比关系。没有任何资历的年轻人想到名校读顶级mba课程的可行性不大,就只好先努力工作,增长自己的经验和资历,攒够mba的高额学费,而当他已经“够格”去念那个mba的时候,他的机会成本可能也已经高到他无法下决心去实现他当年的夙愿了。没有任何金钱、人脉和经验资本的年轻人想成功创业的可行性较低,就只好先去打工,积累各种有形、无形的财富以期时机成熟再来创业,而当万事俱备,一切变为可行的时候,他的机会成本也已经很高,他恐怕很难割舍既得利益,也不愿去冒险了。
就像那首歌里唱的:“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这里的钱和时间,正好分别象征了可行性和机会成本,年轻时什么都想做却又都做不了,后来有了钱,但时间因素导致的机会成本也已经很高使其下不了决心了。
事情就是如此,条件也是负担。所以有很多事情是应该趁早做的,因为可行性是可以争取的,条件是可以创造的。正如洪钧,如果他再年轻几年,转行从头做起可能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如今他的机会成本已经很高了,他的时间已经很少,而他在软件行业的资本已经很多,所以他的能力和优势反而把他束缚在眼前的圈子里了。
”终于把这个小公司在中国的业务拉扯大了,公司发展到几十个人,也赢得了不少项目,其中不乏在圈子中引起不小轰动的大项目,他一直是这家公司在中国的实际负责人。
再后来,就在他正干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形势发生了变化,1999年互联网的热潮风起云涌,大家比着看谁做的梦更大,他的老板,就是这家公司的头儿也决定以身试“网”开始不再满足于专注做软件业务,而是通过公司购并等手段向网络进军了。和别的公司整合后,他老板又从一些大牌公司请了一些“高人”来,而他也就从当初的负责人变成了一个业务骨干,虽然头衔是副总经理,但是只有卖力的份儿,没有拍板的份儿了。新来的那几位“高人”各个了得,论商业计划一个比一个做得漂亮,论演讲一个比一个做得专业,论花钱一个比一个花得痛快,可论挣钱就一个比一个没本事了。我后来听他讲这段遭遇的时候,不由得想起了在中央苏区被李德、博古等洋专家们排挤的毛泽东同志。他在那家公司觉得不开心,实事都是他在做,公司那帮吹牛皮的人全靠他争来的项目养着,而他和他的业务却时时处于被人瞧不起的境地,因为不是互联网新经济。
我一听说这些情况,就给他打了个电话,两个多年未曾联系过的前同事便见了面。我在盈科中心的办公室小得可怜,没有会客区。我和他就坐在大厦楼道公共区域里摆着的两个沙发上开始交谈,中间还隔着郁郁葱葱的一大盆植物,我们不时要歪头绕过茂盛的植物枝叶才能看见对方的整个脸部。我和他谈得很好,他愿意放弃他堂堂副总经理的高官厚禄,而加入siebel公司做一名销售经理,手下不再有人听他调遣,他成了冲在最前线的一名战士。但他觉得他的选择不错,没有任何失落感,而是利用他在软件行业丰富的经验和对客户需求准确的把握,很快进入了角色,日后,他成了siebel公司在中国乃至亚太区业绩最优异的销售人员。后来,我离开了siebel公司,他却坚持了四年多,即使当siebel全球裁员裁得在中国只留两个人的时候,他就是两个中的一个,并在熬过严冬之后尝到了丰收的果实。不久前,他加入了另外一家美国软件公司,负责那家公司在中国的业务经营。
显然,如果他当时在原来的公司正一帆风顺,我肯定无法说服他到我这里来“屈就”但是,如果他在不如意的时候,死抱着一些枝节的东西,没能判断清楚什么是更重要的,什么是可以放弃的,那么他可能也不会加入siebel公司。当然,谁也不能说他如果当时不做出这个决定就无法取得今天的成绩,因为这世上的确有很多机会,可能他不加入siebel反而会有更好的道路可走。但是,那些都是假设,事到如今,证明他当初做的决策是正确的。说这些,绝没有好像当初是我给他机会的意思,我没有这个资格。我是感到荣幸,因为我和他共同做出了日后让我们都觉得欣慰的决定。
——你有几座“青山”可依?
如今的职场,风生水起,诡谲多变,如果自己的能力、毅力不足,稍有懈怠,就可能遭到挫折;而且,无论自己多么出色、多么谨慎,外界环境的变化也常常不是一个人所能预料和抵御的。公司购并、业务重组、人员调整甚至好像与自己毫无瓜葛的政治斗争,都可能把一个人卷进漩涡沉入水底。所以,在职场上,既要想方设法规避风险,在平安中求进取,也要学会如何面对逆境和低谷,因为这些“不幸”的事情往往来得比你预想的更快、更突然、更频繁。
恐怕所有人都知道这句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是正因为这句俗话太俗了,似乎是个人就懂,以至于不少人恐怕并没有真正去理解它,就自认为已经达到了那种洒脱的境界。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这里的“青山”指的是什么,自然也就没能留住最宝贵的东西,最终也就没得柴烧了。
对我们来说“青山”上都有些什么宝贝东西呢?依我看,下面这些正是我们的根本,只要留得它们,在低谷中也有复兴的希望。
健康的身体
“本钱”的道理谁都清楚,但是往往最先被牺牲的恰恰正是这最后的本钱。现在经常有各种英年早逝等等噩耗传来,但是人们往往在唏嘘之余,最多也就警醒几天的工夫,就我行我素地继续恶意透支自己最宝贵的财富了。熬过逆境,就像忘记伤痛一样,时间是最管用的秘方,要有足够的时间等到拨云见日的那一天,再厚积薄发地顺势而起,大干一场,这些都要指望健康的身体了。
良好的心态
不能和自己“较劲”不能和周围的环境、世道“较劲”尤其是在失意的时候。再大的挫折,若干年之后回顾一下也会觉得平淡得很。所以,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苛责自己,不怨天尤人,不愤世嫉俗,不急于求成。人要是能保有这样的心态,必定不愁日后有好的转机。
温暖的人情人在不得志的时候,亲情、友情更能显出其巨大的价值。然而,如果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只顾一味地挣扎,恰恰最容易伤害到的正是对他最关心和支持的亲友。亲情和友情,既可以帮助疗伤,也是将来东山再起的精神后盾,而且,大多数转机也都是与旧日的人脉分不开的。
过硬的功夫人都应该有可以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但在闭门修炼使自己的功夫不被荒废的同时,也要让自己的功夫始终保有一席“用武之地”人在社会中要始终占据哪怕只是一小块舞台,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也能成为日后重新上路的根据地。
除这四项之外,其他的诸如功名利禄等等都是身外之物,既然是外人给的,也可以随时被外人剥夺,是靠不住的过眼云烟。人在职场失意的时候,这些东西就只会成为人心目中的负担。所以这些东西既不是“青山”上应该留的东西,也不是自己想留就留得住的东西,如果对这些念念不忘,恐怕只会搅扰自己的心态,侵蚀自己的健康,伤害周围的亲情,动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怕将来真会“没柴烧”了。
——洪钧的看家本领和用武之地
案例中的洪钧,是因为他自身的失误,在重大项目上吃了败仗,不得不离开原来的公司,从踌躇满志变为失魂落魄。而刚才提到的我的那位同事,并不是因为自身的原因,而是因为公司业务方向的调整,使他从核心业务的负责人变为了边缘业务中的边缘人,眼看自己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而他在公司的前途也暗淡了。虽然两个人失意的原因不同,但面临的局面很相似,都是要寻找新的机会和舞台,使自己的价值能体现出来。
洪钧面对杰森向他发出的邀请,感到不如意甚至不满是很自然的,因为换了谁也都会不由自主地和自己往日的巅峰时刻去比较。级别低了,属下少了,地盘小了,待遇差了,是够委屈失落的。可是当初的级别、属下、地盘和待遇虽然不错,不是也已经被轻易剥夺了吗?可见这些都不是根本。洪钧此时如果脑子里闪现一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句话,再仔细想一下他的“青山”上有哪些财富,就可能比较容易下决心了。
这里不谈洪钧怎样保证身体健康、心态良好、人情如故,只谈他如何保持和发挥他的看家本领。洪钧在软件行业的多年积累,使他在行业内的公司眼中具有很大价值,同样,软件行业对洪钧也有重大的意义,这是一种鱼和水的依存关系。在这个熟悉的环境里,洪钧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可以用较短的时间重新证明自己,走出低谷。
现在的行业分工明细,各行业都是人才辈出,竞争激烈“术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这些老话,如今显得更加贴切。洪钧如果跑到一个全新的行业中去,他纵有再出色的素质、再强的学习能力,也需要更长时间来积累自身价值。而且,在原有行业都无法得到的职位和待遇,到新的行业中去恐怕就更难了。
站在杰森的角度来看,他给洪钧的职位和待遇是合理的,洪钧的确已经不是当初的销售总监兼代理首席代表,他只是一个失业后的求职者。洪钧在维西尔是这般境遇,他到其他公司去,恐怕也是如此。洪钧可能会叹息“今非昔比”那他叹息得很对,事实上,他的确今不如昔了。可能这种遭遇让人感慨众人为什么如此“势利”但是在商场中“势利”恰恰是根本的行为原则。市场的基本要素是供求关系,当洪钧春风得意的时候,他不缺工作,其他公司不得不用高官厚禄去“求”他;当洪钧失意落魄的时候,他缺工作,这种主动权的转移直接导致了他不得不降格以求,正如他自己认识到的:他现在没有讨价还价的筹码。
洪钧现在要更加关注的是自己未来的舞台,而不是眼前分配的角色。职场失意的时候,退而求其次也属正常,不然也就谈不上“失意”了。但是,这时所谓的“次”如果是能让洪钧的看家本领得到最大发挥的地方,恰恰也就是蕴含着最大机会的地方。
一些文艺作品中的主人公常常在人生失意、遇到重大挫折后,抛家舍业,远走高飞,若干年后再奇迹般地衣锦还乡,卷土重来,这些恐怕只会在艺术作品里有。当然,跳出圈子,放弃自己多年苦心经营的专业造诣和人脉关系,到新天地中去碰碰运气,也可能有一番作为,但这样做,的确碰运气的成分大于理性分析的成分,退而求“未知数”恐怕还不如退而求其次呢。
可能有朋友会质问我:“可是你自己怎么就离开了软件的圈子,跑去写小说了呢?”呵呵,我写小说属于“玩儿票”的性质,而且,我写的小说不也是关于软件圈子的吗?可见,是很难跳出圈子去的。
小贴士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这个词是个舶来品,opportunitycost,其实它在英美国家的词典中的存在也算不上历史悠久,是最近这些年才开始变得耳熟能详的,而且在管理学和决策学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大牌企业家和学术泰斗们常常把它挂在嘴边,如果一份商业计划中没有对机会成本加以分析,简直就是一份半成品。
“机会成本”并不玄妙,理解起来很简单:如果用某些资源来做一件事,当然就不能同时用这些资源去做其他的事,就是放弃了做其他事的机会,也就放弃了这些机会可能带来的收益,这些被放弃的收益就是做这件事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无形的,而且用任何资源做任何事都会产生机会成本。原则上,做一件事的收益本身最好大于它的机会成本,这样的决策才是明智的。
其实,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极注重对机会成本的辩证分析,可以说已经是中国文化和智慧宝库的一部分“舍”与“得”、“得”与“失”的权衡都有很多出名的典故。每个人每天其实也都在不停地做着机会成本分析,当然大多是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做的,当面临重大选择的时候,倒有可能心血来潮、意气用事,而忘了加以理性的分析。
所谓“科学理性的决策”其实就是考虑两点:可行性和机会成本,分析可行性来得出这件事是否现实,分析机会成本来判断这件事是否值得。大到国家的战略决策,小到个人的日常小事,都该对可行性和机会成本这两点进行评估。
如今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着众多的选择,都面临着很多的机会。是求学深造,还是工作挣钱?是出国发展,还是留在国内?是做销售、做业务,还是搞技术、搞研发?是坚守阵地,还是跳槽转行?是打工还是创业?是去政府部门、去企业还是去学术机构?是去北京、去上海还是去深圳?是去大公司做凤尾还是去小公司做鸡头?这样的选择数不胜数。
既然已经是摆在面前的选择,好像每条路的可行性都不是什么问题,不然也就不必发愁如何选择了,所以当各种选择都是现实的而没有哪一条
是痴人说梦的时候,决策的重点就是对机会成本的分析了。
在我们每个人拥有的各种资源之中,最宝贵的资源是时间,因为时间是不可再造和无法挽回的,用这段时间做某件事情就肯定无法同时做另一件事情,当决策失误时就无可救药,不像当选择一笔钱是用于投资房产还是投资股市,即使决策失误所损失的金钱也是可以再挣回来的。所以在考虑机会成本的时候,就应该着重考虑时间因素所导致的机会成本,如果一个事情需要你投入的资源中最主要的就是时间,对这个事情的决策就必须慎之又慎。
正是基于这个道理,青年人就比中年人在做很多事情上的机会成本要低,因为青年人相对于中年人而言,时间资源还充裕一些。同样,当前收入低的人比当前收入高的人做大多数事情的机会成本要低,也是因为他们在同等单位时间内的收入差距所致。而大致的规律是随着工作年头资历的增加,收入一般也会提高,所以把上述两条综合起来,可以发现青年人在机会成本上是有优势的,因为他们的机会成本低廉。
这也就不奇怪,一个刚工作没两年的人可能轻易地下决心去念mba,而一个工作十年,事业有成的人要想下决心去念一年书就要困难得多。同样自然的是,一个毛头小伙子可以轻松地下决心白手起家开始创业,而一个资深的职业经理人就很难横下心来单起炉灶。
这里就揭示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辩证关系:一个人做某件事的可行性和机会成本往往是成正比的。可行性高,说明这个人的资源和能力等等都比较丰富,他既然能做成这件事,他做成其他事的可能性也很高,而这些丰富的资源和能力就可以在其他事情上产生很大的收益,所以他的机会成本就很高。
很多矛盾和尴尬的现象就源于可行性和机会成本之间的正比关系。没有任何资历的年轻人想到名校读顶级mba课程的可行性不大,就只好先努力工作,增长自己的经验和资历,攒够mba的高额学费,而当他已经“够格”去念那个mba的时候,他的机会成本可能也已经高到他无法下决心去实现他当年的夙愿了。没有任何金钱、人脉和经验资本的年轻人想成功创业的可行性较低,就只好先去打工,积累各种有形、无形的财富以期时机成熟再来创业,而当万事俱备,一切变为可行的时候,他的机会成本也已经很高,他恐怕很难割舍既得利益,也不愿去冒险了。
就像那首歌里唱的:“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这里的钱和时间,正好分别象征了可行性和机会成本,年轻时什么都想做却又都做不了,后来有了钱,但时间因素导致的机会成本也已经很高使其下不了决心了。
事情就是如此,条件也是负担。所以有很多事情是应该趁早做的,因为可行性是可以争取的,条件是可以创造的。正如洪钧,如果他再年轻几年,转行从头做起可能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如今他的机会成本已经很高了,他的时间已经很少,而他在软件行业的资本已经很多,所以他的能力和优势反而把他束缚在眼前的圈子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