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bqg22.com,炳辉叶子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朱寿昌,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二十四孝子之一,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有诗为证:七岁生离母,参商五十年。一朝相见面,喜气动皇天。
虞汝明曾在亲恩歌中写道:“十月怀胎儿欲生,牙关紧闭眼睛昏。直从剪下胞衣后,再过三朝才是人。撒得浑身尿屎来,爷娘忙把破衣揩。略无半点憎嫌意,洗涤勤劳日几回。听但嫡儿哭一声,翻身就把手来擎。只愁伸缩惊儿觉,自己何曾睡得成。幸得儿生两岁零,扶墙摸壁自能行。只愁跌破头和面,挂肚牵肠不放心。六七龄时要读书,经营修脯费踌躇。现成茶饭朝朝奉,道是吾儿辛苦初。孩提转眼已成人,食爱肥甘衣爱新。但愿吾儿知爱好,自身粗草也甘心。如何容易得成人,费尽爷娘万苦辛。娶妇入门看习惯,暗添白发数茎新。”因此,中国有句老话:“百行孝为先。”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源。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中“孝”排在首位。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孝敬父母的人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
曾子是孔子弟子中最有孝行的一位,两千多年来,他的许多论述孝道的话一直为人们传诵。曾子说,对父母的孝有三个层次:“最大的孝是一生保持对父母的尊敬之心;其次是没有因为自己的错误而使父母蒙羞;最底层次是仅仅在生活上照顾父母。”他认为对父母的孝敬,与对国家、事业、朋友的尽责尽心是一致的。凡是为父母争光的行为,都是孝敬父母的表现。相反,任何足以使父母蒙羞的行为,如做官不能奉公尽职、与朋友交往不讲信用、战场上临阵脱逃都看作是对父母不敬。认为“孝”有小孝、中孝和大孝三个层次。“敬养”谓之小孝“不辱”谓之中孝“立嗣有后和顺应大道”谓之大孝。
朱寿昌是安徽天长人。可他的名字竟然一度时期被历史的尘埃湮没了。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中有一篇二十四孝图,其中写到宋代的孝子朱寿昌。朱寿昌与孟郊应该属于同一类型的人,两个人都很讲究孝道,但两个人的情况有所不同,孟郊是做官迎母,朱寿昌是弃官寻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孟郊和朱寿昌在当时所生活的时代里,都曾经被奉为孝道的楷模。鲁迅是1926年5月写这篇文章的,稍后不久,即受到北洋军阀通缉离开北京到厦门任教,那时有追随名师的风气,有些学生陪同他南下,其中有个姓陈的学生,后来这位学生留在厦门大学当了教授。上个世纪70年代末,陈教授的儿子陈元胜,是位散文作家,辗转在天长秦栏镇中学当教师,他在这个短暂停留的陌生小镇上没有熟人,喜欢独自去郊外转来转去,有一天无意中发现一块埋在土里的墓碑,明弘治年间所立,清嘉庆二年重镌,铭刻的就是朱孝子的事迹。陈元胜写了一篇文章,刊登在刚复刊的安徽文学上,那时的杂志寥若晨星,这篇文章产生了很大影响,天长很多人从此便都知道,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孝子朱寿昌,就是该地秦栏镇人。
朱寿昌在宋史有传,其父是工部待郎,所以他是个“高干子弟”仕途很顺利,曾做过通判、知军、知州、少卿及朝议大夫、中散大夫。但他的母亲是个小妾,遭到遗弃。依照传说,朱寿昌与母亲的分离,非常符合孟郊游子吟描摹的情节:临别之际,母亲为懵懂年幼的儿子缝制了一身衣服,那种针短线长密密缝就的情景,自始至终萦绕在朱寿昌的心灵深处,随着年岁的增长,愈加挥之不去拂之难消。朱寿昌当了官员后,派人四处查寻生母,并为此烧香拜佛,甚至采用了灼背烧顶、刺血书写金刚经等极端手段,以求神灵庇佑,还是没有找到。他干脆弃官不做,亲自查访,终于与流落陕西嫁为民妻的母亲团聚。当时是神宗皇帝当政,大宋王朝正处于巅峰下滑阶段,整个社会需要一些凝聚力,于是宋神宗赵顼颁发圣旨,让朱寿昌官复原职,号召全天下臣民向他学习,同时代的一些著名文人作家,如苏轼、王安石,都遵命或自发地,写了歌颂孝子朱寿昌的文章。
孝敬父母、关爱帮助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每个儿女应尽的义务,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父母恩情重如山,深似海,人生莫忘父母恩。... -->>
朱寿昌,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二十四孝子之一,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有诗为证:七岁生离母,参商五十年。一朝相见面,喜气动皇天。
虞汝明曾在亲恩歌中写道:“十月怀胎儿欲生,牙关紧闭眼睛昏。直从剪下胞衣后,再过三朝才是人。撒得浑身尿屎来,爷娘忙把破衣揩。略无半点憎嫌意,洗涤勤劳日几回。听但嫡儿哭一声,翻身就把手来擎。只愁伸缩惊儿觉,自己何曾睡得成。幸得儿生两岁零,扶墙摸壁自能行。只愁跌破头和面,挂肚牵肠不放心。六七龄时要读书,经营修脯费踌躇。现成茶饭朝朝奉,道是吾儿辛苦初。孩提转眼已成人,食爱肥甘衣爱新。但愿吾儿知爱好,自身粗草也甘心。如何容易得成人,费尽爷娘万苦辛。娶妇入门看习惯,暗添白发数茎新。”因此,中国有句老话:“百行孝为先。”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源。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中“孝”排在首位。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孝敬父母的人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
曾子是孔子弟子中最有孝行的一位,两千多年来,他的许多论述孝道的话一直为人们传诵。曾子说,对父母的孝有三个层次:“最大的孝是一生保持对父母的尊敬之心;其次是没有因为自己的错误而使父母蒙羞;最底层次是仅仅在生活上照顾父母。”他认为对父母的孝敬,与对国家、事业、朋友的尽责尽心是一致的。凡是为父母争光的行为,都是孝敬父母的表现。相反,任何足以使父母蒙羞的行为,如做官不能奉公尽职、与朋友交往不讲信用、战场上临阵脱逃都看作是对父母不敬。认为“孝”有小孝、中孝和大孝三个层次。“敬养”谓之小孝“不辱”谓之中孝“立嗣有后和顺应大道”谓之大孝。
朱寿昌是安徽天长人。可他的名字竟然一度时期被历史的尘埃湮没了。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中有一篇二十四孝图,其中写到宋代的孝子朱寿昌。朱寿昌与孟郊应该属于同一类型的人,两个人都很讲究孝道,但两个人的情况有所不同,孟郊是做官迎母,朱寿昌是弃官寻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孟郊和朱寿昌在当时所生活的时代里,都曾经被奉为孝道的楷模。鲁迅是1926年5月写这篇文章的,稍后不久,即受到北洋军阀通缉离开北京到厦门任教,那时有追随名师的风气,有些学生陪同他南下,其中有个姓陈的学生,后来这位学生留在厦门大学当了教授。上个世纪70年代末,陈教授的儿子陈元胜,是位散文作家,辗转在天长秦栏镇中学当教师,他在这个短暂停留的陌生小镇上没有熟人,喜欢独自去郊外转来转去,有一天无意中发现一块埋在土里的墓碑,明弘治年间所立,清嘉庆二年重镌,铭刻的就是朱孝子的事迹。陈元胜写了一篇文章,刊登在刚复刊的安徽文学上,那时的杂志寥若晨星,这篇文章产生了很大影响,天长很多人从此便都知道,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孝子朱寿昌,就是该地秦栏镇人。
朱寿昌在宋史有传,其父是工部待郎,所以他是个“高干子弟”仕途很顺利,曾做过通判、知军、知州、少卿及朝议大夫、中散大夫。但他的母亲是个小妾,遭到遗弃。依照传说,朱寿昌与母亲的分离,非常符合孟郊游子吟描摹的情节:临别之际,母亲为懵懂年幼的儿子缝制了一身衣服,那种针短线长密密缝就的情景,自始至终萦绕在朱寿昌的心灵深处,随着年岁的增长,愈加挥之不去拂之难消。朱寿昌当了官员后,派人四处查寻生母,并为此烧香拜佛,甚至采用了灼背烧顶、刺血书写金刚经等极端手段,以求神灵庇佑,还是没有找到。他干脆弃官不做,亲自查访,终于与流落陕西嫁为民妻的母亲团聚。当时是神宗皇帝当政,大宋王朝正处于巅峰下滑阶段,整个社会需要一些凝聚力,于是宋神宗赵顼颁发圣旨,让朱寿昌官复原职,号召全天下臣民向他学习,同时代的一些著名文人作家,如苏轼、王安石,都遵命或自发地,写了歌颂孝子朱寿昌的文章。
孝敬父母、关爱帮助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每个儿女应尽的义务,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父母恩情重如山,深似海,人生莫忘父母恩。...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